端午粽甜又闻艾草香

人生如茶,虽尽敛苦涩,然释放淡淡清香。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伫立清潠河畔,依稀听到遥远传来的擂鼓声,这是端午的声音。时光回到公元278年五月初五,流淌着的汨罗江上,一位非秦唯楚之忠臣,六十多岁浪漫爱国诗人纵身一跃,自度已无出路的屈子,倍感平生理想和抱负都已付诸东流,选择了永远告别故乡秭归,闭眼再不见秦军攻破楚国京都,闭耳再不听馋臣流言蜚语,还有那流放的奔波和劳累,同时也成就了今日的端午节。从此便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这是对屈原的祭奠,也是对乡愁的一种诠释和追溯,更是对英魂的一种思念和情怀。

说起端午吃粽子挂艾草,在我印像中吃粽子也就是近些年的事了,而挂艾草则能追溯得很久远。记得少儿时代,家乡那郁郁葱葱长在河沟路旁的艾草,也是众多植物中一种极其普通植物,每家每户都会采摘些挂在门口,它散发出的那种草香,撒落在村子的每一角落,长留在那饱经沧桑的门楣上,也飘飞在每位父老乡亲的心头上。也许是贪困、或夲无做粽子之糯米的原因吧,那个时间是不曾有粽子吃的。除了挂艾草外,可以吃上一个鸡蛋、煮熟的几瓣蒜,还可喝上少许的雄黄酒,再绑上五花线,有些手巧的长辈女性会做些鸡心香布袋,为小孩戴在脖子上,这就是童年时代过的比较充足的端午节了。

回想那个年代农村过端午节没有像现在那么多说道,也从不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更不知道“话粽子,忆儿时,念亲情;吃粽子,解乡愁,享团圆;包粽子,传情谊,守传统”这么多寓意。儿时农村的端午节非常简单,没有现在吃的那么齐全,也没有现在讲的那么动听,更没有现在弄的那么花里胡哨。但总感觉儿时的端午节那种装满心里的是一种淡淡的企昐、是一份浓浓的亲情、是一缕难舍难分割不断的乡情、是一段凝聚着和睦友善的乡愁,是一次藴含节日氛围的精神的寄托。“庭院艾草荷包满,端午粽味又飘香。”这些是城市里始终无法比拟的。

每当临近端午节,天气都开始有些热起来。印像中做为那个年代的农村小孩似呼没有睡懒觉的习惯,不像现在的人们晚上很晚还没睡,早上起的也很晚。也许是没有电的原故吧,一般晚上都睡的比较早,天刚蒙蒙亮就会爬起来奔出家门,吸着早晨清新的空气,跳跃在村庄的每一角落心情分外惬意;有时会跑到河边,望河水清幽缓流、看鱼跃蜻蜓点水,听蛙鸣此起彼伏。有时会走近池塘,观荷花半开的阿娜多姿,荷叶上晶莹水珠调皮的滚落,荷梗间蜻蜓飞舞偶尔点水的美姿煞是可爱。而到了晚上,童年伙伴们会相约在某一个角落,聆听年长者娓娓讲述的那些岁月深处的故事:端午蛇精、人鬼情缘、猴精串门、仙女下凡、狐仙遇难……不知不觉便已沉浸在故事里不能自拔,再被夏夜的轻柔晚风吹过,一旦走进梦乡那是多么的香甜。

记忆中的端午随着外出求学,开始变得越来越淡了,而思乡之情也随着年岁的增长变得越来超浓了。自从离开故乡那片热土,回去的次数虽说寥寥无几,也已物是人非,但是我依旧热爱我的家乡,爱那里的土地爱那里的水,爱那里生活着的憨厚淳朴善良的家乡人。“悠悠南北各天涯,欲望乡关眼已花。忆得亲庭谁共语,应怜游子未还家。”如今鬓发如霜,仍徜徉在他乡,又是一年端阳,记忆中的艾蒿仍散发着淡淡青香,在这个有着浓郁历史文化的飘香的节日,愿一切美好久长。

2018.6.16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