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鸿书》是针对尼尼微的默示,也就是针对以尼尼微为京都的亚述帝国的默示。根据书卷的内容,大致可以划定成书的时期是在公元前七世纪的中页(公元前630年左右),在亚述灭亡(公元前612年)之前,是预言亚述将要受到神的刑罚导致毁灭。
第1章经文在描写神的性情时让我们感到一种张力。经文写到:“耶和华是忌邪的神。耶和华施报大有忿怒,向祂的敌人施报,向祂的仇敌怀怒。耶和华不轻易发怒,大有能力,万不以有罪为无罪。“(1:2-3)这里给人的感觉就好像过山车一样。一下子讲到神大有忿怒,让我们的心一下子紧张起来;可是紧接着马上又说到神不轻易发怒,让我们刚刚提起的心又可以稍微放下一点;可是刚讲完神不轻易发怒,气氛有所缓和,马上就又说到神万不以有罪为无罪,这不禁让我们又再一次紧张起来。一会儿说神要发烈怒,一会儿又说神不轻易发怒,一会儿又说神还是要审判罪恶,似乎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神到底会如何。可是,这种张力表现出来的不是神左右为难,或是朝令夕改,而是显明神有全备的公义,也有全备的慈爱;祂乐意饶恕人的罪,但也严厉刑罚那些死不悔改的人。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回应这样一位看起来充满张力性情的神呢?祂到底会不会向我们发怒呢?祂到底会不会赦免我们的罪呢?其实,问题不是神的捉摸不透,而是我们的心是否始终如一。我们所要关心的不是怀着一个窥探的心态去琢磨神到底会这样还是那样,而要关心我们到底是不是那些始终如一投靠祂的人(1:7)。
这一点非常重要。纵观历史,我们会明白其中的深刻教训。在《那鸿书》的年代,犹大受到亚述的严重威胁,而书卷所预言的是神对亚述的刑罚,以及对犹大的拯救。神对亚述倾覆的预言果然于公元前612年应验了,亚述被巴比伦所灭。可是预言的另一半,也就是犹大的拯救和复兴呢?我们在历史中看到,犹大在亚述被灭之后,虽然享受过一段重担脱落的时光,但也好景不长。在接下来不到20年的时间内,犹大经历三次被掳,而且最终还被巴比伦所灭。所以对于犹大来讲,他们可能会觉得神的话落了空。不错,亚述的确如神所料被倾覆了,犹大的枷锁脱落了。可是却换来了更大的枷锁;亚述倒下了,巴比伦起来了,犹大可谓是刚出虎穴,又入狼窝。说好的拯救和复兴根本就没有来到。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是神的话我们只能信一半?
当然不是!原因不是出在神身上,而是因为犹大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他们以前之所以受到亚述的胁迫,是因为他们犯罪被神管教的缘故;而当他们蒙神拯救,从亚述的枷锁下释放的时候,依然不思悔改,接下来的几任君王依然一再地悖逆,顽梗,从而继续受到神的责罚。所以他们从亚述手下挣脱的枷锁,被巴比伦再一次戴起来,而且更凄惨。
枷锁既已脱落,何必再拾起呢?因为继续犯罪、不依靠神的缘故!今天,我们这些信了神的人,也常常会发现自己在这样的怪圈中打转。我们有时靠着神的恩典刚刚好一些,可是发现不久就又陷入新的一场漩涡之中;刚找到工作,不久就又被裁员;夫妻刚好了几天,不久就又开始打仗.....这不是说只要我们忠心依靠神就不会再有困难,而是在提醒我们是不是在重滔覆辙,旧性不改,以至于始终是在脱落一个枷锁,又套上新的枷锁的循环里面。我们可能会疑惑说神所应许的在基督里的自由释放为什么始终不能持续得到、完全领受。然而,实际上,问题不是神不信实,而是因为我们不忠实。想想我们的枷锁是如何脱落的?提醒自己,不要又回到以前的老路上去。枷锁是如何靠神脱落的,就一直靠神脱落吧!
默想经文:“耶和华是忌邪的神。耶和华施报大有忿怒,向祂的敌人施报,向祂的仇敌怀怒。耶和华不轻易发怒,大有能力,万不以有罪为无罪。”(1:2-3)
静默思想:多默想神这看似“复杂”的属性,让自己慢慢变得“简单”起来,成为单单纯纯投靠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