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润生1913出生于山西太谷县,是资深农村问题专家。农村改革重大决策参与者和亲历者。他参加起草了从1982年到1986年六个有关“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
1983年2月4日,国务院农业研究室杜润生给全国政协讲农业问题。因是学习性的东西,当时无法报道,我只做了笔记。这些观点对以后农村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内容是:
农业起了突然变化,农民平均每年收入230元,过去没超过100元的时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采取了很多政策,符合农民要求,这些政策立足点是一个改革,农村经济来了个改革。
经济结构改革
过去生产出现单一化,只生产粮食,现在改变成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而且农村也办起了工业,特别是农产品。这样农民才能增加收入。农村有了商品,有购买力,增加了生产资料,满足了农民各自的需要,吃粮、穿衣、办工业。棉花多少年上不去,3千几百万担到4千几百万担。周恩来总理当时每年召开棉花会议。最近突然解决了,收购6500万担。农民手里有6900万担。突然在最贫困最落后的地方收购100万担。有些老头收入1000元,一下子腰杆硬了,现在停止进口美国的棉花和大豆。
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变成了生产责任制。
技术改革
要使我国农业从传统的农业逐步变成现代化农业。传统农业是经验农业,不是靠科学形态,不是自觉的,总结起来的东西,以手工劳动为主,转化为逐步科学化、专业化。
生产责任制
有关生产责任制,党中央发了三个文件:75号文件,1982年1号文件,1983年1号文件。
过去农村吃大锅饭有弊端。大家劳动起来,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少干多一个样,多劳不能多得,多得的人未必多劳。能使勤快人变懒,懒人更懒。有直接维持不下去的趋势。
集体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后,是不是农民不愿积极,也不是,哪个人不愿改善生活?始终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们原来肯定搞合作化,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废除了剥削制度,确实发展了生产。
大锅饭是怎样形成的?
在农业上学习了苏联的集体农庄,从一家一户改变成30到50户,把生产资料大集中,劳动力调配。
“四清”以后,大锅饭还存在。这是生产关系的存在,有的村22年换了23个领导。现在农民的收成,有部分卖给了国家。
包产到户,有人说,这是单干。单干总比不干好。北戴河会议批判了三自一包、自负盈亏、自留地、自由市场。现在都“三自”了。农民合理的事情,客观需要的事情,都要给自己开辟道路。三中全会还说不准包产到户,只准到组。包了粮食成倍成倍的增加,包给个人也好,按劳动力包也可以,包给小组也可以。理论上要解决,要把家庭经营形式利用起来。
农村的经济是保留家庭,把一批老头靠边。他也不出主意,反正马马乎乎就得了。能工巧匠出来了,谁也不能当混混。原来是少数人出主意,少数人有积极性,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河北有人说,原来我劳动不好坑人,劳动好了人家坑我。靠工分活不了,不靠工分不够活。当时想搞一点别的事是资本主义。现在是自己安排一早一晚,把一天的事干完了,自己安排。地种得好,一根草也没有,把边边坎坎都种上了东西。
农民有资金了。过去是买粮食吃,现在是把买粮食的钱拿来买化肥。种的红薯一是喂猪,一是当细粮卖。老百姓有三怕:一怕大锅饭;二怕单干;三怕政策变。现在既发挥了集体的积极性,又发挥了家庭的积极性。现在农村活跃,体现在农民的购买力上,体现了工业原料的增加。这有什么不好。有人担心两极分化,有能耐的搞万元户,没能耐的喝西北风。但商品经济必然产生商品多的先富,商品少的不富,穷富有差别,是先富后富的问题,不是一部分人搞剥削,一部分人出卖劳动力。先富先穷好,还是先富后穷好,还是先穷后穷也好,大家都穷好吗?
农村改革会不会出现两极分化?对富了的承包大户要适当加税。
老百姓互助协作不叫雇工。有点剥削也可搞。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群众的积极性。合作化完了,有搞供销社,现在要放宽搞活,活而不乱。改革本身也有乱的,一开始,干部吃大锅饭吃惯了。干部不赞成,群众要搞,上边批评。干部不管,让群众自己搞。个别群众认为单干了快捞点东西,砍树,分东西。如果害怕乱,不改革也不行。我们有人民民主专政,强大的经济手段,而且党在农民中长期形成的共患难共艰苦的进行革命建设的关系。陈云、小平交代:没把握的问题可以看一看,允许有不同意见。这几年一不批,二不斗。事情在发展,群众在前进。旧的规章和新的做法在矛盾。群众说:翻身要靠毛泽东,致富要靠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