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风水(5)
风水与中医
(王虎应写)
谈到中医,不能不提到《黄帝内经》这本书。《黄帝内经》在我国中医史上是一部举足轻重的巨著,是古代中医学术不可缺少的坚实理论范本。
早在古代的时候,先民们就认为人体之所以生病,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造成的。人是宇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互相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做为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来说,当然会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讲地理环境对人产生影响的一个概括和总结。在《黄帝内经》就论述到了地域环境影响人身体的内容: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贬石。故贬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揭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者。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以上论述是在讲,居住的地域不同,形成的饮食习惯也不同,因为饮食习惯的不同,对人体造成的疾病也不同。
在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中又论:
“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帝日:其有寿夭乎?
岐伯曰: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此段论述了空气清新,高寒地区的人寿命长,空气浑浊,地势低洼炎热地方的人寿命短情况。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个其实是光合作用的问题。北方的植物往往因为气温寒冷,日照时间短,长得很高以后才结出穗子,一年只能有一季收成,而南方气温高,日照时间长,一年可以有两季,甚至三季收成。同样是水稻,在南方往往很快就走完了一生的旅程。人何尝不是这样呢?北方的人普遍个子高,成熟晚,南方的人普遍个子低,成熟早,也是这个道理。
《黄帝内经》的观点对后来中医的思维产生很大影响,著名的医圣孙思邈就在其著作《千金翼方》择地第一中说过:
“山林深远,固是佳境,独往则多阻,数人则喧杂。必在人野相近,心远地偏,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如此得十亩平坦处,便可构居。若有人功可至二十亩,更不得广。广则营为关心,或似产业,尤为烦也。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非他望也。”
这实际上这段描述讲的就是风水,虽然是论述制药择地的,但一样适合民居风水。居住环境,要远离闹市,但又不能太偏,要选择山环水抱,环境优雅,龙虎护卫的地方,占地不能小了,但也不能过大,要根据居住的人员数量多少而定,否则就是虚了,所以医圣孙思邈给自己选择的地方就是一个风水宝地。寿到14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