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微信读书上追随蔡澜去了不少地方(餐馆)。每每被他的文字打动食欲大增,窝在家里三顿饭外加上午茶下午下午零食,吃了又吃。边吃边想,对美食的定义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总结一下自己的就餐体会。最爱吃的除了中式家常菜就是日本料理。日餐高级,管做饭叫料理。料理在我看来就是料,原材料,理呢,指的是处理,理解。二者相加就是对食材的加工。关于鸡的料理就是基于对鸡的处理,理解,解释,不同诠释,出来的可能就是不同的两种菜。公保鸡丁,宫爆鸡丁或者叫酱爆鸡丁。对于原材料的认知和处理的能力我们可以看到厨师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部分的结合。从蔡澜寻味世界这本书感觉蔡先生既有食品知识和旅行经验,自己会做饭又有解读能力,可以将菜品的口感和卖相通过文字完美呈现出来。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是个美食家。
吃不如写,写不如解,日本菜清淡,它的清淡却常常被解说得非常丰富多彩。大家吃料理好像气氛重于食材,调调儿重于口感。朋友圈上日餐照片花红柳绿的最讨喜,那旁白更是天花乱坠,小资得一塌糊涂。其实在东京,大阪等地的馆子里中国料理如麻婆豆腐卖得比天妇罗贵多了。
当然,好不好吃是个非常个人化的体验。而我们看这本书,看美食介绍的意义在于什么呢?解馋!读蔡澜的寻味世界就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力给自己画饼。这饼大而美,这张饼实际上由我和作者一起完成。他提供文字说明我提供生活经历,就算没吃过也该见过的,否则就难以共鸣。出生在山区的人看到“海鲜”二字竟无所谓,麻木不仁,更不会流口水。而在平原长大的孩子来说山珍再稀罕可能也不如他家乡的蔬菜。
且说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丰富与否是同他接触的人,到过的地方,做过的事情多寡联系在一起的。而书籍是对他人,大部分人的生活的总结和提炼。读书越多越多知识,越多知识就越了解自己的无知就更加紧读书。读了很多书之后呢,感受力就会加强,或者说能欣赏会理解从而使自己得到一种满足。翻读书人都有他的自信。这里说,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东西。
得一大堆道理后咱也来点具体实践。今年自家李子大丰收。一篮李子做了三瓶果酱。老公问“不发朋友圈了”不晒了。记录在博客里吧。有图有真相的说。iPad用了十年相机镜头模糊不堪,照片很朦胧,对不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