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世界历与24节气的规范化
自然世界历与自然四季是相合的。因为自然历在当前的时段(公历1151年~2900年)这1750年内
立春是1月1日。太阳黄经 315°
立夏是4月1日。太阳黄经45°
立秋是7月1日。太阳黄经135°
立冬是10月1日。太阳黄经225°
四立的黄经间隔是90°。若再按黄经15° 细分,每15°一个节气,就得24节气。所以24节气不过是太阳在天空的24个黄经点的位置。这并不是太阳在天空移动了位置,而是由于地球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转动,人们看见好像太阳在天空移动,由于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个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所以在此椭圆的长轴两端,一个是近日点,另一个是远日点。按照物理学的托普勒定律,地球等时间绕过相等的扇形面积。所以远日点附近,等时间绕过的扇形较瘦,即扇形角较小。反之,近日点附近,等时间的扇形角较大。这就造成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不相等。所以远日点附近的节气时间间距较大。近日点附近的节气时间间距较小。确切的时间间距的变化要很复杂的计算才能得到,因此这是天文专家的工作。普通人是不可能知道,也不需要知道的。所以说节气时间是不透明的。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须要说明。地球绕日椭圆轨道的长轴是不固定的。它要以太阳为心作旋转。每21000年旋转一圈。所以远日点和近日点也要绕太阳旋转。21000年转一圈。或者说1750年转30°。这就造成四季或节气点的变化。也是每1750年要转移30°。这就更增加了节气点时间变化的复杂性。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对24节气采取两种使用数据。一种叫做平气法。即采用回归年长度的1/24=365.2422/24=15.218425日作为节气的平均间距。从某年的春分点或冬至点开始叠加,得到24节气的节点。
另一种方法叫定节气。即计算每个节气的精确时间。实际上直到清朝才真正使用定节气在时宪历上。
对普通人来说需要大致知道节气的时间,但更需要的是掌握简单的规律。也就是说需要的是节气的月日的近似规律,而不是精确时间。换句话说,需要的是透明,而不是精确。
这是自然世界历所遵循的原则。因此笔者创造了“规范节气“的概念。
规范节气不是平节气。也不是定节气。而是将24节气的月日日期按最简单的规律确定化,或说透明化。其近似程度满足普通人的需要。规范节气间距只有15日后16日两种。而且长间距连续。1750年内规范节气不变。
当前时段(即第7时段)的长节距自4月1日规范立夏开始。平年5个长节距,闰年6个。
长节距与等月长30造成的差距,由年中得到补偿。
全部规范节气如下:
规范立春 1月1日
规范雨水 1月16日
规范惊蛰 2月1 日
规范春分 2月16日
规范清明 3月1 日
规范谷雨 3月16日
规范立夏 4月1日
规范小满 4月17日
规范芒种 5月3 日
规范夏至 5月19日
规范小暑 5月5日
规范大暑 5月21日
规范立秋 7月1日
规范处暑 7月16日
规范白露 8月1 日
规范秋分 8月16日
规范寒露 9月1 日
规范霜降 9月16日
规范立冬 10月1日
规范小雪 10月16日
规范大雪 11月1 日
规范冬至 11月16日
规范小寒 12月1 日
规范大寒 12月16日
由于长轴的转动和远日点的转动,24节气也要年年变动。为简便计,以1750年为一时段。在一时段内24规范节气看作不变,只是整体作30°的变动。这样就可依据当前第7时段的规范节气推知每一时段的规范节气。从而得到每一时段的自然历。
各时段的长节距与年余月外日的位置规律如下:
第 n时段的长节距开始月为(n-3)月。
年余月外日位置在第n月前。
由于规范节气概念的产生,才使节气能够透明化为规范节气。从而才有可能作出古今未来21000年的统一自然世界历。这涵盖了人类自古到今文明历史10000年的二倍以上时间。再长的时间未来,难以预料。因此,设计更长的历法,现在看来,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