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浓的滋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01

  01

  事上磨炼,修心至要。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人只有在磨练中才能成才,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这就是在事上磨练的含义,也就是要培养活智慧,而不做死学问。

  真学问,称之为“学道”,即“坐而论道,起而行之”,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常常被误以为是专在心里空想,实际上王阳明一再告诫弟子,别悬空虚想,要在事上磨练。

  事上磨练,通俗地说,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

  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

  02

  哲事上磨练,铸造强大内心。

  民间有句俗语这样说,“不受烟火不成神,不受折磨不成人”,不经事,不经磨练成不了有担当的人。

  王阳明说:“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着力处,亦便是用力处。”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改变了自己,洗心革面,在平常状态下看不到,只有当利害关头,经历了重大变故,遭到了委屈和侮辱的时候,平时容易发怒的人能不发怒,胆小怕事的人能无所畏惧,才可以说磨练到了一定境界,这些紧要关头也是修心要猛下工夫的时候。

  在人生遭遇骤变打击之时,能做方寸不乱,需要的是大智慧。

  在重大的挫折和打击面前,保持住一颗平常心,并能够把命运的迎头痛击当作磨练心性、超越自我的大好机会,才能动心忍性,意志坚强,使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断提高。

0202

  03

  事上磨练,尤其重在实践。

  王阳明早年推崇“静处体悟”,就是让人静坐,抛开一切思虑杂念,体认本心。

  后来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因此,他又强调“事上磨炼”,尤其重视实践。

  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满口都是圣贤话语,却不去实践,这不是真正的“知”,同样熟读经典,不通实务,百无一用的书生,就算品德高尚,也不是真正的“知”。

  王阳明一介文人,不是战将出身,却能用兵如神,屡建奇功。

  其中一个原因是王阳明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读书人”,早年骑马射箭游塞外,二十六岁时苦读兵法,用果核排列成阵形进行演练,被人笑为是赵括“纸上谈兵”。

  04

  人生如粥,熬出至味。

  人生如熬粥,有一首诗这样说:“人生好比粥一锅,煎熬滚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张罗。”

  一锅好粥,需要慢慢地熬,才能熬出最浓的滋味;人生如一锅粥,同样需要在时间的文火上慢慢地熬,当中因为融入了不同的心情,融入了不同的情感,就会熬出各种不同的味道。

  这其中有甜有咸也有酸,当我们细细品味时,才能体会出那份平淡真实的悠然与优雅。

  1。 熬,是笑到最后的智慧

  评书名家单田芳,总结人生就一个字:熬。

  身处逆境,苦熬能挺住;陷入危机,苦熬撑得起;适逢险阻,苦熬能过关。

  人生不怕熬,要熬出智慧,熬出功力,熬出精粹,熬出境界。

  人生进退是常事,关键是能够“熬”住。

  熬,就是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步地努力,达到理想的目标。

  熬得住,就能笑到最后。

0303

  2。 熬,是稳定平和的心境

  阅遍世事的人都明白,许多事情,一眼是看不到头的。一时春风得意,或一时折戟沉沙,都不会永远算数。

只有不急不躁,气定神闲的人,才会是有长性,“熬”得住的人。

  熬是出发与成功的中间点,就好比茶需要慢慢泡才有味,酒要慢慢酿才香醇,生米要慢慢煮才会变熟。

  “熬”的过程,也是一种修行的过程。修内心的宁静,修处世的淡定。有磨练,才体现出成功的弥足珍贵。

  熬的不是岁月,熬的是心态。

  3。 熬,是历久弥坚的意志

  整个人生就是一段又一段的,需要“熬”的过程。

  熬的过程并不是坐以待毙,熬是磨练意志,熬是蓄势待发,熬是不动声色默默努力,等待着熬出头时的一鸣惊人。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快熬不过去了,无法坚持了,时过境迁后,再回头看,一切都熬过去了。

  那些能耐住性子去熬的人,在百折千磨中,愈挫愈勇,屡败屡战,成为一个内心永远不会被击垮的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