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那一段真水无香的记忆(三)与真名士在一起的日子
那一段真水无香的记忆(三)与真名士在一起的日子
此外,晨光叔叔家的厦门春卷也令人垂涎欲滴。每年放寒假前,柔婉婶婶买来了包春卷的圆圆的薄饼,在家里摆上春卷席 。最重要的佐料是近海捞出的深绿色的海苔,晒干了,一片片摆在那儿。还有最肥美的海蛎子,闽南地区才出产的贡糖(花生糖)。春卷席的内容大概分为两类:一是蔬菜,有胡萝卜细条,煮熟后切成丝的包菜,莞荽(香菜),切成丝的豆腐干等;二是荤菜:切成丝的炒鸡蛋,炒虾仁,猪肉丝,海蛎子,肉松等等。大伙儿将春饼放在各自的盘子里,按自己的喜好将这些荤菜素菜依次放在摊开的薄饼上,撒上贡糖和海苔,然后将春饼卷起来,慢慢地咀嚼,春卷的鲜美味道令人回味无穷。晶晶头一次知道,吃春卷可以这么讲究,闽南春卷是她吃过的最美味的春卷。
晶晶特地从厦门买了贡糖回福州,在家里弘扬闽南美食文化。南方自从娶了福州太太后,就再也没机会尝到闽南美食了,家里的厨房是老婆的天下,都被福州虾油,红糟等佐料霸占了,全家一直吃的是福州菜式。这回女儿在家里摆上了闽南春卷宴,南方大快朵颐,一直夸女儿孝顺懂事,凤鸣也吃得津津有味。
中秋时节晶晶到晨光叔叔家博饼,博饼是闽南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将月饼做成大大小小不同的形状,用骰子博弈的方式争夺状元饼。晶晶学会了用厦门话讲“一秀”“二举”“三红”“四进”“对堂”“状元”等。柔婉婶婶买了烤箱,不管谁最后博到了状元,状元月饼要放进烤箱加热了,大家平分。烤过后的月饼特别好吃。晶晶在这浓浓的家庭气氛中,开始喜欢上了闽南文化,觉得自己的身子里开始注入了闽南人的血液。
很长一段时间,晶晶是有社交恐惧症的。凤鸣管教甚严,常常挂在嘴边一句“女孩子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凤鸣在福州的亲戚不多,偶尔亲戚间的聚餐就是晶晶梦魇的开始。她和妈妈一起上桌吃饭,妈妈动不动就捏她的大腿或者冲她瞪眼,暗示她的吃相不雅。聚餐之后回到家,凤鸣气不打一出来,用竹鞭狠狠抽女儿的屁股,边打边说:“看你下次还敢不敢!”晶晶疼得哇哇大哭,还是搞不明白什么才是文雅的吃相。凤鸣是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她曾经非常自豪地和女儿说过一个家族故事:她的在乡下公社做会计的五舅年近五十岁,已经做爷爷了。某晚他在家里做账,怎么也做不平,急得火烧火燎。他的七十岁的母亲进屋和他说话,五舅不耐烦,顶了几句。老母拿起桌上的算盘朝他头上打去,气冲冲地说:“我是你母亲,你几十岁的人了,不听话我照打。”五舅捂着头不作声。此事在家族传为美谈,五舅成了大孝子的典范。
凤鸣显然对女儿也是有期望的,所以无法容忍晶晶任何的小错误,借助竹鞭“修正”她的言行。五舅公的故事让晶晶害怕,从此和妈妈的亲戚在一起,她总是老老实实地坐着一声不吭,吃饭时尽量小口浅尝辄止,不求吃饱只求吃相斯文。如果有可能,她尽量找借口不去和妈妈家的亲戚会面。本来他们家在福州的亲戚就不多,过节时才互相走动一下,加上她的“社交恐惧症”,就更加疏离了。
厦大的两位叔叔是晶晶来往最多的亲戚,也是慢慢消除她“社交恐惧症”的两位亲人。福州人喜欢汤汤水水,凤鸣认为不喝汤的人“无情无义”,而晶晶自幼不喜欢喝汤,凤鸣为此很恼怒,一直逼女儿在酒宴上喝汤,不然会被别人视作“无情无义”的人。晶晶去叔叔家吃饭的次数多了,尽管稍加掩饰,他们还是觉察到她不喜欢喝汤,晨光叔叔大度地说:“不想喝就别喝,我们厦门人没有无情无义的说法。”一句话让晶晶如释重负,发现和家中的长辈相处也可以如此轻松。
和妈妈的亲戚在一起时,有不同的观点也不能张嘴乱说,凤鸣绝不允许女儿顶撞大人。而叔叔却放下鸿儒的大架子,主动与晶晶谈读书心得,对侄女的浅薄之见洗耳恭听。他们家的开明气氛让晶晶耳目一新。
晶晶每个学期去探望碧莲姨婆一次。七十多岁的碧莲独自一人住在单位宿舍里,瘦瘦小小的,有点驼背,普通话说的很好。她和晶晶说了很多家事,除了晶晶已经知道的晨光叔叔三岁多被卖掉又被赎回来,还有晨德叔叔的苦难童年。生父过世时晨德才四岁,十岁时为了帮补家计开始在五老峰附近放羊。只可惜晨德的放牧技术实在不佳,几只羊走着走着,居然全坠下山坡摔死了。晨德怕受罚,一个人躲在山洞里不敢回家。第二天路过的解放军在山洞里发现他时,他全身被蚊虫咬得一个个疙瘩,又饥又饿,眼睛几乎睁不开了......
晶晶听到这些,难过得眼圈红了。她的爸爸南方十一岁丧父,晨德和晨光两位表叔在幼年时也没了父亲,父爱的缺失并未妨碍他们成为一个性格健全的好丈夫和好爸爸。所以不幸的童年和少年,坎坷的人生经历,都不能做为成人后拥有负面性格和行为的借口。
她还有个小小的纠结:自己到底算哪里人呢?按西方人的习惯,“出生地”一栏,她必须填上“福州”;籍贯一栏,她必须填父亲的“厦门” 。 再确切一点,她的老家是厦门鼓浪屿,因为爸爸是在日光岩脚下长大的。
和厦门的缘分虽然没有福州那么长,它却是晶晶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她毕竟要在厦大读四年本科。
还有,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亲人-晨德和晨光叔叔也在厦大任教。但他们并不认为晶晶是个地道的厦门人,和她讲笑时,会不自觉地说“你们福州人怎样怎样”。晶晶的饮食习惯,比如顿顿吃虾油,用红糟煮鸡煮鱼等,明显带着福州特色。她说普通话时,略微夹着福州口音-地道的福州人马上能分辨出来。
闽南人个个嗜茶,家里只有爸爸最爱喝茶,晶晶只是浅尝辄止罢了。中学时她写了一篇文章,写到客人来访爸爸叫她泡茶,一同学看了她的习作后马上问:”你是厦门人吗? 闽南人最喜欢功夫茶。”
晶晶的脸腾得红了,那是她生平第一次知道厦门有功夫茶,是否嗜喝功夫茶几乎成了判断闽南人的一个标准。而晶晶特别怕浓茶的苦味,她的福州话说的不标准,于是口口声声对福州同学说自己是闽南人,心里却有些发虚 — 正宗不正宗,一喝茶就知道了。
入厦大后,所有的外地学生都开始品尝闽南功夫茶。用的是紫色的小茶壶泡茶,小巧精致的茶壶里塞满了茶叶,茶水浓浓香香的,茶杯很小,只能小口小口的喝,晶晶终于明白了《红楼梦》里妙玉说的品茶和牛饮的区别。校园旁边的白城海滨是大学生们常去泡茶的地方,大伙儿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看海上生明月,听潮汐的声音,以茶代酒,契阔谈宴,颇有几分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之情。在这种茶文化的熏陶下,晶晶的茶越喝越浓,越喝越多,最后上了瘾,也和爸爸一样,每天都要喝几大杯浓茶。
毕业几年后,晶晶又回厦大考GMAT, 为出国留学和移民做准备。那次她是悄悄回去的,只联系了一位在当地工作的老朋友。他特地跑到大学校园找晶晶,两人一起到海边喝茶。那晚的海风特别大,气温突降,海滨空荡荡的,只有他俩坐在海边竖着衣领边泡功夫茶边山南海北的聊。朋友冷得直打哆嗦,但怕晶晶紧张第二天的考试,便咬着牙陪晶晶做她最想做的事---到海边泡功夫茶。后来他告诉晶晶,他回家后整整感冒了一个星期。"士为知己者死", 他笑着调侃自己,尽量不让晶晶有内疚感。这个朋友后来生意做得很好,大概受益于这个好性格吧。千杯不醉齿颊留香的功夫茶,原来也这样考验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