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89

留不住岁月,就记录下岁月里的日子
给自己,也给愿与我分享的人
(欢迎来访,转载请告知)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早晨一起来就看到大学群里有人贴了89年我们参加军训的完整视频,立刻引起了一连串跟帖。每个人都是先在视频里找自己,然后又找自己熟悉的人,你看到我了,我看到你了,好是热闹了一阵。最后大家都开始感慨,时间过得太快,一晃整整30年过去了,真是不可思议。

有一次跟一位国内来的小留学生偶尔谈到89学潮这件事,她说她从来没有听说过。我当时很吃惊,不过后来也没有考证过,是不是国内的教科书对这一段完全是一个空白,想让它随着时间渐渐退出历史的记忆。

89年,我却永远都不会忘记。虽然和很多人比起来,我只是一个默默走过的无名小卒,没有任何惊心动魄的故事。唯一特别的是,我那一年刚好经历高考,并参加了学潮之后中央要求全国各大高校组织的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军训。

随着人流行进在历史过程中的时候,除非是经历了切肤的伤痛,否则你当时是不会感觉到这个事件对自己有什么影响的,尤其是对于风华正茂的年青人。正象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那群孩子,处在那样一个混淆黑白的时代,每天感觉到的依然是阳光灿烂。

我对89的记忆,首先是烦躁和嘈杂。当时正在准备高考,教室黑板的右上角,班主任老师从89新年的第一天就开始每天更新着那个躲在教室最后一排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的数字,“今天离高考还有XXX天!”。班上好象还真有同学在那个数字的激励下奋发图强,从成绩中下等一跃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可我是那种不愿被鞭策的人,让那个数字搞得心烦意乱。本来一向是个非常听话的孩子,竟然有几次冒充班主任的笔迹给自己开了病假条提前回家,实在不愿在学校上自习。

可到了六月份,家里也变成了无法安心学习的地方。楼道里各家的电视都开得哇啦哇啦响。一向非常注意保护我有一个安静学习环境的当教师的妈妈那段日子也让我觉得非常受不了,任我怎么抱怨电视声音太大,搞得我无法专心学习,她都无动于衷。有一次我冲妈妈大喊,“能不能把电视关掉,我实在受不了了!”妈妈也冲我急了,“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你都不关心,快来看看!这些学生比你大不了几岁,看人家多么忧国忧民!”

我生活的那个城市不大,高校也不多,可那段时间上学的路上也每每被举着牌子游行呐喊的学生长队堵住,半天过不了马路。由于急着上学,怕迟到看到班主任老师拉长的脸,根本没有心情听学生们都在喊着什么。

有一天放学回家推开门,电视里正在播放当时非常著名的播音员杜宪和薛飞的那段身穿黑衣,神色凝重地报道戒严部队进驻天安门广场的历史镜头,记忆非常深刻。尤其忘不了的是从那天以后,楼道里大人们的谈话奇怪地发生了逆转,以前都是站在学生一边说话,现在突然开始转向政府一边,抱怨学生越闹越失控,应该尽快控制局面。

电视里也开始重复播报学生们打死一名小战士并吊在立交桥上示众的视频,看着非常惨不忍睹。后来又听说母亲教过的一个学生当年刚入伍,正赶上被派去参加了天安门的戒严部队,那个被打死的士兵是他一个连的战友,他当时夹在队伍之中,害怕极了。那个学生曾经来家里看望过母亲,我对他还有印象。就觉得学生们怎么能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

几天之后学潮被政府和部队控制下来,高考如期进行。

我清楚地记得高考过后,我拿着一张全国高校的招生简章,跟母亲一起商量如何填报志愿,失望地看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在我们省的招生指标竟然被削减到7名,而且声明新生入校后要先到军校接受军训整整一年,才能开始正式的文化课教育。母亲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可不能去,太耽误时间了。

后来回忆起来,如果说89学潮对我个人的命运有什么影响,就是我因了它改去了南方上大学。这是我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在这四年里,我感受了冬天没有暖气,冻手冻脚的湿冷天气,当然也看到了一年四季树木常青的景象;我学会了识别不同的南方口音,当时广东话最时髦,周末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四大天王,谭咏麟和梅艳芳的歌曲;我结识了很多南方的同学,她们常常会夸北方人大方,一起出去玩总抢着买单,而不是象他们的同乡一样躲在后面较量心机。

我有时会想,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历史事件,我顺理成章地应该是进了北京的一个不错的高校,那后来的命运会不会有什么大的不同?

看了军训的录像,我跟先生开玩笑,说我要不是去了南方上学,距离产生了美,也许我们不会走到一起呢。他就笑:人的命,天注定,没用的事情就不要去浪费时间胡思乱想!

我们那一年的军训有着特别的意义,学校应该是把这个当成了头等大事来抓。首先反应在伙食上,学校腾出一个最新的食堂供我们2000多名军训新生专用,据说还从专业机构请了营养师给我们配餐,致使我们那段日子胃都撑大了。等后来强体力的军训结束,还停不下来吃那麽多。结果第一学期下来,大家脸都红红圆圆的象个大苹果。记得我放寒假回家,下了火车,拖着行囊,穿着一个军大衣,象只笨笨大大的熊,远处等在站台外迎接我的父母和弟弟都没有认出我来。现在还总提起这个镜头当笑柄。

每天中午吃饭的景象非常壮观,我们整齐地穿着军装,在部队教官和学校指导员的带领下,排着长队走向食堂。旁边是几座高耸的男生宿舍楼,观看我们排队去吃饭似乎也成了他们每天盼望的一个狂欢项目。每个窗口都是人头攒动,有的人还坐上窗台,冲我们起哄尖叫,敲盆打碗。习惯了他们的欢呼,我们走在道路中间,也会下意识地挺起胸,抬起头,象是一个被高度关注的游行队伍,不管旁边人群喊的是什么,好象都会更增加我们特别的使命感。

为了让我们尽可能地和参与过学潮的老学生们隔离,学校在第一年还专门把我们新生集中在一起居住,而不象高年级学生那样按系别分宿舍。正规的几个月的军训结束,部队离开学校,我们仍然要穿军装,学校的指导员们也穿军装,组织我们学习军事理论,监督我们过军事化生活,直到大一结束。

回想起军训那段日子,应该说对学生和部队派来的教官都是一段非常新鲜和美好的经历。我学会了如何把被子叠得象豆腐块,如何走正步。军训结束后很久,我和一位女同乡周末散步还不自觉得一会儿就整整齐齐地走成步调一致的军步。意识到了,两人都笑,可过一会儿又不自觉地步伐一致地走起来。

军训每次集合或开会前都要拉歌,排长,排副们当指挥,各连队敞开嗓门,此起彼伏。部队的每位教官都会唱歌,是那种使劲往上喊,声嘶力竭的唱法。记得当时最常唱的歌是,“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红红的领章映着我开花的年岁… …”有时为了调节气氛还会唱一些流行歌曲,比如费翔的“溜溜的她”,想想很有意思。后面还组织了大合唱比赛,每个排一个单位,看着录像上一张张年青的脸,唱得那么认真专注,好可爱的样子。

军训最骄傲的事情是我们学会了用步枪打靶。我当时的成绩是85环,把子弹壳留下来做纪念了很长时间,见人就跟人家自夸。知道表哥有把气枪,放暑假还主动要求跟他一起到树林里打麻雀。我很成功地打到好几只,令表哥刮目相看。

难忘的经历还有天黑就被军号叫起来,打起背包,到郊外去拉练。录像上看到我们排着长长的队伍,雄赳赳,气昂昂走在湖边的镜头,拍得还很有画面感。

军训最后一天的汇报演习下了暴雨。大家却没有一个人低头抱怨,而是昂首挺胸,喊着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主席台。

来检阅的部队首长向每个方队致意,“同志们好!“

我们齐声回应,”首长好!“

”同志们辛苦了!“

”为人民服务!“

那一刻心中好象有一种神圣的力量,支持我们风不怕,雨不怕,勇敢向前。

演习完毕,也意味着我们的部队军训到此结束。大家象是松了一大口气,浑身透湿地冲进食堂。学校还很用心地专门给学生们准备了姜汤补暖。

军训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官之间还发生了很多故事,其中不乏女学生和男教官之间的爱情故事。想想都是风华正茂,荷尔蒙满满的的年纪,学校和部队生活的反差也许对彼此更有强烈的吸引力,这种事情也是在所难免。不过这种爱情故事后来也不记得听到过下文,估计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已不了了之。

分到我们这个女生排的排长已经结了婚,排副很年青,应该和我们年纪差不多,是个胖嘟嘟的小伙子,非常纯真可爱。我们宿舍的女生们经常会跟他逗乐,每天训练完毕他也很爱过来找我们玩。记得有一次他很羡慕地跟我们说,“你们都是大学生,多好!经过这次军训,你们都是预备役军人。如果打起仗来,到了部队,军衔都会比我高。”我们问他我们会是什么军衔。他想了想说,“应该是中尉吧。”我们都信以为真,很高兴,因为当时训练我们的连长才是中尉。

后来听说这位可爱的排副被领导叫去谈话,提醒他注意跟女生保持距离。我们私下里还很为他抱不平。

那个时代,上学期间是不准谈恋爱的。部队和学校都很注意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部队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很多学生们都跑去火车站为部队官兵们送行。录像上看到许多士兵和学生们都是热泪盈眶,场面感人。听说有的学生过了一年还到部队去看望教官。

不管对六四事件怎么看,回忆起来,单就军训本身而言,感觉我们学校组织得真的是尽职尽力,甚至可以说非常成功。

我把军训录像反复地看了几遍,一整天心里都不能放下这段回忆。晚饭时把录像打开让儿子看,想看看他的反应。谁知人家东张西望,根本不敢兴趣的样子,没看完就起身去做自己的事。我摇摇头,也不去怪他,没有切身体会的事情,如何能要求人家和自己有一样的感觉。

几天的大雪过后,今天终于放晴,气温竟然还升到了零上。窗外的阳光很明亮,路边小山似的积雪被照得象一面镜子,反射着刺眼的光芒。

太阳就这样一天天地升起又落下,静静地见证着每一代人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间的长河里,不知不觉地走过一段历史。

天凉好秋 发表评论于
谢谢来访。终于有人能分享这段回忆!
洋葱炒鸡蛋 发表评论于
好看的故事和文字。我们教官也是很可爱且单纯的年青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