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春节期间,拜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这个“拜”字,就说明了“拜年”原是为长者拜贺新年的礼仪行为,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身体安康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那个“拜”字,显示了一种尊敬。
传统上来说,长者在接受小辈拜年以后,就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原为“压祟钱”,取避邪驱魔之意,这包含着长者对小辈的祝福。所以,小孩在过年的时候要收压岁钱的前提,是要向长辈拜年在先。现在“压岁钱”变成了红包,就将其中的礼仪成分消失了。因为收红包没有辈份上的讲究,也没有礼仪上的要求。那种春节期间鼓励小孩刷二维码要红包的家长,其实是在教唆乞讨。那种上门给领导拜年的下属,看到领导家小孩就大发大红包的人,其实是有很大的贿赂之嫌。
一般来说,没有长辈给小辈拜年的,也没有尊者给卑者拜年的。但是年长的可以给年轻的拜年,如果愿意降低自己的辈份,就像在敬酒的的时候,敬酒者的杯口总是低于被敬者的杯口,以一种自贱来表示一种尊敬。尽管常常都是场面上的做派,但是,这是有关于面子的事情,和真心里是怎么想的,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民间亲友之间的拜年大多是出于真心实意,希望亲人在新的一年事事如意。上层社会拜年则更多是一种礼节性的交往。现在国内流行的官样拜年,早已经成为了一种形式,而不是一种礼仪行为。尤其是政府官员给老百姓拜年,老百姓敢接受吗?网信办举报办公室给网民拜年,那是拜的哪门子年哈?而那种微信群发的官样拜年,其实就是一种“例行公事”而已,除了自我存在性宣示之外,没有任何情感交流的意义。
在传统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春联,起源于桃符。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春联)的盛况。以往的桃符肩负的是驱邪避灾的使命,而春联的内容则是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可以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的“幸福观”。比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是一副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家庭常见的春联有“地增鸿连满门财,天赐吉祥全家福”;“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种家庭春联是表达了对未来一年的祈福和祝愿,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遂心,吉祥如意。
但是,有很多行业,不是很容易用春联来表达美好的新年祝福。有个故事说朱元璋路过一家屠夫家,看到他们在发愁如何写春联,就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还有,知不知道以前的棺材铺殡仪馆春节贴不贴春联?这可是非常考验智商情商的。记得有一幅对联说是,“先来后来先后都得来,早到晚到早晚总要到”。不知道有没有人用这幅做春联。
最近网上有新闻说,河南范集卫生院张贴的一副春联,上联是"好生意(招财进宝)开门红”,下联是“大财源(日进斗金)行旺运",横批"生意兴隆"。网民留言"这间卫生院说出了心里话"、"卫生院贴春联说日进斗金,这太直接了吧"!本猫倒是认为,这的确反映了国内的一些医院,少了白衣天使的救死扶伤,多了黑心商人的商业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