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新闻国际频道独家栏目《聚焦》,本期关注:华裔美国人杨安泽的总统路(Ⅱ)
华裔美国人杨安泽的总统路(Ⅰ):黑马!美国华裔总统候选人发起草根运动 短短数月人气飙升
4月10日,杨安泽在波士顿的千人集会上演讲(摄影:王华)
“Thoroughly Modern Millie”(《摩登茉莉》), 这部讲述1920年华人开黑店贩卖白人性奴的“戏剧”近日在长岛几所高中上演。剧中,华人头插筷子,讲着蹩脚的英文,从事着非法而下作的生意。这部有着浓厚歧视、扭曲华人形象的戏剧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然而,2019年4月5日和6日两天,位于长岛Suffolk郡的Huntington高中(亚裔比例1.9%)和Nassau郡的Division Avenue高中(亚裔比例8.8%)同时上演了这部剧。这件事在华人社区掀起了轩然大波,由于Huntington学区的学监对此事态度不端,事态正在继续扩大。
《摩登茉莉》(Thoroughly Modern Millie)剧照
大概两年前,同样在纽约州,《纽约时报》编辑Michael Luo在与家人朋友漫步曼哈顿街头的时候,被一个拿着苹果手机、衣着得体的种族主义者当面叫嚣“滚回中国去”。Michael Luo之后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封给这个人的公开信,一时间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
类似的事件并非偶然,2012年,加州湾区Campbell市的华裔副市长罗达伦(Evan Low)走在市内的大街上被一位妇女用手指着做开枪状,并大喊“滚回中国去”。值得一提的是罗达伦已经是在美国出生的第五代华人。
西方人眼里的华人还是当年的“傅满洲”吗?
看到这些让人极度不适的例子,人们不禁要问:“从第一代华人登上这片土地起的两百年以来,华人在美国的形象和地位是否有实质的改变?”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回顾一下历史上华人在西方人眼中僵化,甚至被恣意丑化以后是什么样子。时间回到1913年,英国小说作家萨克斯·罗默创作了一个虚构的华人形象:傅满洲。按照书中描述,傅满洲是一个瘦高秃头,倒竖长眉,面目阴险的华人,虽然博学多才、智慧超群,但却是中国人奸诈取巧的绝佳象征。傅满洲这个人物的出现并非偶然,这是西方人对亚裔的极度不了解而产生恐惧,进而仇视的产物,他们把东方人描绘成 “会对白人造成生存危机的、数量庞大的、长相怪异的、无名的、黄色原始部落人”,“黄祸(Yellow Peril)” 一词也从此而来。
从上世纪20到70年代,欧美创作了关于“傅满洲”题材的近百部电影、电视剧、广播、摇滚乐等文艺作品
仔细对比,其实狡诈的傅满洲与贩卖白人性奴的摩登茉莉类似,都是典型的丑化华人形象的陈腐观念所延伸的产物;不能无视的是,当这种观念到达顶峰而演变成歧视和恐惧的时候,将会导致什么恶劣的后果。例如,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应运而生,而这部法案,也是迄今美国法典上唯一一部分针对一个特定族群的章节。
回到开头的问题,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华人在美国社会的政治地位有了怎样的演变?我们用这一百多年走了多远?今天,华人是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大学教授,医生,律师。华裔(亚裔) 家庭收入中位数(Median Household Income)甚至超过了白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华人终于打破了头顶的“竹制天花板”,从而昂首挺胸迈进了美国主流社会,也并不意味着,在经济上已经拥有一席之地的我们,在社会和政治领域也同样成绩斐然。
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是,作为一个整体,华人在美国社会所遭受的偏见和无视依然明显,正如Michael Luo给那个让他“滚回中国去”的种族主义者的公开信所言,“这不是我第一次受到的(歧视性)的侮辱和挑衅,任何一个在美国的亚裔,他们都会告诉你在学校操场上,在大街上,在超市里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 他进而点明为什么这次的经历却让他如此震撼:“也许你(种族主义者)并不知道,你的言语辱没直接击中了我们的内心,那就是,长期伴随我们的让我们显得格格不入的异族感(otherness)!无论我们多么成功,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交友圈子,我们并不属于这里。我们永远是‘外国人’,永远不是‘美国人’!”
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异族感在华裔心理上产生了明显的消极情绪,其实所谓的异族感在主观上就是缺乏归属感,而归属感,则需要一方在融入,而另一方在接纳。为什么在踏上了这片土地的两百年后,我们仍然在讨论归属感的问题,个中缘由,除了美国社会存在但并非主流的极端种族排他文化以外,华人本身在政治上的低参与程度也是原因之一。换言之,我们一向认为,政治不过是“事不关己”的游戏罢了(political irrelevancy)。
杨安泽的出现会给华人带来什么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位华裔政治新人在政坛刮起一阵旋风。杨安泽,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民主党候选人之一,他提出的标志性纲领是用每个成年公民每人每月发1000美元的“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 来应对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他的竞选口号是“以人为本”(Humanity First)。
杨安泽在竞选集会现场为各族裔支持者签名。(图片来自Yang Gang群)
杨安泽竞选纲领让美国选民听到一种不同的声音,一种不同的想法,因而获得不少美国各个族裔选民的支持。在短短几个月里,杨安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转身成为电台,电视台,报纸争相邀请的名人。一时之间,美国社会都在津津乐道于他的聪明睿智、他的敏捷善辩,以及他大批互联网上的“杨帮”(Yang Gang)粉丝。而杨安泽的参选和进而在大批美国选民中迅速走红,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一个华人面孔终于出现在美国最高的政治角逐舞台上。
杨安泽作为演讲嘉宾参加源媒体2018年12月在纽约举办的“亚裔眼中的美国政治”节日招待会。
杨安泽的参选打破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根深蒂固的偏见之余,网上一篇文章“Andrew Yang’s Chilling Message to Asian Americans”(“杨安泽对亚裔美国人发出让人胆寒的讯息”)更一针见血地指出,总统候选人杨安泽的出现意味着华人不再是对政治漠不关心,不再是事不关己的“模范哑裔”,华人更不会一面受到美国社会的无视和挤压,一面又勤勤恳恳地充当少数族裔不被歧视的例子而让种族主义者良心可安。
因为,一旦这个“不与政治沾边”的名声传扬开来,所有针对亚裔的打压甚至暴力都不会在社会上激起任何涟漪。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由于美国现任的两个党派其实对华裔群体都不甚了解也没有兴趣加深了解,或者两党的政客都对中国存在着长期的敌意,华裔社群所遭遇的不公都会被视作理所当然,这种不公,可以渗透到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层面;这种不公,也不会因为华人是商界精英或者是学术泰斗而有所改变。
而杨安泽的出现,是对美国社会发出的一个正面积极的信息。这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就是,对华裔美国人而言:“美国是我们的国家,我们有着同样的作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我们不仅参与这个国家的建设,我们也将可以领导这个国家前进。”
4月10日杨安泽波士顿千人集会现场。(摄影:王华)
这就是为什么,无论所属哪个党派,杨安泽的参选已经成为了华人赖以骄傲的表率,同时也被各个族裔的美国人所接受。在支持他的集会上,可以看见各个年龄阶段、各个族裔的“杨帮人”在为他欢呼为他打气。杨安泽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政治素人迅速转变为引人瞩目的2020总统大选的一匹黑马。
撰文:Lucy Lu/Steven Chen
编辑:Jing/薄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