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先生常以梦境形容人生经验之虚幻。我们做的梦是梦中梦,因为我们的人生也是梦,谁的梦呢?THAT的梦。我的问题是:我自己的梦是不可控的梦,即使“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不是我能控制具体做什么梦的,那么,THAT的梦呢?当你realize了THAT,认识到你自己就是THAT,你是否能控制自己的体验。据我所学到的佛法,答案应该是YES。大修行人种种神通变化、瑜伽士运气在不同的脉上使得在一日之内获得六道不同的体验,等等。先生说过,由于THAT本身就是高智慧的,他的spontaneously display也是看上去有条有理的,看上去像是有一个设计者的。请先生开示。如果跟我以前的问题有重复,那必是末学愚钝未通,尚祈海涵!
存在: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要指出“梦”这个概念是方便的比喻。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仅仅是经验呈现,我们创造出一个“梦”概念来比喻它。其实梦不是梦,经验不是经验,意识不是意识,到底是什么,什么在发生,完全搞不清楚,永恒无法确定。我们把现实比喻成“梦”或“经验”或“意识”等等概念,仅仅是为了表达方便,硬是把无法搞清的暂时“搞清”成某些概念。现实远远超越“经验”或“梦”或“意识”或“觉知”诸如此类的概念,现实哪有思想想象的那样简单,思想上建立的任何解释系统都是幻觉。所以你的问题是假设一些概念成立的基础上问出来的。但可能你没有发现你问的问题的一切概念基础都可能不成立,这点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和质疑的,时刻不给自己任何“方便”。如果你不注意也不质疑自己思想上的任何概念,那就好像走上一条充满幻觉概念陷阱的路,每走一步都会落入某些概念的陷阱,一旦落入了自己都不知道。
“梦“是一个比喻而已,更好的比喻是用“经验”(EXPERIENCING)这个词。最好不要认为THAT做梦,如果你这样说习惯了,就会隐性地把THAT看成是一个会做梦的个体(IDENTITY)了,这不就是落入了另一个幻觉概念陷阱了吗。最好说法是:经验(EXPERIENCING)从无限无二整体中浮现出来,好像一个synchronized display。虽然我们俗话说经验类似做梦,其实不是梦,是什么?永恒搞不清的。思想上急于搞清它,就把它说成是”做梦“,其实是非常片面的。
做高级瑜伽的第一个阶段是把一切不看成一个一个的‘东西’或一件一件的事情,而是归纳为纯粹的经验(Experiencing)。等到你习惯了这个看法,就可以过度到第二阶段,那就是超越经验(Expereincing)超越意识(Consciousness)了,你逐渐感觉到连经验都无法说清真的是经验,越来越开始搞不清经验到底是啥‘东西’了,就这样,“经验“这个概念幻觉也在你中被看破了,化解了。很多大师对大多数学生强调:一切都是意识,除了意识外什么都不是。当然,对于第一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个说法不错。但这个说法不是真理,因为这个说法还是建立在一个确定稳定的“意识”概念上面的。第二阶段就要看破“意识”概念了,因为“意识”的背后根本不是意识,到底是什么,永恒说不清,永恒确定不了,所以大师对于悟性非常高的学生说了一句悄悄话:意识不是意识。英文就是: Consciousness is not conscious。之所以说悄悄话,因为也就只有这一两位听得明白。
总结,瑜伽的第一阶段是暂时做一些假设的基础上绕开思想理智的逻辑幻觉,这些假设就是我们熟悉的“经验或意识”概念,把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的身体都看成是经验流或意识流,等到习惯了这个练习,就会自动的过度到瑜伽的第二阶段,那就是进入真正的无法知无法描述无法确定阶段,发现连“经验”或“意识”甚至“觉知”这样的看似高级的假设都不真的成立,发现一切的一切都是无法说的“那个”,这就是我用THAT这个字的意思。我都不愿把“那个”说成是自己,怕读者可能误解成个体分离的某个IDENTITY了。当然无法说的“那个”就是真正的自己,是无限的没有个体IDENTITY的自己。
回到你上面问的问题,无限整体(THAT)中浮现出来的经验内容当然是无法控制的,经验内容是无法设计的。为什么?因为无限整体是没有“个体”概念的。人类语言逻辑上的“控制”和“设计”是建立在个体IDENTITY的基础上才成立的。根本没有一个“我”,怎么可能有“控制”或“设计”概念呢?如果我承认有“控制”这回事,那不就等于说有一个“我”是独立存在的了吗?这样就落入了幻觉故事里面去了。一切经验呈现自发自动地发生,但没有任何个体(IDENTITY)可以施加控制。如果你说有某种“佛法”说经验体验是可以自我控制的,那不是究竟的佛法,也许是某位大仙人的佛法。成 仙人不难,只要勤奋努力做静坐气功,有办法聚集KUNDALINI能量或积累中文中的”气“,会营造出一种自己控制环境的良好感觉,但这还是建立在“我”幻觉基础上的衍生幻觉,和一个“人我”幻觉认为自己可以“有作为”是同一个层面的幻觉。
看上去好像有控制,很容易真的相信有一个个体的IDENTITY“我”去控制经验。很多修行者已经到了很高的悟性,但还是把无限的THAT看成是一个另类的伟大的“我”,一个高级的“我”,俗称“大我”,“大我”还是没有超越个体分离IDENTITY的幻觉。要记得,不但没有”小我“,也没有”大我“,就是没有“我”。任何IDENTITY都是幻觉,明白了这个,就是THAT了,方便地说就是无个体分离的IDENTITY的自己(SELF)了,这是非常微妙的,语言根本无法讲清,你看我刚说好没有任何“我”,接下来说明白了没有任何“我”这个情况才是真的我自己,对你来说看似是一个前后矛盾句,我也词穷了,今天是很费力指了一个方向,你只能意会了,哈哈。
为什么会对控制经验感兴趣呢?因为个体分离的“我“定位还顽强地在哪里。只要”我“执在,希望“控制”的欲望就在,它们是孪生幻觉。
无限整体(THAT)虽然没有任何个体IDENTITY,但无时无刻地呈现出一个一个“我”的幻相来,让每个“我”感觉到好像有独立的意志,可以控制自己的经验形式。这就是一个迷“人”的SEEMING。我的每篇文章都在看破这个幻觉。一个一个“我”是幻觉,这个“我”幻觉还非常狡猾,可以进行修行,试图把“我”膨胀到无限整体,他们不自觉地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大我”概念,认为这个“大我”会对经验呈现的原因了如指掌然后达到对经验内容的全面控制神功。他们从“小我”修行到了“大我”,其实还是没有超越幻觉。无限的THAT是无“我”的,THAT也无法控制经验。对于THAT来说,连经验都不能在概念上称为经验,它是什么?无法说,只能说是THAT自己,除了THAT自己还是THAT自己。对于THAT来说,既然“经验”或“体验”概念都不真的成立,既然没有一切一切的概念,怎么可能在逻辑上有“控制”概念呢?谁“控制”谁呢?请注意:控制这个词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二元上的。
记得,佛祖说的“空”是彻底没有概念的空,并非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什么都无法用概念去定义的空。连THAT也是概念,THAT连THAT概念都要超越的。
总结一下,无限整体的意志是不可知的。但一旦落入个体分离幻觉中以为自己是一个IDENTITY,那么就会升起强烈的希望知道无限整体意志的欲望。这个欲望和个体IDENTITY是对应的,它们是同生同灭的。当个体IDENTITY幻觉化解之后,希望知道无限整体意志的欲望也就随之消散了。
有一个观察的方法,一旦你中升起了“无限整体是否可以控制经验?”之类问题升起的时候,请立刻注意是谁在问这个问题,你是否注意到了一个分离的个体?在试图回答“无限整体是否控制经验”之类问题前,先问是否那位问问题的“我”可以确定找的到?是否“我”有独立的存在?这个观察法不是真要找到那个无法找到的“我”,而是可以避免了你随着“我”提出的问题落入了一个又一个的幻觉循环。
虽然前面说了无限整体是无限的无法确定,THAT无法知道“意志”,一切都是SPONTANEOUS ACTION。甚至不夸张地说连spontaneous action也不能说是“作为”,无限整体THAT超越“作为”和“不作为”概念,这个情况也侧面指向了佛祖在《心经》中强调的“不生不灭,无增无减”。这个现实不抹杀不排斥在经验中看似有“个人意志”或“个人选择”。你完全应该照人的逻辑充分行使表象里面的“个人意志或选择”。知道一切都无法控制无法知道的同时,不抹杀不排除表象生活中的逻辑,意志或选择。你有自由判断和选择的权力,为什么要刻意地避免呢?对于无限整体(THAT)来说,你在表象世界里面的所谓意志或选择丝毫不影响无限整体的THAT,站在THAT的位置,一切都是无所谓的,这样你的意志就是THAT的意志。
但TRICK是,你现在还没有站在THAT的位置,你担心万一“我”干出“强奸”行为,是不是可以? 这些疑问的升起就表明没有站在THAT位置。
我对你的建议就是,只要你有“我可不可以做这种事”或“我该不该干这个或不干这个”诸如此类的疑问,你就还是站在“我”(FEELING OF EGO)的位置看情况,这样的话就要遵循既有的社会行为准则,符合普通人的逻辑道德。因为你还是感觉有“你“和“别人”分离,还是把幻觉当真,怎么可以借口“一切都无所谓”而干违背“人我”的社会道德准则的事情呢?当你还是隐性地维持“人我”的世界观,那就像你是3岁的孩子,你能够允许这个孩子获得一把机关枪吗?因为他还不成熟他就会胡乱扫射。
当你能够真正地站在无限整体(THAT)的位置,你就不会问“我该不该”或“我可不可以”之类的问题了,因为不再有一个“我”问这些问题。一切都是THAT本身,一切都是随机的必然,超越“错误”和“正确”的对立概念。超越一切概念。甚至超越“意志”概念,也就是说“意志”不再是意志,而是无限本身,除此外无法说了。
如果你真正站在无限整体(THAT)的位置,还是可以遵循社会道德准则,和普通人一样。但有一个大区别,你在遵循的同时,一种强烈的“不当真”能量围绕着你。一边遵循,一边不当真,丝毫没有矛盾。不必等到你变得“成熟”了才能体会,你现在就可以体验站在THAT的位置是什么味道,你现在就可以体会那种既遵循社会逻辑道德准则行事的同时的那种无法言说的“不当真”能量。你会体验到是这个“不当真”的能量在看似当真地遵循社会道德准则,你会品味这种既不当真也当真的奇怪能量振动。
关键还是那三个字:不当真。这三个字等同于《圆觉经》中的“无所离”。当你不把一切经验形式当真了,就不必排除抹杀或脱离这些经验形式了,这就是“无所离开”的态度。
下篇博文讨论“慈悲”到底是啥意思,HINT:不是你思想上认为的一个“人”爱另一个“人”的肤浅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