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华盛顿6月28日电(记者 余东晖)日本正在举行二十国集团峰会,习近平、特朗普、安倍都出席。除了多边会谈,他们之间将分别举行三组双边会晤。中美日三角关系牵动亚太局势,今后一段时间何去何从,令人关注。
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NCAFP)5月21日在纽约举行美中日关系“二轨对话”,三国24位专家学者和官员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评估认为,目前美中关系更加紧张;中日关系有所改善;美日关系貌似最好,但在朝鲜和贸易问题上也暗藏紧张。
根据NCAFP最新发布的此次对话总结报告,三国学者拥有共识:争夺区域主导权被认为是无可替代的现象,只能接受竞争,但竞争主导权并不意味着战争不可避免,也不意味着排斥合作,而且21世纪主导权之争与20世纪也不同。
三国学者就三方合作提出建议,包括就制定规则的新方式展开联合行动;促进亚投行与亚开行、世行在基础设施方面合作;日本应寻求在美中之间促进合作的角色;架起中国“一带一路”与美国“印太战略”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桥梁等。
正值美中贸易战愈演愈烈,美中关系更趋紧张之际,中日关系经历5年低潮,从去年开始逐渐回暖。尤其是安倍去年10月访华;习近平赴日参加G20,与安倍双边会晤后达成十项共识;今秋习近平可能对日本展开国事访问。
多位此次“二轨对话”参与者对中日关系回暖感到鼓舞,但同时承认,限制依然存在,尤其在美中紧张期,中日合作能走多远,令人关切。比如丰田汽车最近在中国增资,故意不说,就是为了避免刺激特朗普。
专家们承认,目前在三方之间构建三边合作很困难,事实上三边合作正在退化。至于原因,美方学者多认为是中国过去5到10年政策所致,而中方学者和部分日方学者认为是美国削弱了国际秩序,尤其是特朗普的“全面对抗”政策。更中立的说法是,美中之间正在发生“权力转移”。他们认为,最好是通过三个双边关系或区域和国际组织来推进,比如亚洲开发行和亚投行。
现在当人们提到美国的反华情绪时,经常拿上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流行的反日情绪做比较。许多专家则指出,如今美中之间的气候与当年美日关系根本不同。当年日本在美日同盟的背景下寻求成为经济超级大国。而今天中美之间,互不相识的谈判代表缺乏共同的目标。
与会学者担心,由于人们很容易讽刺特朗普及其政府的政策失误,就此错误地认为美国正在衰落,或者以为美国对亚太和世界秩序缺乏承诺。相比之下,中国未来成为世界强权的能力可能被夸大。美日学者应当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既不是过去的苏联,也不是过去的中国,更不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
对于中美之间的“脱钩”之势,学者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这是不受欢迎的、危险的,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正在进行的。许多与会者认为,别的国家包括日本并没有与中国“脱钩”的选项,“脱钩”手法对于美国的不利之处在于,可能在美国与盟友间造成紧张。
关于日本如何贡献“自由秩序”的问题,大家肯定日本举办重点讨论世贸组织改革的G20峰会,日本继续促进CPTPP等,都是日本发挥作用的表现,也讨论了日本在美日同盟中提供东亚公共产品和在与中国的顶头竞争中所起的对冲作用。
此次“二轨对话” 就当前形势下促进美中日合作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包括:
考虑就制定规则的新方式采取联合行动,包括通过20国集团等多边峰会。这些机构可以在规则执行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不要把这种对“基于规则的秩序”的需求框定为维护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同义词;大家认识到世界贸易组织的改革尤其必要。
以亚投行与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在本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合作的良好势头为基础,借鉴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美日应同中方一道,借鉴中国在二十国集团和上海合作组织中的领导经验,提升“一带一路”的建设质量。
认识到东亚和全球目前正为秩序而斗争,必须达成稳定的平衡。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建立游戏规则来管理这种竞争,使竞争可能带来的直接冲突最小化。
日本应寻求美国和中国之间的桥梁角色,包括与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其他国家合作。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合作,架起“一带一路”和“印太战略”之间的桥梁。通过这种连接,使“印太战略”不太可能被框定为遏制中国的战略。
参加此次三方“二轨对话”的中方专家包括清华大学教授楚树龙、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庞中英、复旦大学教授任晓等,美方专家包括前助理国务卿拉塞尔、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主席艾略特、太平洋论坛名誉会长科萨、华盛顿学院教授奥罗斯等,日方专家包括日本国防大学教授神谷万丈、庆应义塾大学教授添谷芳秀、神田外语大学教授阪田恭代等,以及日本驻纽约总领馆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