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家时有一个关于人性的深远的辩论,人到底是自私的还是为公的,三方墨翟,杨朱和孟子的观点很精彩,难以想象如果这些思想得以自由发展,中国政治理论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各自的观点是墨子兼爱,杨朱为我和孟子的仁。
秦晖对此有个独特的解释,出自汉代赵歧注的《孟子》。秦晖说杨孟墨三人争执不是为公为私的处世态度,而是权力。
杨朱倡导的,是个人权利属于个人自己,自己到不是君主的,也不是父母的,墨翟则强调个人权利属于天下,是共有的,所以可以牺牲,而儒家,自然个人服从于家庭。
儒家之所以能成为融合众人的信念,是因为儒家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是自然的,有机的,与当时社会历史环境和现实是一致的。社会不是人与人的关系,而是族与族的关系,族内的单位是家庭,不是独立人与独立人的关系,而是家族血缘成员之间的关系。在这种环境下,个人为集体牺牲【不总是付出生命,也包括出力尽责】是责任【注1】。
在西方,人性是善还是恶自古也有争论,组成社会的单位也一直是家庭,个人的概念只是在宗教改革之后才慢慢形成的。(基督教)新教改革不仅仅在宗教上争夺通向天堂之路的钥匙(基督教最重要的人物),也在传统血统规则下的封建体制手里争夺政治和经济的权利,这是为什么加尔文盛行之地,荷兰和英国——两个王权衰弱的地方——成为新型经济的先行之地。加尔文观念说你配才能上天堂,成了什么人才配之说,如果你不是贵族,配不配就看你“成功不成功”,就是能否致富。结果突然“致富等于上帝选民”,这比悟出上帝存在还惊心动魄,至于你用什么手段致富,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炫耀财富不再是罪孽,而是展示上帝的光辉。
到了洛克(1632-1704),启蒙理性人文已经高度发达,权力成为人权,私有财产是权力的体现,而大家更是引用亚当斯密(1723-1790)把自私称为美德(亚当斯密本人肯定没这么说过),斯宾塞(1820-1903)有意无意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弱肉强食找到了新的了理由。至此,如赵汀阳所说,西方的个人概念经基督教和资本主义两大革命正式形成:个人是一个独立于社会,有自主权的主体,个人权利不溶践踏。当然了,这里有一个潜台词,就是你是否富裕,是否能生存,不是权利问题,而是责任,你活不下去,说不定你不是上帝的选民(这陷入义务伦理学和功利伦理学之争,不废话了)。
当你强调自私,而且像亚当斯密说得那样,自私是理性的,自私通过看不见的手反而有给社会带来功德的公用,自私就不仅是应当被倡导的观念,还是责任。
独立个人概念对你生活最大的影响,是发展到今天子女的独立,个人的观念第一个牺牲者就是家庭【注2】。在美国,在西方,父母对子女过度干预不仅仅导致与子女冲突,而且为社会所不接受。
你得承认这些普世真理很能服人,整个思维充满逻辑、理性、道义、人性,没什么好争的。不过要是你问问这些观念不包括的东西,你就发现世界比这大多了,比如上帝天堂是好,可是回到现实,还得对付人世间那么多的苦难,那就头疼了。
不过即使你笃信这东西,彻底自私显然不能给全世界带来和谐,老百姓其实也不是真的完全自私,无偿助人的在全世界比比皆是,连亚当斯密也说穷人是不需要讲道德的,因为穷人就道德,只有到了有钱人那儿,大家才讲如何讲道德。
这说明什么了呢?自私是个理性,最终给社会带来功德的行为(责任),作为资本主义基础之一的信念,其实是个空洞的构思,不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现象,因为老百姓既不理性,也不自私。
说不自私,不是说无私,而是该自私的,因劳而获的,要自私,不该拿的,不拿,能帮别人,尽管没有回报,通常也帮【注3】。
如果你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你不知道这是(西方)社会学的一个大难题,理性,个人权利为核心的社会里,为什么人会无偿助人(Altruism)是个(逻辑上)解释不清的现象,这研究成了就业机会。其实,你要是顺着开头读过来就知道,如果社会单位不仅仅是个人,而是大小团体,助人是文化。
利他主义的存在,是只有在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时才成了个解释不清的难题,也难得丹麦作家Tor Nørretranders费劲给大家说一模一样的事。
【注】
【1】没有任何思想是永恒的,或者适应于任何一种场合,儒家也不例外。
【2】共产主义源于欧洲,对家庭结构也有类似的冲击。但中国历史比较复杂,虽说儒家的基础是家庭,中国专制史可不是儒家的“温情”家庭。
【3】穷人助人跟有钱人玩“慈善”完全是两码事儿。“慈善”是花钱积德,甚至还不是积德,是收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