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来伦敦了,终于有了些自由行的味道,而不是被景点牵着鼻子走。伦敦的太阳也真是给力,我们整天在泰晤士河的两边瞎转,回来发现都晒黑了。希望下次去是秋冬十分,有点薄雾,去看看“披了件迷幻斗篷的西敏寺之雄伟”。如莫奈所言:Without its fog London would not be beautiful 。。。
The Thames below Westminster by Claude Monet, 1871,National Gallery, London
伦敦 3天,转了两个教堂:Westminster Abbey (主要看陵墓,王室名人的),St. Paul's(还是看陵墓,非王室名人的) ;一个城堡:Tower of London;几个博物馆:National Gallery,Tate Morden, Tate Britain。看了个音乐剧 Hamilton;逛了个老市场Borough Market;做了一回泰晤士河上的轮渡;在Trafalgar Square广场晒晒太阳;吃了几餐饭馆;还抽空儿给孩子们包了一顿饺子。
流水账挺长,一一道来。
Day 1
圣保罗教堂St. Paul's Cathedral的地点在Ludgate Hill,伦敦老城的最高点,是个有点说法的古迹。新石器时期,这里矗立着远古的崇拜stone circle。公元一世纪罗马人始建伦敦城的时候,用了那些巨石来建神庙,供奉月亮女神戴安娜。后来的撒克逊人也在同一个地方建立了教堂。现在这座宏伟的巴洛克式大教堂,是1666年伦敦大火之后重建的,从1675到1710年,用了35年时间。设计师是克里斯多佛·雷恩Sir Christopher Wren。他为当代伦敦的城市风貌,奠定了基础。在1666年伦敦大火之后,重修50多座教堂,包括圣保罗教堂和西敏寺。
教堂里面不可以照相,在外面照了两张。
教堂西面是安妮女王(1665~1714)的塑像。
我们在这里除了跟着讲解器,欣赏建筑,了解历史,还重点看了几位重要人物的陵寝。包括纳尔逊上将和打败了拿破仑的惠灵顿将军。纳尔逊Nelson不仅仅长眠于这里的石棺,而且是在教堂主堂正中间穹拱下方的位置,挖开来下葬棺椁的。现在细看那里的大理石地面,痕迹还在。
登上塔楼,俯瞰泰晤士河两岸景色。
谁说英国人不拆古建筑?伦敦老城的古城门Temple Bar就曾被拆了,因为阻碍了交通和新建筑。但是石头们被用心保存下来了,于2004年翻新。我第一次听说Temple Bar,是从狄更斯的双城记中,所以一定要来看看。
Temple Bar是伦敦老城City of London的西门,得名于位于附近的圣殿骑士团Knights Templar的Temple Church。圣殿骑士的势力,在12和13世纪曾经非常强大。既有罗马教皇的认可,也有国王的信任,贵族们都把自己的财产寄存于他们的教堂里,银行的初形就是源于此,权贵们可以在不同地点存入和提取黄金。那时候的圣殿骑士团,真是有权有势,有财有武力。也正因为如此,树大招风,引来1307年10月13号,Friday the 13th,被全面剿灭封杀的灭顶之祸。
英国大宪章的签署,和圣殿骑士的支持关系很大。当时英格兰国王King John和贵族谈判,也是在Temple Church教堂举行的。负责双方沟通的是圣殿骑士威廉 马歇尔William Marshal。他深得King John信任,是王室的御马总监。据说元帅,在英语中和Marshal通用,就是从他开始的。
走过步行桥Millennium Bridge,去Tate Morden看看。
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纳尔逊纪念柱(Nelson's Column),高51.59米,直耸云端。Cabo Trafalgar位于西班牙西南部,在1805年的Trafalgar海战中,英国海军大胜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伤亡却不及对方的1/10。这次海战,对于反法同盟的最终胜利,意义重大。英方的海军中将霍雷肖·纳尔逊阵亡。他的军衔不高,打仗极英勇,在非洲殖民地和欧洲的多年海战中,失去了右眼和右臂。特拉法加海战即将开始的时候,他向每一艘英国军舰发出旗语: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 man will do his duty。他的英雄色彩和爱国精神,随后被大力宣扬,成为了大英帝国及其海上霸权的其中一个重要象征。我甚至觉得。他的光辉几乎超过了在1815年在滑铁卢打败拿破仑的惠灵顿公爵。
Nelson's Column底座有四幅青铜浮雕,每幅18英尺见方,由俘获的法国枪械融化雕刻,建于1840 ~ 1843年。
查灵阁Charing Cross路口,是伦敦的传统中心点,也是英国习惯上的铁路、公路里程零基准点。如今这里矗立着理查德一世的雕像,英国唯一被砍头的国王。后面是通往白金汉宫的Admiralty Arch。
晚上女儿请客在Victoria Palace Theatre看戏。《Hamilton》,很震撼的一出好戏。很想再看看百老汇的版本,演员阵容不一样。
Day 2
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皇家安葬,加冕和举行婚礼的教堂。这里安葬着 17位君主,从修建西敏寺的圣爱德华St Edward the Confessor到乔治二世1760 。它的地位在英格兰教会圣公会里面,比较特殊。不是教区教堂,也不是修道院,而是专门为皇家服务的。跟随着录音导游,我们花了两个小时挨个儿陵墓看,回忆脑子里的英国国王的次序和亲属关系。顺带着确认了,詹姆斯一世给他的亲生母亲,苏格兰的玛丽女王修建的陵墓,确实比他的前任,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要高大华丽。除此之外,耳熟能详的名人名家的墓碑或者纪念碑很多:莎士比亚,狄更斯,勃朗特三姐妹,简奥斯丁,牛顿,达尔文,霍金,南丁格尔。最引人注目的,是罂粟花围起来的无名战士纪念墓,墓地里有来自法国战场的土。
西敏寺里面不可以照相,这是庭院。
伦敦塔Tower of London,和伦敦这个城市的历史一样长。征服者威廉在公元1066年称王,在1078年开始修建这座城堡里面最古老的White Tower,当时是伦敦最高的建筑。现在由20多座城堡和围墙构成。守在泰晤士河口,自然也是最安全的皇宫,和财富储藏室。这里也是监狱,皇家把自己最亲近的罪犯,锁在这里,处决在这里。一个原因自然是这些人太重要了,放在外面不放心。另一方面,在背着人的地方悄悄审讯执行,不会给皇族丢面子。另一个有趣的传说是,乌鸦是城堡里的吉祥鸟,他们的存在,是保持王朝不倾覆的必要条件。所以必须有,至少要有6只,由专人看管侍候。
入口由一左一右两个城堡组成。
White Tower。
囚犯是从水路进入城堡,所以这个闸门叫Traitors' Gate。
爱德华一世的卧室和起居室St Tomas’s Tower,就在这个水闸的上面。壁炉上的徽章代表英格兰,三只狮子。12世纪亨利二世的时候就开始使用了。
在城堡一块小绿地上,亨利八世处决了他的两任妻子。其中一位是第二任安妮博林Anne Boleyn。亨利追求了她7年,因为教宗连续6年拒绝他与前妻的离婚申请,他干脆断绝了和梵蒂冈的关系,从此自称英国国教教主。然而,婚姻只维持了3年,她就以私通罪名于1536年被斩首,一辈子的野心和手段烟消云散。安妮博林是伊丽莎白一世的亲生母亲,母亲被砍头的时候,她才2岁多,失去了王室称号。然而世事难料,22年后的1558年,伊丽莎白顺理成章地继承了英国王位。不过,她也没敢为母亲做点什么。直到300多年之后的维多利亚女王,为往事动容,下令在这片绿地上设立纪念牌匾。如今看到的这个,是2007年的现代版纪念碑。
The Waterloo Block,现在用于展示皇家珍宝。
Bloody Tower也是有点看头的,两位王子在此神秘失踪,使得他们的叔父理查德三世(1452 – 1485) 继承了王位。
从伦敦塔的城墙上看塔桥Tower Bridge,是绝佳的角度和距离,尽显大气沉稳厚重。
National Gallery 的两幅画,和亨利八世以及伦敦塔的历史有关。
一幅是Christina of Denmark。这幅画被送到亨利八世那里,那时候他在挑选第四任王后。她最终没有同意,年纪轻轻的她,说如果自己有两个脑袋,才会考虑把一个交给英国国王。 德国画家Hans Holbein the Younger,画了多幅皇室成员的画像,包括亨利八世,他的儿子爱德华六世,和他的妻子们,有些有过于美化之嫌。
另一幅是The Execution of Lady Jane Grey。故事还是起源于废止天主教的亨利八世。他的儿子爱德华六世在位6年后,年纪轻轻就离世了。皇位短暂地交给了他表姐,新教徒Lady Jane Grey,9天后她被废黜并处死。由亨利八世与第一任妻子的女儿,天主教徒玛丽一世即位。她因为试图恢复天主教,迫害新教人士,被称为Bloody Mary,赢得了著名的鸡尾酒名称。后来,英国政府为避免天主教徒继位,颁布《1701年王位继承法》。因为这个法令,才有了只会讲德语的汉诺威王朝。汉诺威的乔治一世,凭借着是新教徒这一点,在1701年成功继承英国王位。虽然排在他的前面,有50多位和王室血缘更近的天主教候选人。英国议会权力之大,成熟之早,可见一斑。对比法国,80多年后的1789年,反对君主专制的法国大革命才刚刚开始。
这幅画是法国画家Paul Delaroche之名作。1554年16岁的Lady Jane Grey在伦敦塔被砍头。其实画面的很多细节和事实不相符。比如:她的头发应该是束起来的,而不是散开;砍头的场所不是室内,而是在礼拜堂前的小绿地;衣服也不会是这么随意的晨服,她的侍女也不可能在刑场,等等。
Day 3
和女儿逛老市场Borough Market,建于1850年。据说此地在罗马人建城之前就是集市了。吃喝的东西巨多,非常喜欢Bread Ahead Bakery的doughnuts,如果说,入口即化的甜面圈太!好!吃!了!会显得没文化吗?
泰晤士河是伦敦的城市灵魂,河的两岸风光几乎可以解读她2000多年的历史。乘坐轮渡游览伦敦也是不容错过的体验。我们从Borough Market附近的Bankside ferry terminal上船,坐到Tate Britain,很舒服。两岸的景点一览无遗:Tower of London, Tower Bridge, London Eye, St Paul’s Cathedral, Tate Morden, Shakespeare’s Globe, Houses of Parliament, Somerset House 等。
中途经过这个Cleopatra's Needle,其实和埃及艳后没有关系,却也是个3500年的古董,建于公元前1460年。英国人为了纪念帝国把非洲囊获掌中的荣耀,费劲周折,牺牲几个水手,花了许多钱,于1878年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运到了伦敦。Again, nothing was too much for the Victorians!
再次经过Palace of Westminster。看到奥古斯特·罗丹的复制雕塑《加来义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群雕体现的是: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为了防止英军屠城,法国加来市 (Calais)的六位市民,将自己作为人质,项戴绳索,交给英王爱德华三世。雕塑的原作在加来,这个是复制品之一。
Tate Britain 的梵高画展,展出了来自世界各地艺术馆的珍贵收藏,主题是VAN GOGH AND BRITAIN,画展到8月11日结束。梵高和伦敦的渊源不长,却很重要。他20岁来到伦敦,在画廊工作了3年。梵高非常喜欢英国文化和英文小说,尤其是Charles Dickens 和 George Eliot的作品。梵高的文笔相当好,后来出版的他与哥哥之间的通信集,被高度评价。
这是一个高水平的展览,感人至深。梵高的伟大,是他把自己眼睛看到的,脑子里想象的,倾泻在画面上。百年之后,平凡之人如我们,现在端详起来,仍然是汹涌的震撼。像他在给哥哥Theo的书信中所说: "Real painters do not paint things as they are ... They paint them as they themselves feel them to be."
Tate Gallery在1947~1948年间,举办的梵高画展的招贴画。
Francis Bacon重画梵高的Painter on the Road,放在画展结尾部分,拖拖曳曳的一道影子,留下感慨无限,为他的才华,他的早逝。
这次在伦敦很喜欢的几个餐馆。
Duck and Waffle,鸭子是我的最爱吃的肉食之一,很惊艳这里中西合璧的做法。我看亚洲人很多,大约都爱吃鸭子,呵呵。餐馆坐落40层大厦的顶层,风光不错。
THE HARP是个有点历史的酒吧。
Sky Garden 吃早餐,顺便看看早晨的泰晤士,很不错。
餐厅下面的酒吧,晚间餐位很难预定,据说夜景迷人。
新开业的意大利餐馆Gloria,是家连锁,很不错。适逢促销,吃了顿午餐,获赠早餐卷。
谢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