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最早看的两部南斯拉夫电影,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那之前,电影院里只有一些朝鲜和阿尔巴尼亚电影,内容和质量都乏善可陈。西哈努克亲王客居中国,隔三差五的访问某地,然后来一个纪录片电影,成了中国路人皆知的唯一电影大明星。1977年,国内译制了这两部南斯拉夫电影进行公映,一时间轰动全国。瓦尔特的饰演者巴塔-日沃依诺维奇成了新的电影明星,而“桥”中游击队员哼唱的那首意大利歌曲“啊,朋友再见”,当年更是风靡全国。萨拉热窝这个城市,由此被当时的中国人所牢牢地记住。
凭此,决定来萨拉热窝一游。
离开斯普利特,一路西行,没过多久,即抵达边关。照例是,克罗地亚出关敲一个章,那边波斯尼亚入关又敲一个章。两边的海关人员都是严肃得近乎可怕。
过了边境,公路一下就差了许多,四车道缩成了二车道,后来干脆就一个车道。两国间的经济差距立马可见。走了两个小时,开始爬山,柏油路又突然变成泥巴路,高低不平,再继续走,路中间又出现无数大坑,汽车根本无法绕开,只能慢慢地驶过这些大坑。路左边,时不时出现一堆堆塌方落下的泥石,路右边,是万丈悬崖,忽而爬坡,忽而下坎,S型的山路又严重影响视线,完全无法预估对面的来车。这可是我这辈子开过的最差公路了,心惊胆战。慢慢磨了大约两公里,两部手机的GPS 和HERE突然同时提示:前面100米处拐右。可右边明明是悬崖绝壁,哪里有路?没理它继续前行,过了200米GPS又狂叫:U TURN 回去然后拐左! 我怀疑刚才老眼昏花没看见路,冒险在狭窄的破路上掉头回开,走到理论上的左拐处,看了又看,哪里有什么路?这GPS 是安了心把我们朝死路上引呀? 此时心中开始打鼓,路是不是选错了, 继续前行这破路有没有尽头?想等等对面来车好问一下,可半天也没有见到一辆车来。于是乎决定往回开,找到人问问清楚再说。
往回开了大约半个小时,终于看见一栋建筑物,忙不迭冲进去,里面有一家餐馆,没有顾客。一个很漂亮的小姑娘见我们来到,欣喜异常,急忙拿着菜谱迎上来。我十分尴尬,可也顾不上打肿脸充胖子,硬着头皮问她公路情况。小姑娘不懂英文,跑到后面厨房叫出哥哥,哥哥英文挺好,听了我的诉说,告诉我那段烂路大约有5公里长,过了就好了。这才放下心来。出门前看到有洗手间,问他可不可以用,小伙子很大方,请进!得,免费咨询加免费洗手间,最后还零消费,感谢与愧疚并存。
重新上路,信心倍增,再踏破路,也不再惧怕。果然,烂路过了几公里,公路又变成柏油马路,仍然是窄窄的单车道,路中间也时不时出现几个坑,不过比起刚才,小菜一碟啦。
翻过一道山梁,豁然开朗。一座纪念碑横现眼前。下车观看,是纪念九十年代那场内战波斯尼亚在此牺牲的战士们。交战各方对错暂且不论,死者总是为大。
继续行驶许久,道路逐渐变好,临近萨拉热窝,终于出现了收费高速公路,急忙钻入,条件与以前公路天壤之别,毕竟是首都。高速公路上汽车寥寥无几,限速130公里,开个150也没人管,舒了一口气。下午时分,抵达萨拉热窝。
萨拉热窝是一座与战争有缘的城市,15世纪开始波斯尼亚就受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奥图曼帝国统治。其后五个世纪,大量当地人改信伊斯兰教。直到一战前不久波斯尼亚才被奥匈帝国吞并。1914年奥地利费南迪大公造访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奥匈帝国瓦解,波斯尼亚归入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国。二战时又被德国入侵,产生了铁托领导下的瓦尔特等一众游击队抵抗战士。二战后归入铁托的南斯拉夫。铁托是南斯拉夫唯一的超级强人,国际上,他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共同倡导的不结盟运动吸引了120个国家参加,国内实施威权统治,人人服他,他的个人形象被视为南斯拉夫联邦内各民族统一的象征。
然而,1980年5月4日,铁托去世,南斯拉夫的几个成员国群龙无首,开始糙动不安。随着1991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马其顿先后宣布独立,南斯拉夫解体。波斯尼亚也宣布独立,可是却不遂人意,塞族人不干,爆发内战。波斯尼亚三个民族,大多数是穆斯林族(穆族),其次是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族(塞族)以及少部分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克族)。先是三族混战,塞族占优势,后来西方把穆族和克族拉到一起打塞族,最后西方直接干预,轰炸塞族武装。直到1995年内战才结束,国家恢复统一。在近4年的内战中,萨拉热窝有一万多人丧生。
进城之前,我们特意先去参观战争隧道。据介绍,萨拉热窝在内战时被塞族部队围城43个月,比当年列宁格勒被困时间还长。严重缺乏粮食与军火,城中的穆族军队秘密修了一条穿过机场的地下隧道,靠着这条战争隧道,获得了大量补给,才没有被剿灭。参观这个隧道的人络绎不绝,隧道入口旁的石墙上,仍然是弹痕累累。
当然,事情总有两面性。我的一些在萨拉热窝土生土长的塞族朋友,告诉我说这些大多数为获得国际舆论与帮助的宣传。当时在萨拉热窝里面有一道实际封锁线,严禁城里的塞族人外逃,而在城里又处处刁难塞族人。塞族人只有通过贿赂和恳求才能逃离。战后,城里基本上都是穆斯林了,尽管他们都是斯拉夫人种。
战争隧道附近,有一片很大的墓地,埋着的人,许多是那场内战中丧生的。有些是年纪轻轻的如花少女,令人唏嘘不已。
进城先去参观历史博物馆,里面的大量照片与实物,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可尽管缺吃少喝,流弹四窜,选美依然举行。
外面炮声隆隆,里面婚礼也是照常举行。
20余年过去,战争的硝烟已然逝去,今天的萨拉热窝歌舞升平。老城区,新市区,铁托大街,人头攒动,欢乐祥和。
这座桥,就是当年大公遇刺之处。
老城区的集市贸易,很具特色。
在最热闹的老城区巴斯卡斯亚清真寺前的小广场,遇见了4位来自中国的自行车骑手,2男2女,都是老者,最年轻的52岁,最大的70了。他们3个月前飞到雅典,然后一路向西骑行。路经此地,还要继续前进,目的地是西班牙。面对这几位牛人,不由得心生敬意。不少周围的大陆旅游团员,纷纷与他们合影留念。
不知为何,当地人很反感使用欧元。我们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购买物品,用欧元往往被拒绝。这里又不像布拉格,到处是外币兑换点,刷卡处也不多,唯有跑到ATM窗口,高价提取当地货币,称为可兑换马克。离开时用不完就只有当纪念品了。
入夜,凉风习习,老城区依然是人声鼎沸。不过已经从游客变成了当地的年轻人。时不时撞见一群裹着头巾的穆斯林美女,青春靓丽,个子奇高,颜值比中东的穆斯林女子好去太多,惊为天人。
酒吧当然是人满为患,热闹非凡。音乐震耳欲聋,灯光如梦如幻。
令人吃惊的是,还有两处水烟馆,也坐满年轻人。边抱着烟枪抽边神聊,一个个兴高采烈,哪里还有战争的痕迹。
萨拉热窝,沉重的历史,欢笑的今天。但愿再也没有可怕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