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转载按语:此篇游记的图文作者@Hux是本博主逍遥白鹤的先生(个别图片取自网络)。他从年轻时起就对中外历史有浓厚的兴趣,我的游记会侧重行程中比较表面化即时化的观感,而他更加注重追朔所至之处的人文和历史脉络。多年来,我也因此获益,省去了自己翻阅大量史料的功夫,了解到各个国家地域更多纵深化的知识。特转载几篇过来,与更多感兴趣的朋友们分享。我们游览西班牙之前常听人议,较之西班牙的其它地区巴塞罗纳感觉上不是很“西班牙”,这是什么缘故呢?且听作者徐徐道来,为您解惑;及分享我们观赏过的部分巴塞罗纳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与绘画......
******
西班牙的东北部有一座美丽的濒海城市。人们一提到她的名字就会产生一缕罗曼蒂克的感觉。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国内念书时,我曾经在一份叫做《参考消息》的小报上读到过一条旅遊广告,“敬请在春夏季节光临本市的明媚海滩,如无阳光我们退全款” (大意如此)。那故作谦恭而牛气外泄的广告词,让人不得不考虑去那里看看。这座城市,就是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人生五十个“必遊”景点之一、大名鼎鼎的巴塞罗纳 (Barcelona)。
应邀参加一个国际基础医学科学研讨会,我在今春造访了巴塞罗纳。除了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外,这次旅行也带给我另外两个难得的机会。一是帮助自己解惑:为何有些访问过这座美妙城市的朋友会认为巴塞罗纳显得不够”西班牙”?二是去朝拜一下几处现代主义艺术的发祥地。
我的疑惑也许与巴塞罗纳的一个历史夙愿有关。所以先聊点她的历史,然后再侃侃其它。巴塞罗纳是西班牙王国加泰罗尼亚自治区 (加泰罗尼亚语: Catalunya;西語: Cataluña) 首府和巴塞罗纳省的省会。她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面,面朝地中海,是加泰罗尼亚第一大城市。加泰罗尼亚语和西班牙语在那里均被作为官方语言使用。自治区的立法、行政、司法机构及最高首脑均设驻于此。
图1. 沐浴着朝霞驶向巴塞罗纳港的货轮
图2. 罗布瑞盖特河 (Llobregat River) 流经巴塞罗纳后汇入地中海。
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加泰罗尼亚人就致力于发展经济和工商业,使这片土地成为了西班牙的工业和经济中心。但由于历史的缘故,许多加泰罗尼亚人并不愿成为西班牙臣民。他们坚定地认为加区有别于西班牙其他地区。他们的梦想是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文化独特、具有国际性的加泰罗尼亚。
这个梦已经做了一千多年了。公元八世纪初,已经占领伊比利亚半岛南部的摩尔人曾短暂地侵入北部地区,但很快就被信仰基督的军队所击退。九世纪初,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 率军向西越过比利牛斯山脉,在巴塞罗纳地区设立伯爵封地,以缓冲摩尔人的进一步侵袭。但巴塞罗纳伯爵并不愿意长久寄人篱下。在历代伯爵的治理和影响下,加泰罗尼亚人有了独立的愿望。并开始拒绝承认法兰克国王的统治。
公元1137年,巴塞罗纳伯国与西部接壤的阿拉贡王国通过联姻合并,成为自治程度更高的親王国。合并后的阿拉贡联合王国以良港巴塞罗纳为出海口,向外大肆扩张。军事、政治、和经济势力远及萨丁岛、西西里岛、那不勒斯、甚至地中海东部的希腊。一时间巴塞罗纳名声大噪。
但好景不长。阿拉贡国王费迪南二世和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女王伊莎贝拉一世于1469年联姻。两国合兵一处,实力大增。很快就将摩尔人在半岛上的最后堡垒格拉纳达击破。1492年,半岛光复,双王共治。随着西班牙帝国的建立,权力重心移向马德里,巴塞罗纳好像被打入冷宫的失宠王妃,地位骤然下降。独立渺然无望。
祸不单行。十八世纪初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又给了巴塞罗纳兜头一盆冷水。起因是绝嗣的西班牙国王逝世。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兰西的波旁王朝都因为与西班牙朝廷有联姻关系,急欲安排自己的亲属做国王。双方相持不下,转而大打出手。这一打就是十四年。搏杀不仅仅在欧洲,还殃及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战火几乎燃遍大半个地球。但最终巴塞罗纳一方的哈布斯堡王朝继承人落败,波旁王朝支持的国王登基。巴塞罗纳站错了队。这下惨了。好不容易获得的自治权被取消,加泰罗尼亚语被禁止作为官方语言使用。夙愿再次受挫。
时光老人对巴塞罗纳的梦想总是不屑一顾。转眼就到了二十世纪。在西班牙内战时期(1937-1939),巴塞罗纳变成了第二共和国的首都。共产主义者、国际工联支持者、和无政府主义者成为加泰罗尼亚地区的政治主流。他们为了保卫共和国,在共产国际和苏联等国的支持下,与德意法西斯支持的西班牙右翼民族主义者 (长枪党人) 和保王党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事情复杂化了。原本是一场关于共和与王权国家体制之争的内斗,一眨眼却变成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代理战争。各方势力纷纷介入,数十个国家被牵涉其中。不知不觉中,西班牙内战竟然演变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曲。
面对弗朗西斯科·弗朗哥将军率领的叛军,以及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派去替他撑腰的德意法西斯军队,巴塞罗纳和马德里仍然坚持浴血苦战。但在强大的法西斯疯狂进攻面前,共产国际撑不住了。斯大林自觉鞭长莫及,不愿派兵直接介入。英法美等西方列强虽然对德意法西斯不满,却也不愿自己陷入过深,纷纷抽身而退。最终导致双城陷落,共和国不幸败亡。法西斯弹冠相庆。
得胜的佛朗哥随即实行军事独裁。巴塞罗纳的独立梦想再次幻灭。在内战后长达近四十年的佛朗哥统治时期,加泰罗尼亚的自治权再次被取消,加语再次被禁用。历史把沉重的枷锁又一次套在了巴塞罗纳向往独立的脖子上。
山不转水转。1975年发生的事情有许多我已忘却。但有两件却记得很清楚:一是美军最后一架直升机带着老幼妇孺撤离美国驻西贡大使馆的屋顶。二是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离世。苦尽甘来。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正式执政,民主宪政得以恢复。加泰罗尼亚地区很快又获得自治权。加语再次被作为官方语言和西班牙语共同使用。云开日出,巴塞罗纳终于扬眉吐气了。
一眨眼,又是四十年多光阴飘过。但今天的巴塞罗纳依然觉得头大。尽管自治区权利早已恢复,但她仍不满足。觉得自己对西班牙做出的经济贡献很大很大,但所获得的福利回报却太小太小。总之一句话,她是在替西班牙其他地区的穷人们付账。这种感觉让巴塞罗纳很是不爽。
于是,经过好几年紧锣密鼓的准备和试探后,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政府不顾西班牙中央政府强烈反对,于2017年10月1日强行实行区内全民独立公投。530万选民中有226万多人参加投票,90.9%的参选民众支持加泰罗尼亚独立建国。此前还曾有数十万人上街游行,支持独立。游行民众拉出横幅标语,上面写着“加泰罗尼亚不是西班牙”。不过,自治区政府的民意普查也表明,仍然有过半的民众不赞成独立。独立公投后不久,自治区议会在10月27日公开宣布独立,成立 “加泰罗尼亚共和国”。
图3. 支持公投的分离主义者声称 “加泰罗尼亚不是西班牙”(网络图片)
图4. “再见,西班牙”- 要求脱离西班牙的巴塞罗纳民众(网络图片)
图5. 手持西班牙国旗的巴塞罗纳游行群众针锋相对地反对国家分裂(网络图片)
西班牙政府立即宣布此举违宪、无效。同时宣布冻结加区自治权,解散自治区政府。失道寡助。分离主义份子们的这一举动未能得到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正式公开承认。仅三天,“新共和国”即烟消云散。其头目流亡比利时。这次“加独” 事件导致了数百民众受伤。虽然并未引起西班牙社会巨大动乱,但独统两派之间的不信任感已深深埋下,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消融淡化。
由于历史原因,共同信仰天主教的加泰罗尼亚民族和西班牙民族 (主要由卡斯蒂利亚族组成) 之间产生了隔阂,部份加族民众失去了对西班牙的认同感。除此之外,在巴塞罗纳还能感觉到另外一种民族文化差异。那些在南部地区 (如科尔多瓦、塞维利亚、和格拉纳达) 随处可见、具有强烈伊斯兰风格的中世纪古建筑,在巴塞罗纳却很少见到。对半岛南部有着巨大影响的伊斯兰黄金时代,却未能在北方毗邻的加泰罗尼亚催生出东西方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互相融合的果实。
即使对巴塞罗纳当地人来说,西班牙内战和佛朗哥独裁专制留下的心理创伤,也还未痊愈。他们之间的隔阂也依然存在。漫步在热闹的 Gracia 大道上,我看见几幅印着佛朗哥大头像的海报。上面印着几行字,“战后的佛朗哥时代:历史既不是红色、也不是蓝色“ (大意)。那好像是一个展览会或研讨会的广告,着眼于讨论评价佛朗哥在战后西班牙经济发展时期的历史作用。能让佛朗哥的大头像贴在巴塞罗纳的“王府井”大街上,这本身就说明了某些问题。对这类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或许有助于促进当地各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化解隔阂。希望他们最终能建立一个各民族、各阶层的民众都能接受的和平共处社会。
图6. “战后的佛朗哥时代:历史既不是红色、也不是蓝色”。
综上所述,这些历史原因造成的民族隔阂;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建筑风格、和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战争所遗留下的心理创伤,让加泰罗尼亚认为自己“确实”有别于西班牙其他地区。同时也让巴塞罗纳看上去似乎不那么“西班牙”。这或许就是解惑所需的答案吧。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历史疑惑既解,理当放松放松。该去了解和欣赏一下巴塞罗纳的 “现代主义” 艺术成就了。说到巴塞罗纳的现代主义,自然要提到两位与现代主义建筑和绘画艺术有关的重要人物:安东尼·高迪·伊·戈内特 (Antoni Gaudí i Cornet, 1852-1926),和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受到独立自由精神的熏陶和工业革命发展的鼓励,在巴塞罗纳蓬勃兴起。该运动隶属于当时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 (Art Nouveau)”。它崇尚现代主义,力图打破陈旧的艺术传统。其艺术风格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运用起伏的波浪形和流动的线条来表达活力,赋予传统的结构和装饰以新的生命力。这种风格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和室内设计。建筑大师高迪就是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运动”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图7. 安东尼·高迪 (Antoni Gaudí i Cornet, 1852-1926)
高迪认为,“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他把优美的曲线和不同的几何有机体 (如奇花异草等) 广泛应用于他的建筑设计中,用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独立自由的渴望,和对现代艺术的理解与诠释。他以其新颖复杂、个人色彩强烈、如玉树临风一般地建筑作品闻名于世。他在巴塞罗纳市内有好几座非常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其中最伟大的一座就是那擎天屹立的天主教赎罪堂,人称圣家堂 (Sagrada Família)。该教堂的建造已跨越了三个世纪 (1882 - 2019),但至今仍未完工。惊艳于它无与伦比的魅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它还未建成时就决定将其定为人类文化遗产。空前绝后。
图8. 圣家堂建筑模型。尖拱形的正门和高塔可见哥特复兴式的遗风,但装饰有独特的《圣诞》群像。左侧大门则装饰有《受难》群像。另一侧门根据设计有《升天》群像,但还未完工。
图9. 建造中的圣家堂。左侧为有《圣诞》群像的主要入口。
图10. 《受难》群像入口处
高迪把他生命的大部分时光都贡献给了圣家堂。前前后后四十三年,他如同圣徒一般虔诚地为圣家堂的设计建造呕心沥血。1926年6月7日,73岁的高迪从教堂工地下班后不幸遭遇车祸。由于在祸发当时未能及时获得治疗,他在几天后逝世。出殡时万人空巷。这位旷世奇才的遗体被葬于堂内地下墓室供后人瞻仰,而他的灵魂则缘着自己建造的通天高塔去了天堂。
图11-13. 圣家堂内景
圣家堂的设计和建造真的是妙不可言。绝不是我等闲散遊客用三言两语就可以打发性的描述地。有心人可去阅读专著详细了解。简而言之,它那独特而恢宏的结构、巧妙的布局、磅礴的气势、独特的光线、和迷人的色彩、无一不令人赞叹!诸君若有机会拨冗探访巴塞罗纳,那里应该是必访之地。但请务必提前购票。
图14-15. 迷幻光色
图16. 教堂内的信众与遊客
图17. 圣家堂外一角
图18. 米拉之家 (Casa Milà,亦称 La Pedrera)。高迪的另一建筑杰作。座落在“优雅”大道 (Passeig de Gràcia) 上。
图19. 米拉之家内景。高迪创造性地把哥特式教堂的肋型拱顶用于民宅设计和建造。
图20,21. 米拉之家屋顶夜晚缤纷迷幻的灯光秀
仰望着高迪的美妙建筑,我不禁联想到奥地利绘画大师古斯塔夫·克林姆特 (Gustav Klimt, 1862-1918) 的 “象征主义” 绘画 (摒弃客观性,偏重主观性;用强有力的象征来暗示和表达自己的思想)。两者遥相呼应,相得益彰,让新艺术在欧罗巴大放异彩。
克林姆特是二十世纪初维也纳“分离派运动”的领军人物。麾下有埃贡·席勒 (Egon Schiele, 1890-1918) 等得力干将。但此“分离”非彼分离。它专指的是从“学院派”的巢臼里分离出来的新艺术风格。克林姆特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大量运用优美曲线来表达自己超前的意识和对艺术的感受,尽管一时半会儿还不能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短文,《春遊奥地利之四 · 惊世骇俗的克林姆特和席勒》。简述了克林姆特的画作给我这个对绘画一窍不通地门外汉所留下的深刻印象。这里再附上他的几幅作品,与有兴趣的朋友共享。希望没有离题太远。
图22.《吻 The Kiss》这也许是克林姆特最为人所知的一幅画 (网络图片)
图23. 《茱蒂斩首赫洛费恩 Judith and Holofernes》(网络图片)
图24.《水蛇·之二 Water Serpents II》(网络图片)
如果说高迪用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建筑来表达他内心深处对现代艺术解放之渴望的话,毕加索则采用了立体主义 (Cubism) 和超现实主义 (Surréalisme) 的绘画来抒发自己的现代主义艺术情怀。
图25. “像行家一般掌握规则,你就能像艺术家那样去打破它” - 巴勃罗·毕加索 (网络图片)
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南部离塞维利亚不远的一座小城。十三岁时随父母搬迁到巴塞罗纳居住。少年毕加索在那时就已显露出绘画天才。此后他孤身一人独闯马德里和巴黎,继续学习绘画。1907年,二十多岁的毕加索在巴塞罗纳亚维农街的一所青楼里完成了立体派名作《亚维农的少女》(法语: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西語: Las señoritas de Aviñon)。
此画一出,四座皆惊。就连印象主义“野兽派”大师亨利·馬蒂斯 (Henri Matisse) 也忍不住批评毕加索,说那画不过是一个糟糕的joke!该画原名“亚维农妓院”,推展者为减少界内批评的激烈程度将其改为现名。据说刚出道的大师非常生气,但又奈何不得,只能固执地把此画称为 ”我的妓院 (mon bordel)”。这幅为青楼女子树碑立传的画作,不禁让人想到了杜十娘、李香君、羊脂球、和芳汀...... 哟,跑题了?应该没有,文学和艺术原本就是一家。此画不仅是大师绘画风格的转折点,也成了立体主义和现代艺术发端的里程碑之一。
图26. 《亚维农少女 Las señoritas de Aviñon》 (网络图片)
毕加索的另一幅惊世的立体派作品是在法国诞生的。西班牙内战时期,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应佛朗哥所求,指令两国空军对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区的一座城市格尔尼卡实施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地毯式轰炸。尽管伤亡人数尚有争议,那次野蛮轰炸几乎毁灭了整座城市。全世界为之震惊。
毕加索当时身居巴黎。他激愤于法西斯的暴行,接受第二共和国的请求,奋笔绘出他的巨幅杰作《Guernica 格尔尼卡》。此画结合了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用黑白画面和写实的象征主义手法,表现了轰炸带给格尔尼卡的灾难痛苦和法西斯的兽性。同时也表达了艺术家的悲愤心情和超凡想象力。据说当年纳粹德国驻法大使看到这幅画时,曾问过毕加索,“这是你画的? (Did you do this?”) 大师愤怒地答道:“不!是你们干的!” (No! You did it!) 此画现收藏于马德里索菲亚皇后艺术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并且不让拍照。我们是在去了那里之后才看到原作的。极受震撼。
图27. 《格尔尼卡》(网络图片)
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我们寻访了毕加索的故居。它座落在一条小巷里。小巷是那样的不起眼,以至于我拿着GPS还将它错过。在一位点心店老板娘的热情指点下,我们找到了故居。跨过青灰色的石墙和大门,里边是一幢带庭院的幽静双层小楼。楼梯建在室外。小楼还在维修改建。在那里,我们欣赏了大师受巴洛克和现实主义影响的早期作品,以及艺术风格转变后的部分立体派作品。包括那幅根据委拉凯维兹原著改绘的著名立体派绘画《宫娥》。毕加索还有大量的作品收藏在马德里的普拉多国家艺术博物馆 (Museo Nacional del Prado)。那里会是我们遊访的下一站。
图28. 毕加索故居
图29. 立体化的黑白《宫娥》。很想知道委拉凯维兹在赏阅此画后作何感想。
图30. 毕加索博物馆内的游人
除了建筑和绘画艺术之外,巴塞罗纳还有一绝。虽说日月同辉,但也有光明与黑暗的背景之别。泰斗们追求现代艺术的精神,似乎也感染了巴塞罗纳的另一特殊背景群体。用如今时兴的PC (“政治正确”) 词句称呼,她/他们只是“探囊人”。据说这伙人正在将扒窃技术的发展推向极致。她/他们搭帮结伙,一唱众和。似精灵般穿梭于地铁街坊;如鬼魂样出没于车站机场。翩然而至,稍纵即逝。专挑外来遊客下手。可谓是狡贼知时节,四季俱发生,随风潜入市,探囊细无声。如果你去网上搜索有关在美丽浪漫的巴塞罗纳被窃的信息,那可真的是浩如烟海。
不妨说句笑话。如果当今世上扒窃之才华共有一石的话,巴塞罗纳的窃贼可以毫不客气地独占八斗。罗马巴黎的同行们可退而共享一斗 (也许还有争议),剩余部分可由其他各国的小扒手们分食。打算去巴塞罗纳旅遊的亲朋好友们请务必多加小心,切莫让贼人坏了大家出门的好心情。
图31. 春雨中的西班牙广场。左侧远处红色建筑物为巴塞罗纳奥林匹克体育场。
春雨潇潇。我站在蒙特惠奇山岗上(加泰罗尼亚语: Montjuïc),静静地俯瞰巴塞罗纳。远处是还在建造中的圣家堂。东侧与山岗相依偎的是苍茫的大海。山下是热闹的西班牙广场和奥林匹克体育场。该体育场始建于1929年的巴塞罗纳世界博览会。后来欲与纳粹德国竞争1936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而改建过。但最终为西班牙内战所累而被迫放弃竞争。不过,四十多年后,1992年的夏季奥运会终于在那里举行。巴塞罗纳总算是遂了一个小愿。
图32. 从蒙特惠奇山上俯瞰西班牙广场和巴塞罗纳奥林匹克体育场
图33. 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所在的巴塞罗纳国家宫
独自莫凭栏。我的身后是“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它位于巴塞罗纳“国家宫“内。这些响亮的名称似乎在向世人不懈地提示巴塞罗纳的夙愿。噩梦乎?美梦乎?大梦能圆乎?遥望地中海春潮涌动,涛声中隐隐传来古人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罢罢罢,圆梦谈何容易。
图34,35. 月光下的魔幻喷泉 (1)
——2019年8月,后记于芝加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