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巫寧坤
北明
「優秀的文學在於寫靈魂的受難」;「教宗保羅二世告訴我‘不要害怕’」;「暮年一晤非容易……」;這三句話是幾乎每一次我們相聚離別前,他都要叨念的。我覺得這是解讀巫先生人文世界的鑰匙。希望這把鑰匙能夠在他的那一滴淚中,更加接近他那把孤琴。「久經倒懸之苦猶能存活開花」,巫寧坤先生不屬於世俗世界,他和他的作品是通過世俗苦難指向人類精神世界的。
拜 賜我敬重的一位臺灣作家的介紹,我們與巫先生成爲朋友。與巫先生先是所住的州相互比鄰,近十年來同在維吉尼亞州定居。早年是接他們夫婦到我家或外出聚會, 後來他們行動不便,就去他們的公寓相聚。我沒有記錄下每一次聚會,很多內容被我忽略了,比如記得說起與余英時先生夫婦的友誼,有一次他和怡楷大姐突然收到 一個很實用的大禮物,直接寄自廠家,他們夫婦高興之餘驚訝是誰送的,最後問來問去,才知道是余英時夫婦為他們訂購的。余先生對巫先生的關照讓我輩自慚形 穢,而巫先生對這一友情的珍視也讓我十分難忘。另一次見面是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不久,漢語文學界轟動,滿城都在說莫言及其小說。我很想知道巫寧坤先生對此事的評論,碰巧那些日子有一天在餐館聚會,餐前餐後鄭義與巫先生左右比肩而坐,二人一如既往談文學、人物、小説價值……, 從握手寒暄到依依別離,我洗耳恭聽,令我驚訝的是,他們一個翻譯家、一個作家,都是圈內人,竟沒有一字一句提及這個話題。這類有意思的內容雖然多有疏漏, 好在還有這幾篇簡要記述留了下來。我以省略號的方式刪除了無關的部分(衹保留了蘇邵智先生與我的一件小事和他對余英時先生接人代物風格的評價),並修正了 當年匆匆寫下時的錯別字和不通順之處,此外幾乎沒有任何修改。
北明謹識
2019年8月25日 於華盛頓郊外
-------------------------------------------------------------------
2005年9月10日
晚上到巫寧坤老先生家為他祝85大壽。本來要接他們二老出門聚餐,不料被二老截下留在他們的「一室一廳藏拙處」,享用他們已經定購的晚餐。
席間我談起上週在「中緬印老兵協會」(China-Burma-India Veterans Association)60年來最後一次聚會上的見聞和感慨,我說,這些跟中國命運曾經緊密相關的美國老兵,在美國是被遺忘的一群,在中國是被封埋的一群,他們現今已經大都80多歲了,就要帶著那段歷史走了。
巫先生靜靜聽我發完感慨,接我的話茬問:「你為什麼不採訪我?」「什麼?」我說。 「我就是飛虎隊的翻譯啊!」
真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我正遺憾不能夠找到一名中方的代表證明這段美國在中國抗戰的往事。不料相識數年的巫先生、間或有來往的巫先生,竟是當年的翻譯。而他就在美國空軍將領陳納德的辦公室做翻譯!此其一。
另一發現:巫先生以85歲高齡,前不久終於受洗為天主教徒了。他老伴怡楷大姐說「我15歲信教,跟他結婚51年,影響了他51年,終於在他85歲時候,他受洗了。」
巫 先生家中桌上,擺放這十幾年前教宗保羅跟他們夫婦見面握手的圖片。巫先生將一摞桌下的世界日報周刊抽出來給我們看他發表的文章。幾個月前教宗逝世,他那文 章剛一寫好,就發到我郵箱讓我先睹。我激動的要採訪他,被他欄下了:他和怡楷大姐要回國,擔心受影響。他週日總是去教堂,但是此前沒想過要受洗。我於是問 巫先生,為什麼偏在這時受洗?他說,教宗逝世對他震動太大了!他會寫一篇長長的文章。
「急什麼?時候不到嘛。」每當他所在的教會神父問起他何時受洗,他總是這麼回答,並舉出歷史上著名人物晚來受洗的例證。他總是強調要聽見上帝的感召。那麼,這一次,這位85歲的老人是聽見神的感召了。
老先生是一本書,經歷過太多我們不知道,也無從知道的東西。他順便又說了一個事,又讓我嚇了一跳:他是馬步芳麾下的騎兵!跟他們這一代,包括美國二戰老兵一代相比,我們只有驚愕的份。上個世紀是人類多災多難的世紀。人的英雄本色得以在那個動亂時代盡情顯彰。 ―― 這是鄭義的感受。
走的時候,我們全家人在巫先生的幾乎簽滿名字的來客簽名簿上簽字留念。悄悄放下100美金作為壽禮。出門前,得巫先生送譯著一本,《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選出的上個世紀100種最好的小說之一。夜晚回家翻閱,他的中文文筆竟是如此簡練,文雅。
……
2007年1月22日
……蘇(紹智)先生眼睛多年來患病,幾乎失明。去年春季去他家探望,發現他用放大鏡看大字本的四書五經。今年在Perry 家再見,言及眼睛,只見人影。蘇先生因此苦惱著急。反复說的是一句話:一個知識分子不能讀書了!去年我將一些光碟節目寄去給他,不知他是否聽過。今年他打電話,囑咐我給他一些廣播電台的頻道。他買了一個超短波半導體,準備開闢另一個接收信息的途徑。今日在linda 幫助下,找到BBC, 德國之聲、法廣、美國之音、和自由洲電台的節目頻道表,加上美國英文電台的NPR 新聞頻道等,一併寄去。感謝老人讓我幫他找頻道。誰讓我廣播電台工作,就該是頻道專家。 (——其實我一概不聽,都是網上下載的。)希望這一著能夠彌補他失去信息世界的損失。蘇先生84高齡,走路顫顫巍巍,說話則清清楚楚,情緒易激動,發言口氣總是像宣言。老人激情不減。他在我們為余英時先生舉行的祝賀得獎聚會上號召大家:「向余先生學習」! 「大哉余英時!」余先生77高 齡,那次聚會,蘇先生告辭,余先生直送出門,送上車,等車開走,揮手道謝道安。一個前中國社科院馬列所所長,現在的政治流亡人,一個前新亞書院學子,現在 國際知名中國歷史學家,有些風馬牛不相及,但這個時代的命運將二人在美國漢學家林培瑞府上握手見面。我更同情蘇先生。春節正近,距離太遠,不然應該探望這 位風燭之人。
巫(寧坤)先生三番來電:問好,問寄來的英文小冊子是否收到?問近況如何?又問,怎麼沒有回音?怎麼不回電話?怎麼了無聲息?巫先生90高 齡,怡楷大姐年事也高,眼睛白內障,視力極差。巫先生平時做飯。巫先生當年西南聯大學生,二戰時飛虎隊的翻譯。他喜歡分食蔣委員長來訪後剩下的煉乳。後巫 先生赴美國芝加哥讀英美文學,學成應邀歸國成為燕京首屈一指的英文文學教授。不幾趕上反美運動,他被定位美蔣特務,發配天津南開大學任教,再被勞改。隨身 攜帶莎士比亞著作,反复吟誦,聊以為生。至今莎士比亞成誦。一生坎坷,遂有英文回憶錄「A Single Tear」1993年在紐約問世,日、韓、瑞典、中文版相繼問世。中文《一滴淚》在海外出版。譯著有菲茨杰拉德、斯坦貝克、德萊塞、詹姆斯、伊修伍德等美、英作家中、短篇小說,英國詩人狄倫•托瑪斯等人詩篇。近年所著中、英文散文和詩散見中、台、港、美、英等地報刊。送我一本《了不起得蓋茨比》,是前幾年美國著名作家的暢銷小說。描寫戰後美國人的生活。譯得爐火純青。
還記得一次華盛頓作家讀書會上,巫先生在場,鄭義言及《紅色紀念碑》的寫作背景,談及六四,在場那麼多人,沒擋住老先生大慟。
先生隔段時間會來電話,問完鄭義身體,就問他「黃河三部曲」如何了?堅決反對他參與任何社會活動,力主他埋頭著述不問窗外事:「希望我離世前看到你的黃河小說出版」。這話鄭義銘記在心,銘感不忘,引為激勵。巫先生自己平時勤奮,英文中文筆耕不斷,人物、書評寫得不少。
老兩口定居美國,住一老人公寓。平時不出門,出門乘公交。有一年沒見了,決定春節前去探望他們,將他們接出來吃飯。
……
2007年9月巫寧坤先生米壽,友人聚會慶祝。
右起:李怡楷大姐,巫寧坤先生、本文作者北明、張郎郎、鄭義。
2007年9月巫寧坤88米壽,鄭義寫字做框,我們在他生日聚會上給了他一個驚喜。
2009年4月25日
昨 日去看巫先生、怡楷大姐老兩口。巫先生酒后興致高,話題很多。言及他的老朋友汪曾祺、方勵之,以及與許良英的相識(去講學被安排在許房間,初不受歡迎,以 為中國外交學院來的巫先生可能是特務。三言兩語發現此人是老右派,還是許的一位友人的老師,于是相見甚歡,成為朋友)。言及前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年屆八 十,最近身患數種癌癥。前去探望,議論共同的認識人方勵之等。最大話題是文學,如汪曾祺的文字功夫和人生眼界之局限。
鄭 義剛讀完老先生《孤琴》,问及老先生文中提及的「靈魂受難」議題。先生回憶說,早年在西南聯大念書,他老师教他們古希腊悲劇,亞里士多德的《詩學》認為: 悲劇的靈魂是情節。巫先生此后受難,人在勞改,不斷读莎士比亞,繼續思考悲劇:悲劇的靈魂是情節,情節的靈魂又是什么?他最后得出結論是「靈魂的受難」。 他舉例說明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品都是描寫靈魂受難的。舉例但丁、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鄭義深感受益。
席间也……談……文章……,鄭義認為國人心中的仇恨太多,沒有寬容。我認為,制度的非人性化是罪魁,指責的目標應是制度而非個人。把一個利用人的弱點甚至利用人性優勢來殘害人的制度問題個人化,是需要謹慎的。
巫先生說,自己的文字不是為了仇恨,只是為了記述靈魂的受難。而且個人恩怨可以忽略,但是對毛澤東這一類魔鬼,戕害數千萬人生命,無法寬容。
巫先生唏噓感嘆人生。又比起他人,他經常愧疚:身體好,條件好,能寫作。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似的。
花粉過敏害我無精打采,臨退前,巫先生把他的抗過敏藥兩包送于我讓我使用。回來已是半夜,發去退客時的合影。
今日得老先生回復:「暮年一晤非容易!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宁坤」。巫先生慨嘆伤感了。遂造詩一首附加注解,給他電子過去:
把酒從容三杯短 (昨晚喝的是伏特加?)
捉琴仔細弄孤弦 (這書我近日就看)
一滴落下黃鐘起 (祝賀網友深評《一滴淚》)
淚罷欲歌不忘言 (送行時走廊里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唱的是福斯特的老黑奴「I am coming,I am coming....」 )
窗外扶搖是蒼蘭 (日看日出日落更養浩然之氣)
室內樂音憑沉潛 (每次去,室內都回旋著西方古典音樂!昨日似乎是巴赫或者莫扎特?)
壁上圖畫納無極 (雖然斗室,墻上幾乎清一色圣徒圣人圣畫圣像)
身在此山無暮年 (常想起教宗保羅給您的意味深長的祝福:「不要害怕」。)
另:昨晚靈丹好用。鞠躬如儀
每 次探望巫寧坤夫婦后離去,兩位老人循著老派禮數殷勤相送。以前是送出電梯,一直送到公寓樓大門口;後來走不動了,就送到長長的走廊里的電梯口;再後來視力 不濟,行動更不便了,就送出家門口。這張圖片是2004年5月24日探望臨別前在電梯口的合影。右起:鄭義、陳怡楷大姐,巫寧坤先生、本文作者北明 |
2010年9月19日(週日)
今日把巫先生九十高壽的慶祝聚會錯過了。我忘記了,鄭義則記錯了日期。他認為是24號,我只記得是一個週日,不料竟是這個週日。
……昨日周六,**一位叫**者——據今日巫先生電話說是右派——從陳奎德的手機來電話要見面。我對這類陌生的見面多无熱情,生命不是用來給人見面的,何況我等忙得诸事情沒時間做,無意。正好鄭義不在,客氣推脱。今日周日再推。……我還跟鄭義說:今日别接電話:否則你就得出門去看一個不認識的客人,一天時間就交代了。
不料晚上巫先生來電話,我挺高興:「巫先生,我們過幾天就見面了!」「你們怎麼回事!」「什麼?」「今天我們等你们好久!」「什麼??」「今天我生日啊!」「什麽???」——天!竟然,我忘了是今天,而鄭義記錯了日子,記成了24號。
(北明注:那位陌生的右派是位值得尊敬的前輩。惜乎我整日時間屬於自己的極少,衹好嚴格守住,不肯臨時轉讓)
20110202 (農曆年初一,陰)
……
晚餐帶上昨日大愚包的餃子和一個白斬雞,去探望巫先生夫婦。他去年秋季的九十大壽竟被我們錯過,此一去有謝罪之意,也是春節走「親戚」當去的之地。巫先生已經承包全部廚房家務,因為怡楷大姐眼睛青光,腰腿也手術過。巫先生精神矍鑠,笑意盎然,比過去更多謙卑。
說起了文學:「我認為最好的文學是描寫人的靈魂受難。」巫先生是莎士比亞專家,他建議讀李爾王和哈姆雷特,「包括類暴風雨的描寫,其實也是為了寫李爾王內心的痛苦,靈魂的受難」。他還百分之百同意說,中國絕大多數人沒有靈魂。
不 知是第幾次聽他說靈魂受難這個話題了,最近思索苦難的意義,再聽他此論,不禁拍案叫絕。鄭義也有茅塞頓開之感,他正琢磨小說主人公與小說主題的關係。深為 蔣公人格品行命運所震動。席間還言及王者、領袖人物才能成為史詩小說的結構,撐起歷史場面、重要事件、時代風雲的文學結構觀點。
……
言及高耀潔,巫先生說他特別敬重高耀潔,想去拜見她。我答應把「高耀潔——儒教文化的血肉文本」一文寄給他看。
巫 先生今晚特別高興,行前,他再度言及「暮年一晤面非容易,生離當視同死別」。以前我以為這是句略帶自嘲的玩笑,總笑他誇張。今日離去前他不肯出來,站在廚 房,上半個身子透過吧台矮牆,雙臂舉起,极为專注地、不由分說地說:政治運動一項接著一項,你怎麼知道下次可以相見啊!他說起他那個時代人際關係的脆弱和 相見之難,「那怎麼容易啊!我一說起這個,就會掉淚。」一瞬間他的眼淚又要掉下來。然後突然停止了這個話題。那一刻我明白了每次分別他的唏噓是真正的人生 嘆息。以後我再不嘲笑他多愁善感了。
……
(明注:很久以后我才知道這是陳寅恪60年代與吳宓最後一次見面臨別前贈與吳宓的詩:「問疾寧辭蜀道難,相逢握手淚汍澜。暮年一晤非容易,應作生離死別看。」)
2014年 12月23日
……
歸來近五點,鄭義做了四個菜,再接上老康去一毛家赴宴。有些累。還得去。羅文,黃肖路都在,還有北大出來不久的一位友人。巫先生在,怡楷大姐摔了一跤,在家休養。肖路一餐從到頭說到尾,談他父親軼事。
……
2002年,馬悅然先生借路到訪寒舍,我邀請左近幾位文學界朋友前來作陪。
後排右起:鄭義、孔捷生、馬悅然(Göran Malmqvist)、巫寧坤先生、本文作者北明;前排中間:李怡楷大姐。
2018年12月24平安夜
凌晨4點到家睡覺。上午起來與鄭義一道去探望病危的巫寧坤老先生。昨日一毛來電,說他情況不好,希望前去拍照。後又說情況穩定,要轉普通病房,不必著急。我們決定還是要去,趁老人神誌清醒去看望好些。
99高齡巫老先生,特護病房見到我說, 「北明?US naval soprano(海軍女高音)」,「什麼?」 「I know you, you are the naval soprano。」 (我知道你,你是海軍那個女高音)。我還是沒反應過來,再追問,還是這句回答。見鄭義,他說,「你的三部曲寫完了沒有,我還等著給你寫書評呢。你來我們喝酒。你肚子裡有東西,我們摳不出來,你喝了酒,就自己倒出來了。」
怡楷大姐在側,說巫先生最近每天禱告:「他說‘浪子要回家了’他的禱告很長,很好,寫下來就是一篇很好的禱告詞。」
我 問巫先生,您何時受洗?「八十八歲」。為何那麼晚才受洗?他不回答了。怡楷大姐說,大陸環境不好。巫先生說,「她去教會,我一直陪著去,但是她從不勸我加 入。」我又問,天主教與基督教有何區別,他說:天主教兩千多年,是正宗,基督教是路德改革,從天主教分離出去的。他很驕傲,「我見過教宗保羅,跟他握過手 的。」是的,教宗保羅告誡他「不要害怕。」——一句直抵心靈深處的寬慰。他們那藏拙室面積很小,牆壁面積不大,一直掛著教宗保羅與他們握手會面的大幅照片。幾乎每一次見面巫先生都會提起跟教宗保羅的那次會面,「他握住我的手,看著我的眼睛,他告訴我‘不要害怕’,他就是這麼說的。」自從第一次他這樣告訴我們,並講述那次會面的故事,我就感覺到了那句話和那次會面對巫先生有多麼重要。以後他每次提起,都引神采奕奕,眼睛放著光。
一周以來,我沉浸歡樂頌音樂文化的專題製作及其意義中,「靈魂的受難!這是一切文學藝術的主題!」我說——這 是老先生一直以來的觀點,我接著說:「席勒在流亡中寫的歡樂頌詩歌,貝多芬在悲慘生活中寫的歡樂頌樂曲,世界上最苦的人,靈魂受難的人,可是他們奉獻給人 類的是歡樂頌!這其中的意義非同凡響。」我附下身,為病床上的巫寧坤唱了一首歡樂頌。老人眼眶濕潤了。他的兩個兒子在旁邊錄像,也抹眼淚了。鄭義對巫先生 說「我是您的‘文學是寫靈魂受難’觀念的最大受益者和理解者。」
印象:1,老人知道自己有歸處,做好了思想準備。2,狀態很好,行止像個孩子,幽默而放鬆。有時糊塗,大部分時間清醒。3,言語想像與現實界限模糊。4,一毛說,今天是他精神最好的一天。他三天未吃東西,今天吃蛋糕,喝果汁,吃得很香。說了很多話。
每個人都會死亡,先後而已,人生這趟列車不過是短暫的一瞬。老人一生精彩、優雅、謹慎、知性,注重學問,追問精神存在,最後皈依了人類最古老的天主教……。
原載:
【北明的石經】2019年8月28日
ttps://beimingdeshijing.blogspot.com/2019/08/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