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西用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唯西”,俺认为是中国近代发展的主题、方向、动力。

所以,“唯西”没有错。

俺是对某种“唯西”有意见,有保留:明明是唯私驱动,硬要拿普世来当招牌。不是他们说的东西不好,而是他们做的显示出他们就是他们所贬低的那一类人。

科技与制度化秩序化这两样,西方确实比中国强太多。中国需要学而又学。

独立与创新,中国人需要学而又学。

人文关怀这方面,西方有另一个角度,与中国不同,中国也需要学。但是并不是中国的不好(当然中国自己的也需要进步)。

在这些方面,中国都需要西化。

西化到啥程度?啥时候能跳出来?其实中国不要跳出来,中国要融进去或者说把它消化干净-----实现“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晚清时讨论了一阵,实施了一阵,最后失败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很道理。只是提出的时机不合适或者说当时看得不够远。现在历史展开了,回头看看,中体西用应该是最后的结果,但是其过程却要复杂一点儿。联系当时的情形,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1. 中体中用,西体西用-----中西碰撞之前。

2. 西方来了,吊打中国----中国妄想保留原来的制度,只在器物上改革来改变现状。失败。不是中体不行,也不是西用不行,而是中体之上,还裹着一层厚厚的中用---思想,制度。

3. 打碎中用,解放中体-----一层层地,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到意识,旧的一层层打碎。这个过程中,中体解放了-----所谓中体,不是辫子长袍,不是封建制度,不是天朝礼法,而是那个活泼泼的不受任何禁锢的精神。这种精神,受到压迫就奋勇斗争,遇到弱小就宽厚慈悲,永无止息。

4. 中体解放的过程,也是引入西用的过程。

5. 中体解放完成,装备西用的过程还没有完成。啥时候把西方的器物科技制度创新精神等等都融会贯通了,啥时候中体西用就完成了。

从器物到精神都说完了,还剩下啥?-----包容与自强。就是张岱年先生总结的中国文化精神: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从晚清到现在,没被搞死,算是自强不息了。今后三四代人,完全追上西方,又不霸道,就是厚德载物。这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不同之处,应该可以用来概括“中体”。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