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山同学建议我“靠码头”,从而更好地周旋与茶轩两大阵营的关系。这句话很让我反感,一剑又不是网络新人,前些年独往独来不也很痛快, 现在混得半老了,居然要去靠码头,扯啦。
不过这句话还是停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经过几天思考,觉得对“靠”字需要更深一层理解。想想,一剑以前也写东西,除了跟人吵架搞些点击率,其余文字根本没人看。现在呢,跟着茶轩两个码头旗帜跑,侃些红歌啦,江湖啦,忆苦饭啦, 点击率杠杠的。细想一下,这是自己写作水平提高了吗? 绝对不是。 是自己作品内容变新颖吗? 也不是。你看看人家快乐玉子写的那些游记,要情调有情调,要文采有文采,要凝重有凝重,要升华有升华。可茶轩给了人家足够的关注没? 没有嘛!
所以一剑能有那么一点火爆点击,不是一剑多能耐,完全是一剑“靠”了人家的码头。
为了自己继续成长,一剑还得继续“靠”这两大茶轩领袖的码头。看看文革传人, 贴子不少,但太难靠。他把话都说死了,让你很难发挥。比如老周和老叶接见红卫兵那个事, 他直接把“备胎”放题目上, 你还能发挥个啥。怎么说都是给他扶旗杆。红的是他,累的是你。
为人父就不一样了,面对要“靠”来的朋友, 为人父那是给足机会呀。随便一句话,都是你“靠码头”途中可驰骋的草原。比如这句话:
“中国是礼重于法。以礼代法适合熟人社会,也即费孝通所说的乡土中国社会,但不适合城市化的陌生人社会。中国是长时期的宗法社会,礼重于法也和中国社会形态及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同学们,别小看这段话,给你开了多少的“靠”门呀, 我简单列举一下:
1. 政治:你可以侃中国的政治话题,比如国人的政治惰性,中国的特殊国情,进而还有民主法制, 党政必要性,等等等等, 你随便发挥就是一篇好文章;
2. 经济: 中国人的熟人社会状态决定了国人不适应市场经济。熟人嘛,谁喜欢讨价还价呢?你送我一点猪肉,我送你一筐茄子,大家建立感情,舒舒服服。非要搞那个板着陌生脸的市场经济,哪里能行呢?还是社会主义好啦,哈, 你看又是一篇中国经济独特性的好文;
3.社会:“熟人社会”,“乡土社会”, “社会形态” --- 那么多名字和概念都列了,而且没给你任何定限,发挥去吧,同学们!
4. 文化: “费孝通”,“礼”,“文化传统”,“乡土”,“城市化” -----都是文化的话题呀!
5. 爱情: 嗯,这个好像难一点,但你要是仔细发掘,还是能找出契机的。
不相信?搞不出爱情篇章来?好吧,一剑就给你玩一下,顺便就这个难开的门靠”一下为人父的码头,让他也看看一剑的实力。
为人父前几天发了个文: 《只听红歌也是不行的》, 文中列了这样一首歌:
“对面山上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
那就是的那个要命的二妹妹。
东山上哪个点灯啊,西山上明,
一马马的平川啊,瞭不见个人。
妹妹站在那个圪梁梁上,哥哥他站在那个沟。
想起我的那个亲亲啊泪满流。”
为人父把这首歌与红歌(比如“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并列,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理想爱情观。一剑个人理解应该是这样的场面(如有不合理,大家可以批评);
牛头岭和马家哇直线距离约300米,但是互相串门走访需要5个小时,因为连接两个村子的只有那条羊肠土路。如果没有亲戚在对方村里,谁也不会费那么大力气到对方村里走一圈。
不过,另一种途径还是很方面的,那就是你可以远远地300米外看对村的人。 没有望远镜啦, 但这反而给人一种朦胧感。有了朦胧感是第一步,但至少有了下一步的动力。
马家哇有个马裁缝,每年腊月他都要去牛头岭那里干十几天活。不管日子过得怎么样, 在腊月的时候,每家怎么也得给孩子,尤其是给快成人的闺女做件新衣裳。 请马裁缝过来就成了牛头岭固定的节目。
马裁缝就这样成了两村的双面间谍, 比如牛头岭谁家的姑娘发育了,长得如何如何水灵什么的, 经马裁缝一渲染,马家哇的小伙子们心中就激动了。反过来,马家哇的信息也传给了牛家岭。
马裁缝见男说男话,见女说女话,牛头岭谁家的小伙子如何如何,也给马家哇姑娘们说。于是等牛头岭某小伙到马家哇来提亲,马家哇的人虽没见到这个人,但基本形象是有的。
两村的年轻人就这样以这种形式得到爱情并幸福地结婚生子。成功例子越多,年轻人对这事就越向往,手段还越来越大胆。他们觉得马裁缝那个情报更新频率太慢。于是就直接挑战这直线距离300米。 怎么办?有大胆的组织了这样的活动,某个时间,马家哇的年轻人站在那个视野特别宽阔的沟里,牛头岭的年轻人站在视野也不错的悬崖上,互相扯着嗓子介绍自己:
“嘿,我是为人父,对面那个穿红袄的姑娘叫啥呀?”
“哎,核--桃---小---丸----子-----”
300米,脸朦胧,声也朦胧,但至少大家认识了。 既然认识了,那就建个微信群吧。然后除了上述的集体活动,有时还有某小伙@某姑娘说点甜蜜话。 当然,这些是不能保密的,因为你要想对方听到,你村里的人一定要觉得你太炸耳才行。
然后,爱情主角出现了,那就是牛头岭的牛二妹和马家哇的马三哥好上了。两人产生爱情的同时,还顺带让这个爱情语言变成了让为人父无比触动的爱情歌曲《疙梁梁》。
对面上的。。。。。。
(为人父引用的歌词)
。。。。。。。。。。
你呀是的那个三哥哥呀你就招一招手
你呀不是那个三哥哥呀你就走你的路
。。。。。。。。。。。。。。。。。。。。。
你呀不是那个二妹子呀你就爬你的坡
你呀是的那个二妹子呀你就点一点头
。。。。。。。。。。。。。。。。。。。。。。。。。
差不多了,拉回来说为人父那段话。
为人父说中国人讲究的是“礼大于法”。这段爱情有什么礼和法呢? 你可能不理解,在真实的牛头岭和马家哇环境里, 成功了的爱情就和这首歌没啥关系。 理由很简单, 爱情主角都年轻,脸皮没这样厚,喊不出这浓郁的情感。
那个这首歌怎么来的? 一剑告诉你一个凉凉的事实,这样的歌往往是“相好”之间情绪的寄托。也就是说,那个二妹妹根本不是牛头岭的姑娘,而是那里的小媳妇,而这个马家哇的三哥哥因家穷没娶上媳妇,还是单身人士。一个偶像的机会,三哥哥在沟里干活累了, 蓦然回首,发现300米外二妹妹却在灯火阑珊处,于是。。。。。
不能做两口子啦,条件不允许,二妹妹有老公还有孩子。哎,算了,不做夫妻有什么,不就那张结婚证,不就那个婚姻法嘛? 咱有“礼”,怕啥,中国人“礼大于法”,俺就相好了,俺就唱上了,你能怎么地?
这样的故事如果让外国人来演就不灵了。演绎一下?好,听着:
马甲哇的光棍罗密欧偷偷跟着马裁缝摸到牛家岭, 半夜里遇到了姑娘朱丽叶,两对碧蓝的眼睛互相一扫,身心和双腿都软啦,
罗密欧: 哎呀, 太美丽啦,胸是胸臀是臀的。。。。。
朱丽叶: You too, 肩是肩,腿是腿的。。。。
犹豫啥呢,结婚吧,找个教堂换个戒指,然后就不论他/她以后多埋汰多埋汰。。。。。你都。。。。。那啥那啥。。。。。
不行? 为什么? 世仇啊?!。。。。。
怎么办?怎么办?。。。。。得,不跟他们玩了,咱俩到阴曹地府唱歌去!
为人父看到这,感叹: 哎,西方人不仅不会玩政治,玩经济,玩文化,玩社会,也不会玩爱情! 礼重于法嘛,“相好”嘛, 多简单的事,他们就是学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