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寻觅千年只为等到一个可以看见我的有缘人,是你吗?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昨日生生地被米兰这小老儿,该死的“肝欲散” 问题郁闷坏了。老夫虽不才,但祖宗发明的国术被歹人骂作“屁中医”还是被激起了无边的义愤。于是拿起《黄帝内经》翻至素问篇《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磨了一宿,用逻辑分析法研习了一番,得出如下结论。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为什么上面这五句话让现代人感觉矛盾百出?主要还是对古汉语的误读。以第一句为例,“肝欲散”是此句的主语,后面的三个“之”都是在指“肝欲散”这个主语,而不是“肝”本身。

 

那怎么理解“食辛以散”?辛是肺金的正味,五行上金克木,辛入金就是加强“克木”的功能,也就是遏制肝木的“散”(这里暂且不管“散”究竟为何义)。

 

“用辛补”是指“食辛”来克“散”这个行为,是一个“补”的动作。有“补”就有“泻”,防微杜渐是一个医生的本能。

 

“酸泻” 这句是对上句动作的矫枉过正,就是如果上述“补”过了,就用酸来“泻”。酸是肝木的正味,如果辛散过度,可用“酸”来制衡。

 

那些妄想散肝补肝泻肝的主,你们的文言文敢情是体育老师教得吧!

 

气杀我也,老夫今天先撒了气再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