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集男女主隔着山水屏风蕴籍情愫,完美地体现了《诗经》里的爱情所营造的气氛--乐而不淫。中国古人流传下来很多爱情诗,如果仔细区分的话,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对爱情的描写手法,流露出的意境完全不同,因为每段历史时期都有它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得描写爱情的诗句散发出不同的气质特征,由近至远的话,元明清由于民间话本和由此产生的戏曲小说取代了诗歌,反映出来的爱情意境是很平民市俗化的,浅俗露骨,在爱情中追求肉体欢愉大于精神满足。"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著湖山石边。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稍儿揾著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唐代由于北朝少数民族遗风尚存,男女关系明显带有胡人气息,比如那些在汉人眼里是乱伦的婚姻:我们俩只要看对眼了,干他人何事?很象草原走婚所传递出的风貌气质,看上了就合,有一天看不顺眼了就分,再找下一个,没那么多几几歪歪。所以唐代爱情诗很少有充满忧伤哀叹气质的诗句,大多是坦诚地赞美爱情,因为在唐人看来这没什么可遮掩的,爱了就是爱了,男女之间产生爱情是自然而美好的,是值得被接纳和肯定的。比如这剧里出现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即使这对男女是乱伦,只要他们之间的爱是真挚的,照样被接纳,被诗人毫不吝啬地传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晚唐到两宋就变了,爱情诗很明显朝着闺情相思、香艳绮靡的方向发展,代表作如著名的花间派。堆砌华艳的词藻,铺锦列绣、雕章琢句,多写女子的容貌服饰体态,词中女子娇弱无力,让人怜爱,百无聊赖,慵懒多情。诗人们通过直接描述心目中的美女形象,寄托自己对爱情的向往。至于这个美女自己在想什么,她爱什么样的男子,好象没人关心。比如那个极端守礼的老顽固司马光,稍微一点不符合儒家礼仪秩序就瞪眼看不惯,竟也免不了描述宴会上舞妓的美姿香艳,据说后来他每次古板正经大谈特谈灭人欲的理论时,他的对手就用他写的那首词让他无地自容:看看你自己,不也忍不住人欲么。"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唐之前的魏晋六朝,表现爱情婚姻的诗词歌赋特别多,其中南朝乐府民歌几乎是清一色的爱情。这段时期的特点是弯弯绕绕,越来越舍弃平铺直叙,绕着弯子通过景物、环境、花木,用复沓、叠字、谐音、双关的方式表达爱慕,特别注重辞藻的繁饰、声律的和谐,对仗十分工整。我感觉这部剧的感情线,用的就是魏晋六朝时期的表现手法。男女主角除了第八集这一次的屏风恋用的是《诗经》所体现的意境(就是含蓄),后面感情线的色凋变成了魏晋风(不过这跟女主身份变成了奴婢加间谍有关),已经不是含蓄而是隐晦的地步。暗流涌动,特别讲究形式,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台词,都注重对仗工整,前后呼应。比如前面太子说"我求的不是太子妃,而是可以相濡以沫的妻子",后面就会出现"相濡以沫只是佳事,能够相忘于江湖才是幸事";男女主各自的出场环境使用的对仗手法,一个亮象在山水间,一个亮象在神佛前,也对应后面第八集台词"可得解脱处,唯神佛前,与山水间";初恋黯然结束那场戏,一个说"我无心也无力",另一个对仗"我无知也无耻",包括最新的,一个骑马从路边墙上折一束桂枝,另一个就隔着轿帘回赠以桃李果脯,暗指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剧中很多很多这样的情感表达,极具东方文化所特有的美感。
不仅是爱情,其他人物的其他感情,也如魏晋时期的文人那样,用曲折暗藏的方式,比如卢尚书想退休,你直说不就完了么,非要说他想吃菰菜、莼羹、鲈鱼脍;包括鹤唳华亭这个剧名,也和菰菜莼羹一样,都是出自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用思念华亭县上空的几声鹤唳,来拐着弯地说出自己事业线失败后悔不当初的心情--"当初要是不搞事业呢,现在老婆孩子热炕头…"。这里头绝大部分有事业心的人物比如太子、齐王、小顾老顾、李,陆、卢、张那几个大官(这几个姓氏还真是魏晋时期的高门望族),都失败了,死前都是华亭鹤唳的心情。除了皇帝最后算成功,想搞的事业搞成了,牺牲掉了几乎所有的妻儿,忠奸大臣,朋友敌人,可他和那些失败者一样,同样要品尝鹤唳华亭的心情--"当初要是不搞集权呢,现在我的亲人们还都活着!太子死了我才明白他一直对我那么好?!"。还有女主出场时,她爹感叹京城里那位太子,恐怕没有咱们这里的白鹤自在,女主顺着这个意思,很自然说出一句"唳清响于丹墀,舞飞容于金阁",这个也是魏晋时期的典故,出自南朝诗人鲍照的《舞鹤赋》,全篇描写白鹤从仙境降落凡间,虽有美妙的舞姿,却困于世俗,被拘囿驯养,人为改造,最后郁结长悲的凄凉过程。暗指男主命运。
这部剧最重要的几个'点题'的典故,均出自魏晋南朝,另外一些小地方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魏晋风,比如"世间多少金谷客",和后期出现的人物'夕香', 这两个都出自南朝江淹的《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还有一闪而过的,比如皇帝临晋元帝司马睿的《安军帖》,赵贵妃居室正堂装饰的坐屏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等。这些魏晋色彩都不是明着给你表现出来的,明面上你看到的是宋明,但如果你有这方面背景知识,知道舞鹤赋、世说新语、平复帖,再看这剧就自然觉得人物风貌暗藏魏晋风度。这剧独有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表现手法,原著也是同样手法,让能领会的人瞥一眼就心领神会,不能领会的怎么都看不出那个隐藏的点。当你从演员的表情结合古文典故再结合前后情节,悟出编导意图时,你会盛赞编剧的独具匠心,象探宝一样乐此不疲,但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这么做很不友好,看到的只是各种虐各种精神异常。所以这个剧评价出现两个极端是必然的,认为她好的奉其为神,认为她不好的直接贬为垃圾。
这种暗喻、双关的表达方式,确是古代文人之间、有文化的夫妻之间常见的说话方式。诗经来,楚辞去,你跟我说句话用三个典,表达第四个意思;我回你一句也用三个典,表达第五个意思。对仗极工整,极具形式美,想要表达的东西绝不是字面上你看到的,你要有那个底蕴,博览过群书,才能联想到隐藏含义,不知道的真觉的是吃饱了撑的,完全脱离劳动人民喜好大葱沾酱的本色,是只属于他们那小圈子文人的情趣。这部剧的表现形式用的是这种'魏晋风',审美特征概括为作华亭鹤唳之叹的陆机在《文赋》里提到的“诗缘情而绮靡”,要绮靡!绮靡到no one gets that point,挨劳动人民的骂是必然的。
回到古人对爱情的表达。魏晋之前就是汉代乐府民歌了,特点是直接,坚定,"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因为乐府诗歌是劳动人民创造在干活中唱的,所以它没有多少文人花花肠子的特点,看不到暗喻、双关这种文字游戏。"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而两汉之前的中国人,精神面貌又有大不同。先秦直到秦末,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不象汉代那样直白,而是通过咏物而喻人,如这段时期的代表作《诗经》,前三句都在咏叹水边葭草,树上桃李,只有最后一句说出他想说的,很明显带有象征主义的手法,前面的那个物是象征。比如《国风·召南·摽有梅》,"梅子都快从树上落没啦!枝头上就剩了三成。有心求娶我的男人啊,你还等啥哪!"这个剧里赵妃和杜侍郎在推荐张氏女为太子妃时,开头的话都是"此女年已摽梅,淑德贤良",摽梅这词出处就在此。剧里这两位演员都把'摽'念成一声,不知道为什么,实际上这个字是第四声。
这个剧男女主定情,采用的就是《诗经》所传递出来的意境。两位是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萌动而朦胧,用哪种意境处理这个状态,很考验编导和演员。因为演员都是成年人了,稍微不小心就会带出熟男熟女的油腻,而这段戏,少年人的相互倾慕,要的是那种乐而不淫,单纯的欣赏,不涉及爱欲,就象你看到美景,盛开的花的感觉,那种淡淡的喜悦。即使内心欢喜,觉得她美,也想不到去占有,而是向往。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乐而不淫。考虑到剧中男女主的年龄、所受的教育、身份等等因素,采用《诗经》中爱情的表现手法,特别合适。对那个状态的把握,既不是明清那种世俗,"啊姐姐!小生哪一处不见,姐姐你就在这里做春梦!走咱俩到大树后云雨去吧!"尽管杜丽娘和陆文昔一样也是十六七的少女,也是高官显贵的掌中宝,也不能用这个方式去处理。更不可能象现在这样,十六七高中生的青春偶像剧,上来就熊抱湿吻举高高;晚唐那种慵懒如猫一般等着太子献殷勤?这个状态也不对。让陆文昔郑重发出乃敢与君绝的山盟海誓?太象刘胡兰。
这段戏女主跑到屏风后躲起来,给出的理由是"立必端直,处必廉方,妾乱头粗服,不敢面君王。 ",前两句出自后汉李尤的《屏风铭》,这里借用就是诗经表现手法,以眼前物体做开头,引出自己真正想要说的。后面这句,和女主前面用帏帽遮住脸时给出的理由一样,"跑了一天,面妆已经花了。"这个理由真是猫爪挠人心,又委婉又撩人,暗暗地表达出眼前这个男子在自己心目中的份量。"我喜欢你了,所以我特别在乎自己在你眼里的形象,所以才特别地害羞。",太子也领会到这点,也用同样的手法回答她:"奉上蔽下,不失其长。记得令尊不大会说官话,入仕,你倒比他合适。"前两句同样出自《屏风铭》,二人互为知音,你说上句我马上对出下句。文昔低头一笑,说你这是在夸赞我呢么?太子揶揄她,"脸皮,你也比他合适",暗讽当官的全都得脸皮厚。
这一场对少年男女情愫的演义,我想是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方式。如果看过昆曲《西厢记》、《玉簪记》等才子佳人的戏,会看到古人谈情说爱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一般会隔着什么东西,比如纱窗或珠帘,并且会用到某种道具,比如琴或者书简,俩人通常不会见面,即使离的很近,也是隔着朦胧对着人影,借物咏人,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倾慕。戏剧来自于生活,这也反映了古时少年人就是这样初恋的。克制、守节,发乎情止于礼。
接着女主在介绍她画的蜀中山水屏风时,开头那句"江水泱泱…",出自宋代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原文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底下描述的"白鹤从清流中飞起"等语句,颇有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田园山水派的诗赋,比如《长溪赋》所描绘的景象。太子对广阔山水的憧憬,对自己连京郊大门都没出过的叹息,对应了《舞鹤赋》所感叹的,本是逍遥的野鹤,却拘于凡尘失去自由的悲哀。
女主在第一集出场的一组镜头令人惊艳。那是三峡实景拍摄的,空中航拍。那集女主和父亲陆英说到京城中的太子后,女主有一段独白,这段处理得非常妙。镜头是在模拟白鹤的视野,从空中摇摇飘忽,伴随着女主的声音,掠过蜀中山水,乡野溪流,来到京城上空,悠悠坠入太子装金饰玉的寝宫,此时画外音正是女主"能够搏鹰的他,却囿于金贵玉堂,"这几个字,最终镜头飘摇着聚焦在浴池里的太子身上--冠礼前的沐浴更衣。看的出这剧的导演摄影艺术指导很有经验,很会渲染影视效果。
可惜这么一部付出众人心血的剧,由于诸多原因给剪的七零八落了。简直是惨不忍睹。太多关键的剧情都删除了,导致最后几乎没法看。目前国内的审查啊!实在是…太可惜了,太可惜了。这么多人的心血,所有演员至臻的表演,这剧难得的是没有一个演员掉线,哪怕是龙套。女一号演技尤其好,啥表情都能演出来!哭是哭笑是笑,害羞娇嗔哂喜怒骂皆成文章,而好多女演员不管演什么,都只会干瞪眼。更难得的是这部剧是近十年来罕见的能把古代深受儒家思想渲染的上层知识分子的风貌、精神世界还原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两端都摆在你面前,给你高度还原,不美化不评判,也不按照当前价值观去裁剪,让你如同进了博物馆参观出土文物一般,自己去想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创造出的文明就是那个样子的。
不过除了外部不可抗因素,这剧本身也有缺陷。在我看来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女主最终不能免俗,一步步走向神坛,被编剧写成女神了。她太无所不能了。哪里都有她的身影,无论见识、胆量、谋略、隐忍(非凡的忍耐力啊)、智商情商,道德标准…凡你能想到的,都比常人高出一大截。男主刻画得比较好,自始至终没有神化,一直是人,有着凡人都有的怯懦、退缩、失算、感情充沛等等优缺点。这使得最后男女主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女孩比男孩在人品才能各方面上都高出许多,第八集那么般配的屏风定情,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很滑稽,女孩瞎了眼了,怎么看上这么一位哪里都不如她的。对我来说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写人,即使都是神,它也是因为把神写成了人而有魅力,比如《西游记》。而现在的影视剧不知是为了迎合观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越来越趋向于塑造算无遗策,毫无缺点,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主角。男的比如梅帮主,女的比如各种大女主戏。电视剧承担了让观众把自己代入成主角去意淫的职责,这无可厚非,但也别YY到这个地步,过了那个界限,就不是寄托编剧或者观众的美好理想,而是突显他们的可怜了,那种因求之不得而产生幻觉,不得不通过虚假的影视剧安慰心灵的可怜。
这部剧在开始给观众设定的是双鹤,最后变单鹤了。男女主两个都是有小怯而大勇的人。怯就是懦弱。可女主的懦弱在哪里呢?她倒是有小失误,不小心掉了印章,幸亏有这么个剧情设计,使得她没有从一开始就是神。而她的懦弱又在哪里呢。她从一出场就是个勇气胆量皆过人,自始至终不怕死,从不退缩的形象。哪儿都有她,一听男主因邸报遇上麻烦了立即冲出去调查,如救火队长。侠女才女美女间谍女,面对酷刑还具备钢铁一般的毅力。集李清照花木兰,江姐薛宝钗…各种不相干的性格气质于一身。这样的人设反到不吸引人了,因为你连想都不用想,不管怎样她最后都能赢的,不用带脑子,不用为她捏把汗,引人入胜的程度由于人物过于完美而降低。
更让我觉得遗憾的是,女主最后竟还承担了卢世瑜和陆英所遗留的人设,变成了男主在道德品质上的师长。她在最后给男主洗澡那段戏,完全变成了神,我甚至觉得那是编导故意这么拍的,就是为了让观众感觉到女主现在是女神了。所有塑造神的因素都出现。无论是台词(请你做个干净的人吧!),还是视角(男主一直处在女主的下方仰视她),还是氛围(水雾氤氲中的女主犹如庙里被供奉的观音,向男主洒着圣水),导演动用了所有视听手段,明白地告诉你,注意了啊女一号现在进入女神阶段是你的昔姐了啊!果然后面就是男主在她面前唯唯喏喏的舔狗戏了。男主变的好卑微,很多观众还特喜欢看,为男主配不上女主而欢呼,"女主才是卢尚书的好学生…女主才是鹤…"可这是编剧想要观众get的点么?
我感觉编剧在男女主的优缺点设定上偏离了主旨,编大发了。从女主成为顾内人开始,女主就朝着神坛奋勇前进。从她来到男主身边,男主就被女主操纵在手里。二人的互动,女方是明显的主齿轮,别看她在地位上处于下方。她与太子之间,从头到尾都是她说了算。她什么时候靠近他,什么时候疏离他,什么时候做陆文昔,什么时候当顾内人,什么时候告诉太子真话,什么时候隐藏说假话,什么时候对他怀有希望,什么时候失望,甚至什么时候让对方产生她想要的感情比如让对方愧疚,所有这一切的节奏,都是操纵在她手里,并且没有一次操纵失败的。这让我产生了男女主是真不合适长期相处的感觉。这俩人要是结婚了,没几年就得离。现实里这种事不是很多么。相爱的场景比这里的屏风定情还美,比他们的感情还忠贞,男人追妻真的是追到了火葬场,结婚没几年,逃避妻子如瘟疫。可能有些妻子热衷于充当丈夫'领路人'的角色,总觉得没有自己的规劝矫正,男人就要变坏走弯路,如同剧里的陆文昔那样,在太子即将不干净时,当头棒喝。这剧给女主赋予这样的功能,是不是为了满足这部分观众的心理啊。可是现实里,有几个成年人,喜欢生活在配偶殷切的期待里呢。别说成年人,就是个半大孩子,你做家长的不加思索一厢情愿地让他成为你理想中的人物,时间长了他都会逃避,都会产生自己是他人用来实现愿望的工具感。
这还不是最难受的。更难受的是那个对你抱有殷切期望的人,象女主陆文昔那样,为了实现那愿望(实际上是他的愿望不是你的)为你豁出性命地付出。不经你同意就拿走你东西,是对你的不尊重,不经你同意就给你东西,同样是对你的不尊重。如果他给你东西为你付出还带有强烈的目的性,你这种不被尊重不被当人看的感觉会更强烈,你还有苦说不出来。这剧里的太子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卢尚书,陆英,女主,他们在对太子寄予'做干净的人'这个期望时,问都不问。他们既没有想过这是不是太子本人的意愿,也没有衡量过太子有没有这个能力。他们觉得反正我可以为你去死。这不是更令人难受么?暗含的意思是我都为你死了你还不拼尽全力达到我给你定的目标?你对得起谁啊!他们仿佛从未考虑过另一方的感受。当你们为太子而死的时候,你有想过你置太子于何种境地了么,你有想过对他的这种'感情讹诈'又更深一步了么,太子心中的内疚又重一层了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肮脏环境,你们不是不知道。你们明知道前景有多险恶,你们把他推出去,去为你们那个'创造清明干净的世界'的理想去奋斗,你们自己怎不去啊?你们一厢情愿地看中了他,就象陆英说的,"喜欢殿下么,我也喜欢他。他干净,有志气有理想,他是最可能改变这一团乌烟瘴气的人…"可太子又凭什么要被你拿来充当实现你愿望的工具呢?不是因为你是好人,你对他的期望里没有你个人的既得利益,你就尊重他了,就没把他当工具了。
剧里的太子最终走向避世或者自杀,是这类被殷切期望绑架的人,必然的结局。从家庭关系的角度来看,一个婚姻走向冷漠,走向无奈,有太多是因为相处模式发生了问题而不自知的。典型的就是一方让另一方产生了被操纵感,无力感,时间长了被动这一方谢绝再与你合作,变成你怎么着急上火他都懒的理你的佛系人,而那个操纵方会觉得特别委屈,明明自己都那么赴汤蹈火了,最终换来的竟是这个。'我们都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人命了啊,那都是你最爱最想保护的人呀,你怎么最终还会自动放弃了呢!'以这个剧的男女主为例。女主看起来是付出方,是弱者方。她为了男主都付出了那么多了,尊严,地位,九死一生…可实际上,她是强势一方,她有权力不经男主同意,就赋予他某种使命,她有权随时对他表现出失望,随时鞭策对方。这个衡量对方的尺子,是捏在她手里的。她有权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种相处模式,这样的夫妻,早晚出大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