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的房客

我的外婆是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外婆在农村长大,13岁来上海的日资纱厂做童工。解放以后,工人的工资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外公和外婆一下子成了劳动者中的富裕阶层。五十年代中期,外公和外婆在上海东北角的工人区建了一幢有四个卧室的二层小楼。

外公去世的早,再加上儿女们大多成家,诺大的楼房就只住着外婆和大舅。后来外婆就将空出的房间租出去,一来增加收入,二来也会有说话的人,热闹一点。

姜老师是外婆家的房客, 从文革结束之后,前后住了六七年。姜老师快六十了,是中学物理教师,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文革期间被送到学校食堂做了饭师傅。文革结束才重做老本行,教授高中物理。

姜老师带着他的妻子姜奶奶,还有一个小孙子怀远。外婆说姜老师的家里,曾经是扬州城的大地主。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单位也没有分房子,而且三个孩子都不在身边。两个儿子在北大荒,一个女儿在芜湖。

怀远是姜老师小儿子的孩子,一岁不到就被送到上海。怀远有小儿麻痹症,只能瘫在床上。小孩子又瘦又小,看起来很可怜。姜老师带着孩子看了几次医生,又找了一个好心邻居老太太照料,没想到半年之后怀远居然病好了,活蹦乱跳的。怀远非常可爱,也很聪明,不到五岁就能认识400多汉字了。我每次去外婆家都带着怀远嬉闹。

姜老师的学校是上海小有名气的区重点中学,姜老师是教授高中物理的。虽然姜老师已经到了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了,依然对教学非常投入。用那时候的流行语言就是:要把文革损失的时间夺回来。我中学的时候考上了市重点中学,所以姜老师每次见到我,都会找我聊天。聊聊各自学校的事,尤其是教学情况。姜老师恨不得再年轻20岁。

姜老师渐渐老去,到了退休的年纪了。他要投靠儿女,找个养老的去处了。东北太冷,只能去女儿住的芜湖。可惜女儿也过得不如意,离了婚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真巧外婆对门的儿子也在芜湖,而且也是离了婚的单身汉。于是姜老师和对门的老伯撮合了各自的儿女,重新组织了家庭。对门的儿子倒是个讲点义气的男人,拍着胸脯对姜老师说保证你们晚年幸福。

姜老师女儿再婚后还是带着孩子来上海住了几天。他女儿比我妈妈小,却看起来老很多,而且极少说话。姜老师的外孙女倒是长的很秀气,甚至有些漂亮。小姑娘比我大一岁,刚读高中。姜老师很得意,说外孙女考上的是省重点中学。他也不忘向他的外孙女介绍我,说是房东的外孙,也是重点中学的学生。小姑娘看了我一眼,点头寒暄,便又低头吃饭。吃完饭,麻利的收拾起饭桌碗筷,独自去厨房洗碗去了。她小小年纪,早就体会到生活的重压和世俗的嘲笑。

后来姜老师带着姜奶奶和怀远去了芜湖,从此再无音讯。我只是想念怀远,那么小的孩子就居无定所,过着漂泊的生活。

外婆常说没有伟大领袖,工人的地位就不会有那么高。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一直是极为穷困的,劳作了一年连饭都吃不饱。就像现在一样,年轻人只能来城市做工,至少可以吃饱饭。我后来问过父亲,外婆是不是像是夏衍笔下的“包身工”?父亲说没有那么惨,不过也好不到哪里去。

伟大领袖活着的时候,每次生日,外婆都会张罗着一家人吃寿面。吃之前都会祝伟大领袖万寿无疆。没有伟大领袖和那场革命,就不会有外婆后来的幸福生活。

当然姜老师是不会纪念伟大领袖的。没有伟大领袖,他是不会人生失意,居无定所。怀远也不会失去父母之爱,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或许他从小就可以住着豪宅,开着红色法拉利到处招摇。

那么多年过去了,我常会想起姜老师。他活的很惨,却是那么淡然,处涸泽而不忧,再难的事都能化解。 人生不易,既然姜老师都能走过来,每个人都是可以走过来的。

tina0 发表评论于
应了那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
家宴 发表评论于
赞! 特别喜欢这样的内容和文字。
无陌逐非 发表评论于
写实,很好
hz82000 发表评论于
当时富家子弟投奔革命的也有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PeonyInJuly' 的评论 : +1
PeonyInJuly 发表评论于
写得真好!
宝宝抱抱 发表评论于
平凡人的伟大之处。写的真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