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任何作品你可以去批评、批判,但对作者打棍子、扣帽子、构陷污蔑也是不可取的,何况对一个女作者就更有不公了。至于芳芳日记的文学性如何没有读完原著无可品论,就从方方同意年龄层的女作家张戎的作品来看,其文学性也是没有多大的可取性。因为在文学艺术界有一名格言:“一部好作品是用脚写出来的”,由于《方方日记》的作者根本没有去过任何一个疫情现场,因此其日记记载的内容基本上是道听途说,可以想象是不会成为“诺奖“候补人的。就像当年的张戎的作品一样在海外轰动一时,然而一旦翻译成中文版就知道其重以讹传讹、粗制滥造的东西太多了,人们自然失去了兴趣。何必大加挞伐、大动干戈呢?容不下反对意见、容不下“噪音”的社会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
一本由中国人写的有争议的书,而且是更为诋毁性内容、更多揭露中国领导人高层内部的书人们无鞭苔也有限,因为发表在国外,“眼不见心不烦”;而在国内发表的东西就让一些人坐立不安了。这是否有“惧内”症或“恐内”症候群?在疫情还未消失之前忌勿患上了“DV症”!在家内威风凛凛的逞能者,在家外可能是手足无措的“无能”!
有人担心日记以讹传讹和粗制滥造的低级谣言可产生“戈培尔效应”。也觉得不对劲,“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戈培尔效应”---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谣言的威力只有75天,这是日本谚语,也有它一定的道理(A wonder lasts but nine days.)“人の噂も75日”People'srumors are also 75 days:谣言只能传一时,很快就会被人遗忘。
就像当年甚嚣尘上的对张戎的批驳,毕竟她的原文是用英文写的,并有其丈夫哈利戴教授的编辑,在英美一度成为“畅销书”。无论中国学者有多大的能耐也无法象今天声讨谩骂方方日记一样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因为她的“著作”你无法用中文读到。
这里回顾一下张戎的书吧,据介绍,张氏1952年生于中国四川宜宾,外祖父是军事将领薛之珩,父母是共产党干部,文革时是红卫兵、农民、赤脚医生、翻砂工、电工。1971年,被调入成都公私合营工厂。1973年,进入四川大学外语系成为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获得公费资助到英国留学。她在英国约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首位获英国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公民。 2018年,作家张戎被禁止出席澳门文学节。
张戎著作有传记作品《慈禧:开启现代中国的皇太后》(2013年)、《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2005年,与丈夫乔·哈利戴合著)、《孙逸仙夫人宋庆龄传》(1986年),和得奖自传《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1991年)。
要是用中文发表简直不敢相信会招至多少口诛笔伐。 A wonder lasts but nine days. 谣言只能传一时, 即然人们认为它是谣言,就会很快被人遗忘的。这些非文学作品的东西也很快没了市场。
只是一些人觉得在中国写的东西理所当然应先在中国发表,否则很多人感到失了面子。
且方方的武汉封城日记英文版由世界最大的出版社之一,美国的Harper Via出版社出版,并已经在亚马逊网站开启了预售。《武汉日记》(Wuhan Diary)在美国出版的事件,引发了国内众人的一片骂声,是因为她身为体制内的人物却没有走“正常渠道”或办应该办的“手续”?让一些原本支持方方的读者也加入到了谴责的行列的纠结到底是什么? 只要浏览一下方方微博评论区就可以得知,方方本人已经陷入全国网民讨伐的汪洋大海之中,方方瞬间变为一个“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恶人。这确实不是一个正常现象,更有欠公平公允,特别是对一位女作家有必要那么大动干戈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