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CD的乐趣(三)


古典音乐就算最晚近的后期浪漫主义,和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时期的音乐,也是七,八十年前的作品了。各个时代人们对这些作品的体会和阐释自然不同。远的无从考证,1930年代以后有了录音技术,之后遂有了不同演奏家,乐团,指挥家,在不同时间场合演出录音的版本比较。跟书籍的版本学比起来, CD 的版本比较大概算不得什么学问,只是爱好的延申。

二月的一天,到费城去做一个设计工程。晚上在幽暗的donwtown闲逛,找到好的餐馆,然后旁边的酒吧。酒足饭饱,逛到Kimmel音乐厅,正好Pamela Frank / Stephen Prutsman 的音乐会10分钟内开始。唉,那些疫情前的美好日子竟然恍如隔世,值得怀念了。

那天晚上的曲目是巴赫的六首小提琴奏鸣曲,BMV 1014-1019。 本来钢琴家应该是Peter Serkin, Peter 却在二月一日去世了。他生于音乐世家,父亲Rudolf Serkin作为钢琴家名声比Peter 更显赫些。我有他的贝多芬奏鸣曲CD。当然Rudolf时侯古典音乐要兴旺的多。Peter 少年成名,十九岁上就赢得大奖,二十一岁厌倦了,金盆洗手,移居墨西哥。然而一天早晨听到邻居家收音机里巴赫的音乐,出了神,又回到演奏生涯,终其一生。但愿他在天上能听听这场本应由他演奏的音乐会。

巴赫的六首小提琴奏鸣曲,又被称为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因为钢琴在其中并不是仅仅伴奏,而且钢琴的左右手被作为两个声部,与小提琴形成三重奏。这在当时是很创新的。这个效果,由于当时的古钢琴是双键盘的,可能与现今的演奏很不一样。Pamela Frank / Stephen Prutsman的演奏感觉非常现代,有不同的亲切感。回到家里听Giuliano Carmignola, 和 Andrea  Marcon 用古钢琴和提琴演奏的CD,真是非常不同,空灵古远,似乎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这两个演奏的差别如此之大,大概可以归入HIP (Historical Informed Performance –拟古演奏)和一般演奏之争了。从现代哲学的观念看,对艺术作品的每一种诠释都是一种再诠释,诠释者自身不可能透明,不可能不表达自身对作品的理解。这也是一般演奏音乐家对HIP的批判原因。可是抛弃理论上的争论,有这样不同的表达,我们欣赏者可以从更广泛的背景和音乐效果去审视一部作品,获得更丰富的理解。这就是版本比较的裨益了。

我喜欢俄罗斯作曲家斯克里雅宾(Alexander Scriabin)的钢琴作品。他的钢琴作品数量多,CD 出品版本虽多却零碎。 终于有一天年轻钢琴家Maria  Lettberg 出了一套8CD 的斯克里雅宾全集。赶紧买了。连听了很长时间。Maria 才华横溢,又是研究斯克里雅宾的专家,这套CD的演奏严谨而富有激情,耐得寻味。两年以后,一天从YouTube听到俄罗斯指挥家,钢琴家Mikhail Pletnev演奏的斯克里雅宾24首前奏曲,一下子就被抓住了。Pletnev的演奏稍为徐缓,有一种从容,辽阔,甚至沧桑在里面。原来理解的作品的内心独白的性质上凭然多出了一层来自外部的审视,如同一个房间的四壁忽然洞开,外面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涌现,独白成为既可以沉浸其中的内心,又可从以外部感悟的到客体对象。版本的不同,真的可以呈现出不同的世界。

再比如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赋格。这是他在1950年听了年轻钢琴家塔蒂阿娜·尼古拉耶娃 (Tatiana Nikolayeva) 演奏巴赫的《平均律》(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触发的灵感。写成后由塔蒂阿娜在1952年首演。肖斯塔科维奇当时已经是一代宗师,这部24首前奏曲-赋格于肖斯塔科维奇也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尼古拉耶娃的音乐生涯应当由此得到相当的助力。她有演奏这部作品的三个录音版本,分别是1961年,1987年Melodiy唱片公司的录音,和1990年Hyperion唱片公司的录音。现在网上都有CD出售。在她漫长的演奏生涯中,随着素养,情感,技法,年龄的变化,这些录音会反映出自身生命轨迹在作品上的投射。 这是十分引人入胜的版本比较。希望有一天能收齐三套CD。

塔蒂阿娜·尼古拉耶娃 (Tatiana Nikolayeva)的青年,中年,和老年。

可以说多版本收藏是CD收集的另一个维度,也是一个自然的延申。除了比较不同演奏诠释外,从中还可以获得一些其它的体验和见识。 三重奏是古典音乐一种最精美的形式,大提琴,小提琴,和钢琴的音色,节奏等是天作之合。当对某作曲家处于半熟悉,不熟悉时,听他的三重奏作品会是一个比较容易的切入角度。对那些熟悉的作曲家,他们的三重奏往往是最令人难忘的作品。柴可夫斯基的三重奏,作品50号是个例子。在很长时间里,我满足于鲍罗丁三重奏组的CD。喜欢它的饱满,力量,和更加俄罗斯的感觉。以后陆续碰到买下鲁宾斯坦/亚莎·海菲兹/皮亚蒂戈尔斯基的版本,和Argerich/Kremer/Maisky的版本。 都不如鲍罗丁三重奏组。这个经验在其它三重奏,四重奏CD上一再出现,就是在三重奏演奏上,世界最著名的独奏演奏家的临时组合往往不如那些甚至不太出名的专业三重奏组。最后买的美艺三重奏组(Beaux Arts Trio)的演奏确实是最好的。我从网上听过,觉得他的小提琴家Isidore Cohen可能较弱。但买到CD后听,觉得典雅细腻,大概用得上中文的“斯文”二字来形容。我想这样更加欧洲化的诠释大概更符合柴可夫斯基的原意吧。从这里学的的经验是当顶尖的重奏组合换掉一人后,其水准还是会基本不失。不过这个经验的普适性似乎稍差一点。

从1930年代有录音技术以后,技术的进步每十年就有明显的效果。我有一套二十世纪前期著名钢琴家Artur Schnabel 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EMI出版,录音是1932-1934 年。声音像是单声道,比现今的音质要差不少。 而一些录制于1960年代初的演奏,音质已经相当不错。一些基于60年代录音的DG,DECCA, Phillips的CD, 音质已经好的惊人,不让当代。苏联的录音一般也还好,不如西方的名唱片公司那么讲究罢了。这些音质上的因素在买比较版本时要考虑进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