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记到底是在帮谁?

 

《方方日记》是基于一个“普通市民”在武汉封城期间对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情的记录。首先出现在作者的博客里面,后来被大量转发引起网警和政府的注意,经过一番审查,有关方面觉得文章内容太过于负面,传达大量不利于战胜疫情元素,作者的博客出现一定的限制。 

 

作者使用大量可能、估计、想象的场景、故事以及使用一些措辞将对为控制疫情不得而已采取的封城措施提出了大量的批评、抱怨,用自己的不满情绪取代了政府的决策、老百姓期待以及全国人民的关心和支持。 

 

领作者颇为得意的是这些断断续续的日记居然可以汇总成书而且很快传到了国外,并以最快的速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发行,为此,作者也发了一笔小财。 

 

这个作品一出现就引起多方面的关注,有人说它反映了市民的心声、老百姓的疾苦、政府的无能。对于这个过街老鼠般的作品我们没有必要做过多的评价。我们来讨论一下国外发行的这个作品到底在帮谁。

 

国家的强大有两种方法,一个是我们一天天好起来,一个是敌人一天天烂下去。好起来比较容易理解,烂下去就有一些复杂。中国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确确实实是好起来,但一旦好到有可能会触动一些人、一些国家、一些团体的利益,就可能会引起别人的注意甚至是麻烦。比如最近一段时期发生在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关税、实体名单、限制某些技术、产品出口,甚至出现几个国家抱团对付中国现象。这就不由得让我想起来那个关于筷子的故事:两支筷子一长一短,使用什么方法可以让长筷子变短,最后的方法是把长筷子折断,让它变短。美国最近一个时期对付中国的方法就是想办法把中国的长筷子折断。

 

封城大家都知道是对国民经济有极大的损伤,但又是控制疫情的最佳方法。早封城、早解封、早回复生产。晚封城很有可能使疫情无法得到控制,不封城结果无疑更恐怖。美国就是在封于不封之间犹豫。不封的原因非常简单,一是大选,而且是最重要的;二是老百姓没有存款,美国家庭马上拿出来500美元的可能不足一半。他们的消费方式是借钱,这个星期花下个星期的钱,大部分业主都是采取一个月发工资两次的方法。一个星期不工作马上就没有饭吃。

 

其实现在再看《方方日记》却是扮演了一个折断美国筷子的角色。既然发生在武汉封城事件有这么多负面作用,那我们(美国)干嘛也要封呢?有美国人说,封是死,不封也是死,我宁愿不封,我们要自由、我们要聚会、我们要海滩。不封的结果也许对经济有利,但会出现更多的感染人数、更多的死亡人数。

 

中国人民向来善良,虽然被欺负、被侮辱、被看不起,但是关键时候我们给美国还是提供了口罩、防护服、呼吸机和检测盒。尽管如此,美国政府、美国人民仍然对中国抱有成见,在美国总统和美国政府的煽动下,美国人民对中国甚至出现了仇恨。

 

《方法日记》在中国已经是过街老鼠,它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但它可以影响美国老百姓的行动。既然中中国大家都不喜欢那就让它去它应该去的地方。我们是希望《方方日记》来撅中国的筷子呢还是撅美国的筷子呢?

 

这些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尽情踩。

毛毛雨213 发表评论于
您读过方方日记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