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边境战役(波罗的海战役,白俄罗斯战役,乌克兰战役),莫斯科战役(上),罗斯托夫战役,提赫文战役
边境战役(波罗的海战役,白俄罗斯战役,乌克兰战役)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三大集团军群在炮兵,空军对苏边境据点,驻地,指挥所,机场,交通枢纽进行了密集轰击之后越过边界,开始“巴巴罗萨”行动。德军攻击出奇不意,精心准备,使苏军措不及防,损失惨重。苏空军800架飞机在机场被毁,另400架被消灭在空中。德空军以损失10架飞机的轻微代价取得了绝对空中优势,掩护陆军完成边境战役,取得辉煌灿烂的伟大胜利。“巴巴罗萨”攻击之迅猛,战果之巨大,空前绝后,为战史罕见。边境战役由三个大型的,连续的战役组成:波罗的海战役,白俄罗斯战役,乌克兰战役。而每个战役又可再分为若干个(相对而言)小型战役。整个边境战役全歼了几乎所有苏联边境部队,为战争打开了良好局面。
波罗的海战役
冯·李勃元帅率领的北方集团军群由赫普纳的第4装甲集团军担任先锋,两个步兵集团军保障两翼。赫普纳旗下曼施坦因和赖因哈特(此两位名将后来都成为集团军群司令)的第56,41装甲军首先突入苏占立陶宛,渡过涅曼河,继而奇袭位于道加夫皮尔斯的德维纳河渡口,直插离边境800公里远的列宁格勒。但是波罗的海沿岸森林茂密,河湖遍野,缺少坦克突击所需的大平原。加上北方集团军群兵力不足,无力为闪击深入的装甲部队提供有力保障,因而无法进行大规模包围战,未能大量歼灭苏军主力。但北部德军的闪击战打碎了苏联北部边境的防御,迫使其退守到列宁格勒,为中路和南路德军的胜利提供了不容忽视的援助。
白俄罗斯战役
冯·包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当面的巴甫洛夫率领的苏西方方面军主力在开战时部署在比亚威斯托克突出部。此地1939年9月以前属于波兰,是苏德瓜分波兰后分给苏联的“猎物”。拥有主动权的德军部署在突出部的南北两面,只需“合牙”即可合围苏军。施特劳斯第9集团军和赫特第3装甲集团军由北向南,克鲁格第4集团军和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团军由南向北,铁骑猛进。6月27日两支装甲部队在明斯克附近会师,完成钳形包围。战至7月8日,俘敌30万人,击毁坦克2500辆,歼灭30个师。战败的巴甫洛夫被处死,由铁木辛哥继任。
完成明斯克战役后德军继续高歌猛进,信心百倍。7月16日以破竹之势占领斯摩棱斯克,又将苏西方方面军余部包围。苏军组建了一批新的部队实施反突击,但火力不足无法解围。从7月8日到9月初,中央集团军群又俘获30万苏军,击毁3300辆坦克。中央集团军群胜利完成了由明斯克-斯摩棱斯克组成的白俄罗斯战役,推进了800公里,离莫斯科仅300公里,胜利在望。
但希特勒没有下令进攻莫斯科,而是将中央集团军群的两支装甲劲旅分调南北。这一行动一直引起争论。苏联称德军未攻打莫斯科是由于苏军抵抗。但苏军屡战屡败根本不构成威胁。实际上这是“巴巴罗萨”计划规定的,即德军一过斯摩棱斯克就将主力移师南北,并没有其他原因。尽管中央集团军群将领派古德里安去劝说元首让他们放手夺取莫斯科,希特勒仍按计划行事坚持原令。
乌克兰战役
冯·伦斯德元帅率领的南方集团军群分左,右两路。左路军由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6,17集团军组成。其当面的苏西南方面军在苏军各部队中实力最强,准备最充分。左路军于6月22日出动,不得不沿路苦战,进展不大。7月1日,右路军在罗马尼亚14个师的支援下才迟迟从罗境内出动,战斗十分激烈。右路军当面的苏南方方面军从比萨拉比亚巧妙撤出。德军追击至乌曼,终于合围成功。8月8日德生俘苏军10万。此时布琼尼西南战区麾下的两个方面军(西南和南方)已被击溃,被迫撤至第聂伯河一线。至此,乌克兰苏军已被打垮。
9月希特勒下令赫特北上,古德里安南下。于是北方集团军群在挥师北上的赫特第3装甲集团军支援下向北徐徐推进,进抵芬兰湾,拿下了诺夫哥罗德,迭米扬斯克等重镇,将列宁格勒包围。
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挥戈南下,直指基辅,右边的克莱斯特的铁骑亦挥师猛进。9月16日完成对基辅布琼尼大军的合围,9月20日基辅失守。至9月26日,在基辅战役中苏4个军被歼灭,2个军被打残,100万大军灰飞烟灭(其中45万被俘)。因战败布琼尼本人被铁木辛哥接替。德装甲部队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平川任意驰骋。在黑海沿岸,克莱斯特和曼施坦因(此时已被调离北方集团军群在南方集团军群指挥第11集团军)俘敌10万。曼施坦因继而杀入克里米亚半岛。但半岛东部的克赤半岛和西部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未克。
莫斯科战役(上)
激战两个月以后,德军估计苏军伤亡被俘已达250万以上,末日临头。9月6日,希特勒发布进军莫斯科的第35号命令:“台风”行动。但此时德军伤亡也不小。截止8月26日已伤亡44万(死亡逾9万),仅补充了21万新兵。28个师的陆军总部预备队投入了25个师以后倍感兵力不足。不得不采取削弱北方和南方集团军群的办法将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增至70个师(含装甲师14个,摩步师8个),飞机1000架,集中了东线3/4的力量。而他们的对手拥有整个苏军40%的部队和火炮,35%的坦克和飞机,逾100万人准备拼死守卫红都。
9月30日,赫特第3,赫普纳第4,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团军分北,中,南三路猛攻。10月初,古德里安歼灭了苏布良斯克方面军10万人。在北面,赫特和赫普纳两军合围维亚兹马苏预备,西方两个方面军,歼灭45个师60万人。至此,德军肃清了莫斯科两翼的苏军,完成了“台风”第一阶段,莫斯科在虎视眈眈的德军面前危在旦夕。朱可夫元帅临危受命,出任莫斯科防御总指挥。
到10月中旬天气变坏,开始下雨,“台风”锐减。德官兵身着夏装奋勇冲杀,但进军势头逐步减弱。然而从苏方角度看步步进逼的德军仍令人惊恐万状。各国外交使团收到通知要火速撤至800公里外的古比雪夫。10月16日惊弓之鸟的莫斯科市民部分猖狂出逃,部分打砸抢囤物资。10月19日苏政府宣布莫斯科被围,同时封城不许出逃,内务部队进城维稳。同时斯大林坚持不撤的消息也稳定了人心。尽管战线步步推进,但终因道路泥泞,各路德军陷于恼人的泥潭之中,装甲部队犹甚。而苏军抵抗顽强,将士用命,迫使德军自开战以来第一次被迫停止了作战行动。
11月6日冰冻出现,雨水泥泞的局面终于停止。11月7日(10月革命纪念日)斯大林在暴风雪中红场阅兵,部队参阅后直接上前线。11月15日德军重新进攻。但是把车辆从泥泞中解救出来的严寒,却无情的摧残着不得不驱车作战的士兵。尽管尖兵部队突入离城仅8公里的希姆基(莫斯科西北面),但强弩之末再也无力前进。天寒地冻惨烈,11月27日气温两小时内从-20度骤降至-40度。可怕的寒流超过了人体能忍受的最大限度,数千名德军士兵冻死,数万人冻成残疾。
装备精良,冬装齐备的西伯利亚师投入了凶猛的反突击战斗,迫使德军不得不后撤。12月8日元首在所有将领苦谏下勉为其难的放弃攻势,下令停止进攻。德各精锐部队再也无法恢复元气了。在12月底以前,恼羞成怒的元首将包括包克,伦斯德,古德里安,赫特在内的30多名将领解职。损兵折将的德军不久就将遭到苏军规模由小到大的冬季攻势的沉重打击。
莫斯科战役以德军的失败而告终。失败的原因并不能完全归罪于天气恶劣。苏军也面临同样恶劣的天气。苏军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力投入是一重要原因。由于苏驻日间谍左尔格发来情报确认日本决定不进攻苏联而是从空袭珍珠港起一心“南下”,苏军能放心的从西伯利亚和中央内地抽调了近50个师来保卫莫斯科。而同期德中央集团军群得到的补充还不足1个师!
罗斯托夫战役
在莫斯科战役的同时,南方集团军群开始由第聂伯河前出至顿涅茨河,试图拿下“煤仓” 顿涅茨盆地。10月底攻克哈尔科夫,当面苏军后撤。德军一因疲惫不堪,二因油料不足无力追歼。加上草原上的暴风雪,前进困难。尽管如此,克莱斯特率领的第1装甲集团军仍于11月20日苦战后拿下了顿河河口的“高加索门户”罗斯托夫。但很快遭苏军30个师反击被逐出。德军算上3个装甲师仅14个师,明显劣势。伦斯德请求撤至米乌斯河一线被严令禁止后,愤而辞职,由赖歇瑙继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但仍无法避免后撤,元首被迫同意。罗斯托夫战役是苏军第一次成功的反击,又是德军第一次受挫。主要原因在于天气恶劣,部队久经征战,人困马乏。
提赫文战役
在列宁格勒地区,李勃的北方集团军群奉命攻占提赫文,试图在拉多加湖西南与芬兰军队会师,以切断列宁格勒最后的补给线。由于抽调了坦克和航空兵支援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的进攻,李勃兵力不强,尤其缺少装甲突击力量。虽在苏军防线中向提赫文方向前出,但很脆弱。11月25日提赫文突出部德军被迫转入守势。寒冷的天气使部队活动大受限制,最后不得不在12月9日撤出。
1941年回顾
1941年德军在夏季作战中战无不胜,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在秋,冬之际很不顺手。苏军从无还手之力到终于能在局部反击成功,预示着开始走上摆脱惨败厄运的崎岖小径,但还远未走上通向胜利的凯旋之道。尽管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苏军离胜利还很遥远,战场主动权依旧掌握在德军手里。战争胜败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