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战役简史 1943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943年:苏军冬季攻势,库尔斯克战役,奥廖尔战役,苏军秋季攻势(顿涅茨-第聂伯河战役,基辅战役,第聂伯河河曲战役)

 

苏军冬季攻势

 

苏军在1942年底在斯大林格勒成攻地对德军合围以后,战线大大向前延伸。苏军利用这有利条件,在1943年1月12日发动了冬季攻势。进攻由戈列科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为主,列伊特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和瓦杜丁的西南方面军从两翼支援。突破口仍选在轴心国防线内的非德国部队。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首当其冲,马上被歼。然后苏军全线挺进,1月28日收复沃罗涅日。德第2集团军被围但马上撤出以免保卢斯第6集团军般的覆灭。

 

面对咄咄逼人的苏军,魏克斯的B集团军群防线出现了300公里宽的缺口,但无任何预备队来补缺。这样南面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2月13日后改为南方集团军群,收编了原B集团军群)左翼很危险,而其正面也受到猛攻。再往南,克莱斯特的A集团军群被困在高加索岌岌可危。曼施坦因部队占领的罗斯托夫一旦失守,克莱斯特部队除了渡海逃往克里米亚以外就全无生路。1月27日在参谋总长蔡茨勒苦谏下,元首终于同意撤出高加索。A集团军群虽损失不少但逃脱了被围全歼的悲剧。然而1942年夏季“蓝色”攻势的初衷(占领高加索油田)从此被彻底放弃。将士用命打下来的迈科普油田由于苏军撤退前破坏,在被德军占领的半年期间每天仅产出可怜巴巴的几十桶油。对高加索三大油田中的另两大油田(格罗兹尼和巴库)德军鞭长莫及,只能望洋兴叹。

 

2月18日苏军占领哈尔科夫。在这同时,新组建的中央方面军向德中央集团军群发起进攻。德军全线告急,兵力不足。最后只好靠放弃在上一年苏冬季攻势中坚守不失的迭米扬斯克和尔热夫两个突出部来调兵抵抗,才免于中部战线被突破。

 

 

在南方,苏军推进到顿涅茨河一线以后,继续急进,先锋直指第聂伯河。德军全部A,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由曼施坦因统一指挥,在运动中发动逆袭。在里希特霍芬第4航空队大量飞机掩护下,以赫特第4装甲集团军为主,杀入苏进攻部队。赫特旗下豪赛尔的第2党卫装甲军战功卓著,近卫师,帝国师和骷髅师三支劲旅横扫苏军战线,3月14日德军复克哈尔科夫。此时苏军兵力,装备已消耗殆尽,加上春季雨多道路泥泞,遂退回顿涅茨河-米乌斯河一线停止了冬季攻势。

 

经过一年苦战,德军大致回到了1941年冬季在罗斯托夫战役中受挫后的战线。苏军冬季攻势总体来说取得了胜利,将德军从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赶到800公里远的乌克兰。德军之所以最后免遭覆灭主要是由于曼施坦因巧妙用兵,能及时发现危险撤出部队到缩短了的防线内机动作战。尽管兵力不足(1943年3月整个东线缺额达47万),但只要能收缩防线集中局部优势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挡住苏军,若一味死守只能被歼。可惜元首未能吸取教训,在以后作战中一再下令死守。

 

库尔斯克战役

 

德军在1942-1943年秋冬受挫后,力图发起一场新的大规模攻势以夺回主动权。进攻方向由元首亲自拍板,将发动“城堡”攻势进攻库尔斯克突出部。主攻由曼施坦因南方集团军群的赫特第4装甲集团军18个师和克鲁格中央集团军群的莫德尔第9集团军15个师南北夹击,这将是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首次联合作战。德军集结了大量兵力:人数达70万,飞机1800架,坦克和突击炮达到了2500辆。其中包括首次投入作战的三种最新式的重型战车:VI型“虎”式/“虎王”式坦克(重70吨,配88毫米炮)200辆,V型“豹”式坦克(重45吨,配76毫米炮)500辆,“虎”式坦克改装的“费迪南”式突击炮(重65吨,配88毫米炮,正式称坦克歼击车,1944年开始改称“大象” 式)90辆,力图在坦克战中取得压倒性优势。

 

但库尔斯克突出部内苏军力量更强大。苏军在冬季攻势中猛攻克鲁格中央集团军群后夺取了这一突出部,预测并证实德将在此反攻,于是加强防御,构筑防线,严阵以待。突出部内由瓦杜丁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扼守南北。突出部外南面有西南方面军,北面有布良斯克方面军保护侧翼。另外将战略预备队主力编成草原方面军由科涅夫指挥,位于库尔斯克正东,随时准备支援突出部内苏军。苏军总兵力达130万人,3100架飞机和3600辆坦克。

 

 

7月4日,赫特率第4装甲集团军开始实施精心准备的“城堡”攻势。第二天,莫德尔率第9集团军扑向苏中央方面军防线,突破了10公里,付出伤亡1万人代价,但此后再也没有进展。德坦克在雷场上大量被毁,炮弹消耗殆尽,攻势锐减。北线德军的攻势总体来说一开始就失败。

 

南线德军在大量俯冲轰炸机支援下顽强战斗,开始层层突破苏沃罗涅日方面军防线,矛头直指库尔斯克以南的奥博杨,苏军陷于被动,不得不投入预备队。草原方面军的罗特米斯特罗夫率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强行军480公里支援沃罗涅日方面军,其4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850辆坦克,自行火炮在航空兵支援下向豪赛尔的第2党卫装甲军发起猛攻。

 

7月12-16日在普洛霍罗夫卡展开了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决战,双方共投入1300辆坦克,突击炮(德军语)或自行火炮(苏军语): 850辆苏军战车对450辆德军战车。实战表明,德军寄以厚望的重型战车在装甲和火力上是成功的,远距离(1500-2000米)射击时苏军坦克只有挨打的份,苏军坦克在远距离无法射穿德重型战车正面装甲。但勇敢顽强的苏军坦克拼死冲锋,用坦克“拼刺刀”,在近距离德军重型战车优势不大。所以经常发生两军对垒时德军重型坦克高速倒车的奇观:目的是保持最佳射击距离。但这样一来跟在后面向前冲的中型坦克和突击炮部队就产生了混乱,以致战斗队形大乱。重型战车在战术上运用不当。装备远程火炮的重型战车前装甲厚,本因殿后执行火力支援,这样可较稳妥地远距射击,也不必在最前沿紧急倒车而引发混乱。而实际运用上重型战车(尤其是“虎”和“豹”式重型坦克)却一马当先突前于战斗队形最前列。这样较薄的侧面装甲在和苏军T-34中型和KB重型坦克的近战中极易被击穿,重型战车的优势无法发挥。重型战车设计上也有缺陷。“豹”式发动机不过关,弹药配备不足。“费迪南”式没有辅助机枪无法对付步兵敢死突击。连续几天战斗,德军损失了300余辆战车,伤亡惨重,攻势锐减。

 

苏德战场激战方酣,英美盟军于7月10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希特勒不得不分兵南下,7月13日下令中止“城堡”攻势,并抽走了包括第2党卫装甲军这一劲旅在内的一批部队。同一天苏西方和布良斯克方面军为支援突出部内战斗向德莫德尔第9集团军后方发动“库图佐夫”攻势。此后的战役重心就由德军向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进攻转变为苏军向奥廖尔突出部的进攻。

 

为了更多的吃掉苏军,曼施坦因在希特勒同意下在南线又打了几天,最后只能收兵。“城堡”攻势苏军损失了2500辆战车(其中彻底损失1600辆),德军损失了1600辆战车(其中彻底损失400辆)。苏军兵力损失了18万人,德军损失了6万人。精锐德军给对手造成了3倍于己的重大损失,展现了质量优势。但是“城堡”攻势要消除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战略目的彻底失败。库尔斯克会战发动时尽管德军有局部兵力优势,但战术上对寄以厚望的重型战车使用不当,使质量优势无法充分发挥。而以后的战斗更由于草原方面军全部投入支援沃罗涅日方面军使德军陷于更大的劣势。最终苏军靠装备,兵力上的巨大的数量优势,再加上将士们面对强敌敢打敢拼,赢得了胜利。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决定性会战,不但是整个苏德战争,而且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之一。此后,德军在东线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夺回主动权。

 

奥廖尔战役

 

库尔斯克会战之后,苏西方,布良斯克,和后来的中央方面军向德中央集团军群占领的奥廖尔突出部从7月12日起发动进攻。每个步兵师正面只有1800米,取得很大进展。以后苏军的攻势通常采用这种密集部署的战术。德军虽顽强抵抗,但越来越弱。同时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使希特勒忧虑重重。8月1日下令撤出奥廖尔突出部。

 

苏军秋季攻势(顿涅茨-第聂伯河战役,基辅战役,第聂伯河河曲战役)

 

战争进展至此,面对苏军攻势,除元首外德高级将领纷纷研究撤退问题。参谋总长蔡茨勒一直提议构筑“美洲豹”防线,北方从纳尔瓦起经贝帕斯湖到白俄罗斯,再到乌克兰第聂伯河一线,一直到亚速海。但希特勒一直不同意,直到8月12日才姗姗下令统一构筑“东墙”(与大西洋沿岸的“西墙”对应)。但仍严令部队禁止撤至“东墙”,而决心保卫顿涅茨盆地。针对德军的部署,苏军发动秋季攻势,前出第聂伯河,切断克里米亚敌军退路。

 

顿涅茨-第聂伯河战役

 

苏军攻势重点在乌克兰,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首当其冲。苏沃罗涅日,草原,西南和南方四个方面军自北向南保持强大的压力。7月17日攻击开始,德军误判苏军将在南部米乌斯河一线重点进攻,从顿涅茨河中游抽调装甲部队调防南部。苏军乘势猛攻德防御空虚地带。8月5日攻克重镇别尔哥罗德,8月23日哈尔科夫(再次)重光。曼施坦因恳求增兵,但元首无兵可派。8月下旬苏军强渡米乌斯河。但此时德装甲部队已北上作战无力在南部反突击。苏军进逼煤藏富饶的顿涅茨盆地,不管愿意与否曼施坦因被迫撤出。9月15日元首无奈之下同意从顿涅茨盆地撤军,于是各路人马蜂拥挤向第聂伯河上的主要渡口: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克烈敏楚格,切尔卡塞,和基辅。苏军乘胜追击,空中飞机狂轰滥炸,地面部队围追堵截,马不停蹄直插第聂伯河各渡口。9月21日第一批苏军抵达第聂伯河。到9月底曼施坦因部队被驱至尚未完工的“东墙”(8月12日才正式开工构筑)。

 

在曼施坦因南面,克莱斯特的A集团军群虽在苏春季攻势中撤出了高加索,主力驻守克里米亚,但旗下第17集团军占据着塔曼半岛,这个对未来反攻极为重要的桥头堡。此时被苏北高加索方面军咬住猛攻。元首迟至8月14日才同意撤出这一危险的桥头堡,第17集团军大部安抵克里米亚。

 

 

基辅战役

 

在乌克兰北部,苏沃罗涅日方面军向基辅猛攻。9月22日首先在基辅以南布克林向德赫特第4装甲集团军发起不惜伤亡的强攻。飞机轰炸后的地面犹如新翻过的耕地,步兵在坦克掩护下一波一波冲锋。德肖尔蒂茨的第48装甲军沉着应战,大量杀伤苏军使其受挫。苏军不得不中止进攻,调整部署,把矛头指向基辅北部的柳帖日桥头堡。苏军再次集中了强大的炮兵和航空兵,11月3日再次进攻。赫特部队本已兵力不足,布克林激战中又伤亡不少,所以再也无力抵挡,防御土崩瓦解,以至苏坦克在夜间大开前灯大摇大摆调动德军都无能为力。瓦杜丁率第1乌克兰方面军(前沃罗涅日方面军。10月20日苏方面军番号调整,沃罗涅日,草原,西南,南方方面军从北到南依次改为第1,2,3,4乌克兰方面军。这些番号一直用到战争结束)于11月6日解放了基辅。由于战败,从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至今一直统率德第4装甲集团军屡见奇勋的赫特被解职。继任者劳斯力图夺回基辅但无济于事。

 

第聂伯河河曲战役

 

在曼施坦因南面,苏军前出到第聂伯河河曲部。德南方和A两个集团军群危机四伏,但无力扭转战局。9月7日曼施坦因只有257辆坦克和220门突击炮,面对苏军强大的攻势除了招架几下以外无还手之力。10月14日苏军攻占扎波罗耶,11月初前出至美利托波尔以西第聂伯河下游,彻底切断了克里米亚通道,将驻守在克里米亚的克莱斯特A集团军群孤立在半岛上。

 

在河曲部,苏第2,3,4乌克兰方面军并驾齐驱,10月23日收复了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和克里沃罗格。舒埃纳尔率德第40装甲军经苦战夺回了克里沃罗格,总算在这场会战中为德方赢得了一场小小的胜利。

 

其他战役

 

和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一样,克鲁格的中央集团军群也被打得焦头烂额。它兵力严重不足,缺额20万人,战斗力锐减。从8月起苏军不断进攻,德军被迫步步后撤。9月25日加里宁方面军收复斯摩棱斯克。布良斯克方面军前出至第聂伯河-索日河地区,最远进至别烈津纳河。叶廖缅科的加里宁方面军(10月20日番号调整后改为第1波罗的海方面军)于10月6日强攻维切布斯克,突破了德军防线。赖因哈特的第3装甲集团军投入了一个师加一个“虎”式坦克营终于控制了局面,勉强守住了该城维持到1944年。这期间克鲁格因车祸受伤,由布施继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

 

在北方,屈希勒尔的北方集团军群当面形势未变。列宁格勒由拉多加湖南岸一条狭长走廊与腹地相通,不久将解除被围壮态。德军既无力再次兵临列宁格勒城下,又无命令不能撤到贝帕斯湖“美洲豹”防线。北方苏军虽积极准备反攻但一直无所作为。

 

1943年回顾

 

纵观1943年战局,可以看到双方攻防的重点在南方,都投入重兵,那里的局势对整个战局起决定作用。苏军先通过冬季攻势将德军从伏尔加,高加索赶回顿涅茨河。继而养精蓄锐,在库尔斯克会战中一举获胜,接着牢牢把握了战争主动权,发动了由大大小小一系列战役组成的秋季攻势,又将德军赶至第聂伯河一线,孤立了克里米亚敌军,收复了哈尔科夫,基辅,斯摩棱斯克等重要城市。但是应该看到,在这些攻势中苏军的战略都是采用在宽大的正面上好几个方面军大规模推进而没有大规模合围,因而未能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和安东诺夫等将领均建议合围,但斯大林为将德军早日赶出乌克兰而没有采纳。在德军方面,1943年的战斗力与1941年根本不能同日而语。装备,补给,油料不足,部队损兵折将,缺额累累,各级编制徒有虚名。对德军来说,战争主动权已彻底丧失。

全球战略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务实小民' 的评论 : 谢谢您的鼓励!
务实小民 发表评论于
军事专家啊!博主不进军事学院任教真是太遗憾了!
全球战略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ingc2008' 的评论 : 谢谢您的鼓励!但愿军事院校讲授战史的教授比我这业余历史学家更上一层楼。今后会有更多精彩的内容和读者诸君分享。
全球战略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渺渺炊烟' 的评论 : 和知音握手!战史(和很多历史知识一样),表面“无用”,其实内涵很深,缺乏历史知识武装会吃大亏。(案例1)苏德战争苏军中俄罗斯人55%,乌克兰人20-25%。乌克兰是主要战场,每寸土地都渗透着将士的鲜血。所以苏联会一时糊涂,让乌独立,但普京总统是不会让乌加入北约的。美国高层推动北约东扩的“战略家”们肯定没学过这段带着血染的风采的战史。(案例2)讲点二战以外,但可“联系实际”的历史:现在美国大乱,这帮人肯定没学过中国文革年代打砸抢,扫四旧,罚跪批斗,砸烂公检法的历史。俗话说:没文化,真可怕!我们可以说:没历史知识,真恐怖!
dingc2008 发表评论于
博主不进军事学院任教真是太遗憾了!
渺渺炊烟 发表评论于
太好了,还有对战史感兴趣对人。这是‘无用’的知识。笔者如此认真,花时间,非常佩服。我对二战很感兴趣,但是只是了解那么著名的几场战役。我的周围,找不到能够讨论二战的人,郁闷。
全球战略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ovenature' 的评论 : 谢谢!《苏德战争》还有下一个系列:军力对比。估计要1-2个礼拜以后会整理出来。希望能继续得到您的鼓励!
Lovenature 发表评论于
一口气看完这个系列,很过瘾
全球战略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谢谢您的指正,您看的真仔细!“克里木”和“克里米亚”两种译名都可使用,但最近似乎多用“克里米亚”。《前言》里讲到,《苏德战争》成书于1985-1986年,那时的资料多用“克里木”。当时纯属自娱自乐,没想过要出版见人。2020年打字整理时已将所有章节里的“克里木”根据现在的惯例改成了“克里米亚”(如1944年“克里米亚战役”)。但所有地图都是三十多年前手绘最近扫描的,无法更改。所以您注意到到的1943年地图1里面用的是当年常用的“克里木”,请您谅解。
全球战略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YLM' 的评论 : 谢谢您的好评!开博第一天受到您如此厚爱,十分感动。《苏德战争》一书是我1985-1986年高三期间枯燥的学习之余读战史的冲动,也是对高中历史课本对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只讲巴巴罗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柏林等几场战役的不满。但当时纯属自娱自乐,没想过要出版见人,也没大肆宣扬,连历史老师也没说(要是被发现不务正业,不全力迎考,罪名很大)。《前言》里讲到,34年过去,我对战史的爱好一如往昔。今后会慢慢写点更多的军史,欢迎您的交流和鼓励!
全球战略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一师是个好学校' 的评论 : 谢谢您的好评! 这是我2020年6月9日开博第一天的处女评,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放上了太平洋战争一篇(爪哇海海战)和苏德战争七篇(前言,序,五年每年战况),都是历史上(1980年代)写的旧作。以后会慢慢加些新内容,期待您的欣赏和鼓励!
每天一讲 发表评论于
第一幅图片右上角应该是“克里米亚战役”而非“克里木战役”,苏联电影“第三次打击”就是描述这段历史
DYLM 发表评论于
大赞!这位老兄真是军迷!胸中装沙场,战史道来如数家珍。本人也是一个爱好者
一师是个好学校 发表评论于
好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