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5年,征服了英國的丹麥國王克努特(Cnut)英年早逝。他有二個兒子,大王子剛剛繼承了英國王位,就不得趕回丹麥平息内亂,二王子就在英國篡位。這些丹麥人在央格魯-薩克森人的英國本來就根基淺,現在又發生内鬥,讓英國人心裏升起一綫復國的希望。已經去世的最後一個央格魯-薩克森國王有二個王子,愛德華(Edward )和阿爾弗雷德(Alfred ),此時正在海峽對岸的諾曼底公國流亡。次年,1036年,二人分頭秘密潛入英國尋求貴族階層的支持。愛德華比較謹慎,登錄后感覺形勢不對,立即返回了諾曼底。阿爾弗雷德則比較輕信樂觀。他聯係到了權傾一時的央格魯-薩克森人古德溫(Godwine)伯爵。他不僅在自己的莊園裏熱情接待了阿爾弗雷德王子,而且行使了央格魯-薩克森王國的典禮,宣誓效忠王子。王子大喜過望。
古德溫伯爵是一個領主的兒子,在英國被丹麥人占領的動亂中,靠在海上搶劫貨物發了財。丹麥國王克努特占領英國后,需要依賴瞭解英國國情的本地人。古德溫爲人精明,對英國的風土人情瞭如指掌,又和丹麥人打成一片,成了克努特的左膀右臂。這在西方騎士文化中并不可恥,因爲騎士文化特別强調信用,信用超過其他一切準則,包括民族主義。你要麽與丹麥人戰鬥到死,如果你不想死,你就不得不宣誓效忠他們。你一旦宣誓了,你就要真心實意地效忠。“身在曹營心在漢”,比如大量的美籍華人科學家拿著美國的工資和科研經費為中國輸送技術,實際上是吃裡扒外,在西方騎士文化裏不是一個好事。所以我們不能按照中國人的意識形態去指責古德溫是“漢奸”。
但古德溫下面做的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前脚宣誓效忠阿爾弗雷德王子,後脚就把他出賣給了那個篡位的丹麥二王子。海盜的後裔可不懂得客氣,把阿爾弗雷德王子的雙眼摳出來,砍掉手脚,像一隻狗一樣扔到野地裏。王子慘叫而死。
這種背叛行爲在中國文化裏只能説明一個人老謀深算,如果包裝得好,恐怕還會讓他名聲鶴起呢。比如劉備被東吳當作盟友,給他地方休養生息;在赤壁之戰中劉備一槍未發,東吳擊敗曹操之後,劉備趁東吳筋疲力盡之際,在盟友背後捅刀,攫取了東吳的戰略要地荊州。此事的始作俑者諸葛亮不僅未受指責,反而因此被當成中華文化中智慧的鼻祖。毛澤東在抗戰中的所作所爲和諸葛亮一模一樣,也被中國人當作神明敬拜。但在西方的騎士文化裏,古德溫伯爵此舉是大逆不道的。在此後的三十年裏,雖然古德溫家族高瞻遠矚,步步高升,但冥冥之中,上帝已經給他們安排了不同的結局。
篡位的丹麥二王子四年后死了,大王子從丹麥回到英國作國王,掘出了弟弟的尸體扔進了泰晤士河。古德溫在新王面前覺得很尷尬,於是搞了一個法庭對自己對阿爾弗雷德王子的所作所爲進行審判,並最終宣佈自己無罪。大王子依賴古德溫的輔佐,也就沒有深究。
丹麥大王子面對自己的死敵挪威國王,急需獲得央格魯-薩克森貴族們的支持,就把躲在諾曼底的愛德華王子當作貴客請回英國,作爲和解的姿勢。愛德華猶豫再三,提心吊膽地來了英國。但丹麥大王子一年之後就死了,而且無後。愛德華王子作爲先王之子,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古德溫伯爵見風使舵,立即向貴族長老會提議由愛德華王子繼位。
懺悔者愛德華
1043年,胞弟慘死七年之後,愛德華王子苦盡甘來,當上英國國王。他并不感激古德溫。他永遠不會原諒古德溫對自己胞弟的背叛。但他剛到英國,毫無根基,而古德溫家族在英國經營多年,幾個兒子也是伯爵,勢力强大。儅古德溫提議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愛德華時,愛德華無法拒絕。於是,愛德華在神前發了一個誓:他要一生像一個修士一樣不近女色,全心全意地侍奉上帝。通過這個舉動,他要讓古德溫的後裔永遠不會成爲皇室。在基督教興盛的中世紀,不論古德溫多强大,他也不敢反對愛德華這個高尚的追求。
繼位八年后,愛德華發展了一些自己的勢力。1051年,他找了一個藉口,下令古德溫和他的三個兒子交出所有領土,離開英國。古德溫一家沒有造次,順從地離開。
愛德華於是有些飄飄然了,開始行事專斷。他從小在諾曼底公國長大,把那裏當作自己的故鄉,周圍信賴得勢的人都是從諾曼底來的說法語的。這讓央格魯-薩克森的貴族們越來越不安。於是,他們秘密地邀請古德溫家族回來。1052年,古德溫和他的兒子們各自率領一隻强大的艦隊進入泰晤士河,英國皇家艦隊拒絕抵抗,古德溫家族捲土重來,奪回了所有失去的領地。十五年前胞弟死於古德溫之手,今天愛德華自己又受到了他的羞辱。
古德溫的捲土重來不僅僅羞辱了愛德華。愛德華因其虔誠得教皇的喜愛。古德溫趕走了愛德華任命的大主教,換上了自己的名聲很差的親信。此舉為教皇所不喜。其深遠影響會在十年后顯現。
邀請古德溫回來的貴族們也記得他當年所做的缺德事兒,他們也不想讓古德溫一支獨大。況且國王的君權是上帝所授,得到教廷的批准和祝福,古德溫也不敢廢了愛德華。於是,愛德華繼續做他的的國王,但他明白了自己的局限性,再也沒有試圖去對付古德溫。而古德溫自己也頗有智慧。他沒有趾高氣揚,沒有進一步羞辱愛德華,沒有像曹操對待漢獻帝一樣把愛德華壓縮成爲一個玩與自己掌上的傀儡。相反,他仍然尊敬愛德華。此後歷史再沒有記錄任何古德溫和愛德華之間的衝突。本來就虔誠的愛德華不再對政治感興趣,而是潛心向神,開始有越來越多的神跡流傳出來,獲得了“懺悔者(Edward the Confessor)”的稱號,被教廷封聖,成爲後世君主競相效仿的楷模。
古德溫心臟病發作死時愛德華仍然健在。古德溫的二兒子哈羅(Harold)脫穎而出,接替了父親的角色。哈羅有古德溫一樣的智慧,兢兢業業地為愛德華治理國家,忙前忙後,對愛德華尊敬有加,从無僭越之舉。他相貌英俊,有貴族氣質。在鎮壓威爾士反叛的軍事行動中,哈羅展現出了凱撒大帝一樣的軍事才能,能夠根據地勢和局勢靈活用兵,處事果斷,隨機應變。一旦無後的愛德華去世,哈羅接替王位是衆望所歸的唯一可能的結局。
哈羅
就在哈羅一帆風順的時候,上帝為自己的復仇計劃埋下了第一個伏筆。哈羅的弟弟陀斯提(Tostig)在英國南方自己的封地開始橫徵暴斂,引起了當地人包括貴族階層的暴亂。國王愛德華命哈羅前去談判。當地人的條件只有一條:讓陀斯提離開,我們就刀槍入庫繼續做順民。哈羅預計愛德華健康不佳,自己即位的日子不遠了,決定犧牲弟弟的封地來換取南方諸侯的忠心。陀斯提對哥哥的背叛耿耿於懷,含恨離開英國流亡歐洲,四處尋找能幫助他捲土重來的力量。
接著,上帝走了更玄的一步棋。
1064年,哈羅乘坐的船在風暴中被吹到了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諾曼底。那時候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遠不像現在那麽文明,當地的領主捉住了哈羅,把他交給了自己的領主,諾曼底大公威廉(William)。
征服者威廉
愛德華從小在諾曼底公國長大,那時的諾曼底大公是威廉的父親羅伯特。他對待愛德華就像自己的孩子,愛德華把羅伯特當作自己的父親,和遠房表弟威廉關係也很好。在愛德華年事已高且無後的情況下,威廉自認是繼承英國王位的不二人選。和他相比,哈羅是沒有任何皇室血統的。哈羅被遞解到威廉大公手中后,威廉厚待他,贈他盔甲,把他封爲自己的騎士。要知道,在這樣的冊封儀式上,哈羅是要宣誓效忠威廉的。他當時的宣誓是否由衷無人知道,但人在屋簷下,怎敢不低頭,再説哈羅是伯爵,比威廉的公爵低兩級,威廉這樣做倒也不算過分。威廉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哈羅,並帶著他出征作戰,但就是不提他回國的事。直到有一天,威廉和他談起愛德華的繼任問題,据諾曼底史學家的記載,哈羅發誓要輔佐威廉繼任英國王位。於是威廉就送他上船回了英國。
哈羅從未對任何人提起自己對威廉的這個允諾。他繼續行使他的國家棟梁的責任,直到1066年愛德華去世。愛德華去世前有無數的機會指定接班人,但他卻沒有。貴族元老會自然而然地擁戴哈羅即位。愛德華此舉注定了英國此後的一場血雨腥風。如果愛德華指明哈羅接班,哈羅違反給威廉的誓言就有了比較好的藉口:“是我的國王你的表兄自己的決定,我作爲臣子不敢不從,你也應該尊重國王的意願。” 如果愛德華指明由威廉繼任(威廉是他最情願的接班人),哈羅自己又有輔佐威廉的誓言在先,也肯定不敢兩頭都不是人。
這一年,距阿爾弗雷德王子被哈羅的父親古德曼出賣整整30年。
這一年,是上帝清算的時候。
儅哈羅繼位英國國王的消息傳到對岸,威廉聞訊大怒,一整天拒絕和人説話,不吃不喝。他先是給哈羅寫了一封憤怒的質問信,哈羅冷冷地回答,自己從未允諾將皇位贈與威廉,況且繼位之事由貴族元老會決定,自己就是想讓威廉繼位也沒有這個權力。
於是威廉召集手下,宣佈要發兵討伐。但諾曼底公國的國力還不如英國,渡海入侵英國的風險比自殺小不了多少,部下紛紛表示,“我對您的忠誠只限於陸地,不跨海洋。”
但威廉不放棄。他是羅伯特大公和一個皮匠的女兒所生。在那個時代,貴族和平民所生的孩子被叫做“雜種”,威廉的成長過程中受盡歧視和打壓。父親去世的消息傳來時他才八歲,失去了父親的庇護,競爭者當著他的面殺死了他所依賴的管家。他能夠活下來,變成諾曼底大公,就是憑著自己的强烈的求生慾和永不服輸的倔强性格。
諾曼第公國對基督教向來極為虔誠,和羅馬教廷關係很好。威廉派出的特使在教皇面前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哈羅如何宣誓效忠威廉,如何發誓將英國王位送到威廉手中,而現在卻背信棄義。本來就反感古德溫家族所作所爲的教皇對威廉的渡海西征給與熱情祝福,允許他打著教皇的旗幟,帶著教皇的戒指和聖物出征。於是,一夜之間,威廉因爲私人恩怨而進行的復仇忽然變成了一場光輝榮耀的聖戰,不僅昔日對威廉說“不”的部下全都滿腔熱情地加入,就連諾曼底公國之外、并非威廉手下的人都紛紛加入到西征的陣營裏,威廉的遠征軍滾雪球般地增大。到了8月10日,一切準備完畢,只等風向正確就可以楊帆出海之時,威廉的遠征軍光重裝騎士就有二千多,戰馬六千多匹,弓箭手、長矛手不計其數,需要四百多艘船來運載。所有的人都群情激昂,摩拳擦掌地準備為神效力,懲罰違背自己誓言的小人。中國人有句話叫做“哀兵必勝”,説的就是儅全軍上下義憤填膺發誓復仇時,一隻軍隊所爆發出來的戰鬥力著實可畏。
關於哈羅的所謂背信棄義,威廉手下的史學家自然信誓旦旦地描述得繪聲繪色,但這不過是御用文人的一邊倒的宣傳。後世的史學家沒有人能肯定哈羅是否曾向威廉承諾把英國的王位交給他,因為哈羅孤身一人在諾曼底,事後沒人能做出對他有利的證詞。但哈羅的一個怪異做法透露出了玄機,那就是當他得知威廉的入侵計劃和教皇的支持后,他沒有派特使去向教皇陳情。雖然教皇私下不喜歡古德溫家族,但并沒有撕破臉,哈羅此前就曾經派自己的弟弟代表他出使過羅馬教廷。現在到了生死關頭,教皇的態度至關重要,哈羅反而不理教廷了,只是專心備戰。這個態度只能有一個解釋:他確實違反了自己的誓言,因此他覺得在教皇那裏不可能得到任何支持。
如果上帝要毀你,你必定會給他一個理由。
哈羅有一隻三千人的令人生畏的職業斧子軍,叫做“huscarls”,人人身披昂貴的鎖子甲,持有木製包獸皮的盾牌,大斧子輪圈了可以把一個重裝騎士連人帶馬砍為兩截。除此之外他還徵集了一萬多人的由自由民組成的叫做“fyrd”的軍隊,他們的戰鬥力、防護能力不如斧子軍,而且根據央格魯-薩克森王國的約定俗成的規矩,每次徵召期不得超過40天。
威廉大軍集結完畢,每天都消耗大量的糧草,所以他急於渡海。但如果遠征軍得以立即渡海,那麽他們首先會在海上遭到嚴陣以待的英國海軍的猛烈襲擊,幸存下來的船隻在淺海下船時,重裝騎兵倉促之間根本無法完成人、馬的配對,只能步戰,弓箭手也無法展開,可能就不敵海岸上嚴陣以待的英軍。
於是上帝就是不給威廉渡海的風向。威廉心急如焚地等了一個月,大軍吃完了所有的糧食草料。海峽對岸,哈羅也是心急如焚,因為他集結起來的陸海軍不可能無限期乾等著。哈羅从8月10日等到9月8日,不得不解散了自由民兵,遣散了徵集起來的艦隊。他率斧子軍在海邊又等了一個禮拜,還是沒有任何威廉的影子,於是他也返回了倫敦。
英國和諾曼底
此時上帝拿出了他預先埋伏的那張牌。
9月19日,哈羅在倫敦忽聞噩耗。他的弟弟陀斯提引狼入室,帶著挪威國王哈之達(Hardrada)和一萬多彪悍的挪威戰士在英國北部登錄,擊敗了當地軍民的阻擊,劫掠焚燒了數個城市。哈之達也是愛德華的遠房表親,此次也是衝著英國的皇位來的。他一米九三的個子,驍勇善戰,和包括俄國在內的許多國家交手,罕有敗績,被稱爲“北歐戰神”。挪威和丹麥人,包括本文開頭時提到的征服英國的丹麥國王克努特,都是讓英國人聞風喪膽的北歐海盜的後裔。
哈之達兵臨英國北方重鎮約克城城下,城中貴族和百姓懾於兵鋒,不戰而降,而且答應派兵參加到哈之達南下的軍隊裏面。按照中世紀習俗,約定9月26日在約克城外八英里的一個叫做斯坦福橋的村莊向哈之達送交500个人質。25日上午,哈之達帶著陀斯提和三分之二的隊伍,哼著歌到了現場,一個人質都沒看見,卻看到了遠處平原上一片大雪反射著耀眼的陽光。9月份哪來的雪呀?哈之達定睛一看,原來是都刀劍的閃光。
哈羅9月19日聽到消息,第二天便从倫敦出發,沿途動員斧子兵和自由民兵,以難以置信的每天60公里的速度急行軍了五天,24日便到了交戰地點。25日這天,哈之達的六千多毫無準備的人面對的是哈羅一萬多以逸待勞的生力軍。
哈之達的入侵準備了好幾個月,還有内奸帶路,哈羅完全蒙在鼓裏,直到哈之達已經在英國北方攻城略地了他才驚聞。然而哈羅在七天内就將形式逆轉,儅兩軍對壘時,措手不及的反而是哈之達。
陀斯提提議撤退,和留在後面的部隊合兵一處再戰,但北歐戰神是絕不會表現出任何膽怯的。於是驍勇的挪威海盜們面對優勢敵人拼死血戰,一位無名勇士揮舞長矛死守斯坦福木橋,和典韋捨命護曹操可有一比,英軍無人敢上,最後一個英軍士兵坐著一隻大澡盆漂到橋下,用長毛從橋板縫隙中刺中他後背,英軍才得以過橋。哈之達和陀斯提英勇戰死。
斯坦福橋之戰
斯坦福橋之戰因哈羅的英明果敢載入戰史。然而,面對上帝佈下的死陣,縱然是凱撒在世也是枉然。
9月26日,斯坦福橋戰役的第二天,英吉利海峽上風向突變,威廉的四百艘戰艦出發了,第二天就在英國皮凡賽(Pevensey)登陸,沒有遇到任何抵抗。海灘上面一座空空的城堡還讓威廉虛驚一場。諾曼底軍隊在英國的南部蘇賽克斯郡(Sussex)長驅直入,沿途搶劫補給,焚燒民房。
再聞噩耗的哈羅經過另一個急行軍回到了倫敦。在斯坦福橋戰役中他的斧子軍和自由民兵損失慘重,剩下的七千人也是筋疲力盡,他們面對的是威廉的一萬多自信有上帝保佑、急於復仇的虎狼之師,尤其是那二千多重甲騎士。此時換了其他任何人,都不會急於求戰。再等幾周,從英國各地趕來的三四萬人的斧子軍和自由民兵就會趕到,在凱撒般英明果斷的哈羅指揮下,威廉能只身逃回諾曼底就算他幸運了。
但哈羅卻決定立即投入決戰。爲什麽呢?
第一,斯坦福橋之戰讓他自信滿滿。如果他在斯坦福橋之戰中敗北,他反而會小心謹慎,退回到首都倫敦固守,發動全國力量,並向威爾士、蘇格蘭、愛爾蘭的附庸國徵兵,打一場八年抗戰,挪威國王和威廉之閒弄不好還會彼此打起來,最後鹿死誰手也未可知。如果他在斯坦福橋之戰中輕鬆獲勝,幾乎沒有損失,此時以一萬多得勝之師和威廉硬碰硬,也頗有得勝的可能。但斯坦福橋之戰偏偏給了他這樣一個結局:大勝讓他過於自信,但軍力損失又太大。
第二,威廉對他背叛誓言的指責讓他如鯁在喉。如果英國人也相信了這個指責,部下對他的尊敬就會烟消雲散。要知道,在中世紀的英國和歐洲,部下效忠國王不是基於恐懼 —— 如果我不賣力皇上會殺掉我,而是基於對國王勇敢和誠信的崇敬。一旦部下對國王喪失尊敬,國王下面的層層效忠機制就會土崩瓦解。所以哈羅不想在威廉面前表現出任何膽怯,或是做出任何可以被人曲解為膽怯的事情。所以他不能等,他別無選擇,必須馬上對決。而且,爲了表示皇室的精誠團結,他還帶上了他僅有的二個弟弟。
上帝把這個復仇計劃設計得嚴絲合縫。
1066年10月14號。30年前那筆帳清算的日子。
黑斯汀之戰
哈羅的7000軍隊在黑斯汀(Hastings)的一個山坡頂端組成一個嚴密的防守陣型,最外層是二三千防護設備好的斧子軍,盾牌彼此相連,裏面是自由民兵。威廉的部隊一次次發起衝鋒,先是弓箭手放箭,然後是鐵甲騎士衝殺,然後步兵上來廝殺。諾曼底軍隊一次次衝鋒,英軍陣營巋然不動,英軍將士的士氣越來越高。原來威廉不過就這麽几下子!過了中午,威廉的騎兵在一次衝鋒時遭到痛擊,左翼騎兵潰敗,掉頭狂奔,踐踏了後面的步兵,一片混亂。英軍陣營裏一大一部分自由民兵自發地衝下坡去乘勝追擊。
如果哈羅此時順勢率領主力從山坡上猛虎下山,那麽威廉左翼騎兵的恐慌就可能會蔓延到全局,造成全軍潰散,哈羅就贏得了這場戰鬥,保住了自己的江山。但奇怪的是,一向如凱撒般臨危不慌機敏果斷的哈羅此時卻似乎混沌了,什麽都沒做。而對面的威廉在此時卻表現出了勇氣和決斷。本來軍中傳言他已經陣亡,此時左翼潰敗,自相踐踏,整個戰局懸於一綫。威廉脫去頭盔,振臂一呼,全軍士氣大振。他組織左右兩隻騎兵成鉗形突出,將追擊的英軍後路切斷。這些英軍且戰且退到一個小山丘上,被威廉的騎兵反復衝殺消滅殆盡。
山坡上的英軍目睹同胞坡下的慘劇,膽寒了。此時他們已經人手不足,防綫上間隙越來越大,彼此保護的效果越來越小;前排防護設備好的斧子兵死傷越多,就不得不由防護設備差的自由民兵補上,他們傷亡得就更快。英軍就這樣又死撐了六個小時,直到坡下的諾曼底騎士們看見英軍的陣營出現了好大的一個間隙,衝突進來,哈羅被一箭從眼部射入大腦,當場殞命。他的兩個弟弟也都陣亡。英軍看到國王的旗幟倒了,知大勢已去,四散逃命。
至此古德溫所有的兒子都死了,只有他的女兒,就是那個愛德華從未碰過的王后,得以善終。
哈羅的尸體被砍得亂七八糟,最後是他的情婦在尸體上看見了一個私密的特徵才辨認出來。威廉命人將他的尸體埋在面對諾曼底的海灘上,上面壓上一塊大石,讓他永遠面對自己當初發假誓的地方。哈羅的母親向威廉提出用黃金來換回哈羅的尸體來妥善安葬,被威廉輕蔑地拒絕了。但幾年后,哈羅家的女眷秘密將其尸體掘出,安葬在沃森(Waltham)修道院。此後該修道院的修士們一直為國王的靈魂禱告。
威廉乘勝進軍倫敦,英國群龍無首,紛紛投降。同年聖誕節那天,威廉在維斯明斯特大教堂加冕英國國王。英國的央格魯-薩克森貴族階層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浩劫,威廉大肆沒收他們的土地來犒賞幫助自己打下江山的法國騎士們,幾千戶貴族流離失所甚至消失,英國開始了大約三百年被法國人及其後裔統治的時代,統治階層都說法語。
這或許就是上帝給支持哈羅的英國貴族階層的懲罰。
古人說說“無巧不成書”,反過來說也是對的。研究歷史的人都知道,真實的歷史從來不像評書小説那樣精彩,它從來都是慢慢地積纍量變,最後才會質變。就連一戰的爆發,奧匈帝國的王儲被刺都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索,各種矛盾危機積聚了很多年,衝突的爆發是必然的。但這場抹去古德溫家族和完全改變英國歷史走向的黑斯汀之戰,則沒有任何必然的成分。央格魯-薩克森王國的管理系統是中世紀所有國家裏面最完善和高效的。英國在黑斯汀之戰前三十多年沒有經歷任何大規模動亂,愛德華和古德溫家族也沒有橫徵暴斂,所以英國的狀態非常好。哈羅是一個非常能幹、威望很高、根基牢固的國王。英吉利海峽的天塹就是到了1944年,擁有絕對海空軍優勢的盟軍面對它,都是提心吊膽。如果哈羅沒有坐船被風暴吹到諾曼底,那麽哈羅就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他會名正言順地繼任英國國王,威廉也不會因爲義憤而孤注一擲。
但即便有這個巧遇,如果以下事件沒有發生,或者說發生的次序甚至間隔時間變一變,哈羅都很可能不會戰敗:
- 英吉利海峽的風讓威廉一個月無法渡海,哈羅只好解散海軍和大部分陸軍;
- 挪威軍隊在遙遠的北方入侵,哈羅不得不急行軍趕去,用有限的兵力打一場惡戰;
- 就在英軍在英國的最北端,且損失慘重筋疲力盡時,風向變了,威廉得以從容渡海並有充足時間在英國站穩脚跟。
就算這些都發生了,如果哈羅沒有因爲違反誓言的心虛而倉促投入戰鬥,如果他在黑斯汀之戰的關鍵點發揮正常,他都不會落得這個結局。哈羅被一個比自己弱小的諾曼底公國渡過海峽幹死,很難不讓人懷疑這裏面有超自然的力量在運作。
現在把鏡頭拉回中國。
劉備、諸葛亮的發家就始於他們在赤壁之戰后在盟友背後捅刀奪取戰略要地荊州。但恰恰是因爲東吳被背後捅刀,耿耿於懷,此後一直沒有放棄過奪回荊州的努力。不怕人偷,就怕人惦記。最後呂子明白衣渡江,關羽被殺,劉備傾國之力討伐,被火燒連營七百裏,自赤壁之戰起積纍下來的老本喪失殆盡,蜀國龜縮入四川的窮山惡水之内,再也沒有緩過氣來。
天理昭彰,報應不爽。縱然中國人把這種背信棄義的做法當作智慧來崇拜,上帝不原諒。
鏡頭拉回現代的中國。抗戰中中共耍了一回和諸葛亮當年耍的一模一樣的聰明,拿著中央政府發的糧餉裝備,不抗日(据日本靖國神社準確記載,日軍死於中共軍隊851人,死於國民黨軍隊近32萬人),一門心思壯大自己,佔地盤;抗戰中國民黨軍隊付出四百萬陣亡的慘重代價,日本投降后中共立即開始搶奪地盤,觸發内戰,國民黨因爲抗戰傷亡慘重筋疲力盡,打不過蘇聯用日本關東軍裝備武裝起來的中共生力軍,結果敗走台灣。
中共的“智慧”讓他們大大贏了一局。
但冥冥之中,上帝不原諒。
過去二十多年,美國聽任中國每年賺取几千億美元的貿易逆差,期望中國富起來並因此而走向民主。我的被百萬中國人閲讀的《贸易战: 朝廷最不想让你知道的真相》一文深入討論了美國這個心態。但中共不僅絲毫不感激美國,反而極盡全力在美國背後捅刀,通過間諜、黑客大肆盜竊美國技術,用大外宣對美國人洗腦,收買華爾街和其他政客,直到美國最終醒過來。我在2018年就在另一篇被百萬中國人閲讀的《美国:中国人永远也读不懂(2018-04-24发表于文学城)》一文裏面預計,美國已經開始對中國的軍事圍堵,好戲還在後頭。現在美國幾乎每周甚至每天都有針對中共的措施出臺,“維吾爾人權法案”,“香港人權與民主法”,禁止中共官員赴美並凍結財產,組建民主世界反共聯盟,宣佈中國在南海一切訴求和做法違法,多艘航母編隊常駐南海,軍機緊貼中國海岸綫偵察… 不僅美國和中共徹底翻臉。英國將華爲徹底掃地出門,並派唯一一艘航母赴南海與美軍合兵一處,澳大利亞的軍費開支陡增40%,加拿大衆多議員要求制裁中國… 越來越頻繁的壞消息讓中共喘不過氣來。但我今天還要說那句預言:“好戲還在後頭。” 中共能挺過這場冷戰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
就好像荊州是劉備、諸葛亮所面臨的永恆的詛咒,中共也面臨一個永恆的詛咒。這就是被背叛被戲耍了的蔣介石敗走的台灣。
和愛德華一樣,蔣介石夫婦也是虔誠的基督徒。
因爲台灣是一個民主政府,即使美國想和共產中國保持接觸並幫助它富起來,作爲世界上最珍視民主的民族,美國也無法容忍中共奪取台灣。我在《中国过去和未来的二十年》一文裏面充分討論了美國爲什麽會毫不猶豫地為台灣與中國打一場大戰甚至核戰。因爲美國的這個態度,在決心收回台灣的中共眼裏,美國永遠不會成爲朋友,只能是口蜜腹劍的中華民族的死敵。
正是因爲這個原因,中共才會在美國犧牲自己經濟利益幫助中國富起來的時候全力在美國背後捅刀。
也正是因爲這個背後捅刀,美國才會最終把中共當作恩將仇報的毒蛇,必慾置之死地而后快。
正是因爲當年的背信棄義,中共才得以竊國;但也正是因爲當年的背信棄義,才有民主的台灣,才有今天美中的交惡,和中共的走投無路,日暮西山。
天理昭彰。
上帝不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