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部分剧漏)
人最不能缺少的大约就是爱,而爱的形式却千变万化,因为它从不遵循所谓的“法则”。《苹果酒屋法则》(The Cider House Rule,另译《总有骄阳》) 是一部关于“违犯法则”的影片,更是一部关于爱的影片。
Dr. Wilbur Larch (Micheals Caine 扮演) 是一名优秀的医科大夫,可以在任何一个大医院担任要职,但特殊生活经历使他远离尘嚣,在寒冷的缅因州山区的担当起负责一个孤儿院的职务,同时还“非法”地给需要的女性做流产手术。孤儿院设施简陋,但却充满人情乐趣。由于孤儿们不断地被送来,又不断地被领养走,Larch一方面给孤儿们以父母般的关照,另一方面又保持微妙的情感距离,以便孩子们被领养时能顺利离开。然而一个叫Homer Wells的孤儿却是例外:他两度被领养,但都因不同原因而失败,成了孤儿院里年龄最大的孤儿。由此Larch对Homer灌注了最多的情感,不但像向父亲一样地关爱后者,还给他传授医术,使Homer年纪轻轻就成了一名熟练的妇产科医生。
由于Homer 性格温和且能极尽责任地工作,他深得大家的喜爱。但Homer极少对Larch 透露的,是他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当一对年轻情人(Wally 和Candy)上门来做流产手术时,Homer 突然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毅然抛下心碎的Larch和孩子们,和这对年轻人一起离开了孤儿院。
Homer和这对年轻人成了朋友,在Wally 父母的苹果园里打工为生。Larch 多次写信让Homer 回到孤儿院,但外面的丰富生活让Homer 坚定地拒绝了Larch 的请求。多番劝说不成,Larch 终于意识到自己可能永远失去了Homer。不久,再度心碎的Larch便因吸乙醚过量(“事故性”)而突然去世。
Larch去世的消息传到了苹果园,Homer深受震撼,并感到“回归”的需要。于是就像突然离开了孤儿院一样,他毅然离开了爱戴他的情人以及工友,回到了缅因州的山中。
影片有一个点题的细节:Homer 在苹果园打工时和黑人们一起住在一个苹果酒屋,在房间里的墙上有一个字条,黑人们不识字,Homer便念给他们听,结果是一些行为规则。由于大家公认这些规则没有一条实用,Homer 便扯下纸条放进炉火中烧掉了。这个细节和影片其它的一些情节相得益彰,比如Larch 的“违法”堕胎服务,对乙醚的上瘾,以及为了让Homer 能回来在孤儿院任职而给Homer伪造文凭等等。另外Homer和那一对年轻人之间的三角情感关系,以及苹果园的黑人父女之间的关系,也是明显违反传统道德规范的。电影对这些事实没有任何带立场的处理,把评判的权力毫无保留地留给了观众。而故事的中心线索 - 爱:Larch 和孤儿院其他管理人员对孩子的爱,年轻人的友爱、性爱,一环扣一环地贯穿于始终,不停地震撼人心。
影片还有一个让人心酸的一个细节:每当有夫妇来到孤儿院领养孩子的时候,他们会来到孩子们当中挑选他们的最爱。此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表现得一反常态地“乖”。他们为了被选中而使出自己浑身解数,做出小大人般的迷人的微笑,还有主动介绍自己,说“我是这里最优秀的。。。”("I am the best...") 孩子对父母和家庭温暖的天然渴望,让观众此时才想起他们个个都是没有父母的孤儿。然而,这些幼小的缺乏人生经验的孩子当然不会知道,家庭固然大多美好,但并非每个家庭都能保障孩子得到比在这个孤儿院里更多快乐。甚至,好多有亲生父母的孩子,可能会更羡慕他们在孤儿院无忧无虑的玩耍,和Larch 以及他的雇员们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
没有得到的总是最好的,这大概是人不可改变的天性。Homer 的毅然出走显然也是出于同样的天性。而最后让他回到孤儿院的是什么?也许是对Larch和孤儿们的责任,也许是在孤儿院他最能感到自己“有用”,也许,是在这个一般人认为最缺乏爱的地方,他找到了真正的爱。
回到孤儿院后,凭着Larch 伪造的假文凭,Homer 挑起了Larch的担子,成了孤儿院的主任(director)。每晚,他会像Larch 当初一样,给孩子们读一段故事,最后给孩子道晚安:“晚安,你们这些缅因的王子,新英格兰的国王们。”(Goodnight, you princes of Maine, you Kings of New England)
人为的法则从来不完美,而人性的复杂更是有限的法则无法涵盖的。在法则和人性相冲突之时人如何选择,或许是一个永远值得争议的题材。然而对爱的遵从却无可争议的。是的,爱高于一切。
附:该片荣获最佳男配角(MichaelCain)和最佳编剧两项奥斯卡奖。电影音乐(作曲家Rachel Portman)仅仅被提名但没获奖甚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