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她们的职业、成就和婚姻
上篇提到, 好不容易从网上搜到(房兆楹编, 1962年版)这本书,也只能窥其中几页,总算让我查到, 1916年清华学校考选庚款留美的10名女生的姓名。如此,便和在旧金山入境时登记表上的英文姓名建立起对应关系了,她们是:袁世庄、方连珍、黄桂宝、李清廉、陈翠贞、蔡秀珠、 邝翠娥、刘华采、梁逸群、严惠卿。
这是继1914年清华学校首批选送陈衡哲等10名女生留美之后的第二批10名庚款留美女生。
从1914年起,政府和清华学校对庚款留美女生资格已经有明确要 求,她们必须是“体质健全、品行端淑、天足且未订婚、 年在二十五岁以内(1921年改为”年在二十三岁以内“), 国学至少有中学毕业程度,英文及科学能直入美国大学”。 选拔程序,包括通过10个科目的考试:英文、德文或法文,国文、 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而且,除国文、 历史、地理三科用国文考试以外,其余各科均用英文考试。 考试不可谓不严格。北洋政府对她们所修学科也有规定,“ 应以师范、医学、美术、音乐为要”,1918年,才又增加了“ 博物、物理、化学”作为学科选项。
最要紧的是,每两年全国才选拔出10个人啊,太难了吧。不过,据 说经过资格审查以后,最后参加选拔考试的也就是40多人, 录取比率约1/4。最终脱颖而出的10人,在当年肯定是出类拔萃 ,凤毛麟角!可以想见,她们必是出身于中产以上,且有开阔视野, 有远见卓识的家庭。虽然年轻,她们也知道,去西方先进国家开阔眼界、 学习先进知识技能,是为以后更好地服务民众,改革社会,效力国家,不会只满足于做 一个贤妻良母。
在美国学习4——5年,她们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的时候, 距今正好100年。有几人随即回国工作,开始了她们的职业生涯; 还有几位继续深造,又经两三年、三四年的学习研究, 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后回国服务。事实证明,她们在专业领域中成绩卓著,不输于 同时代留学男生。
关于1916年这10名女生在美留学及后来的情况,据“这才是“ 奇葩”本意,回望耕耘在中美教育一线的三位上海女性”一文中说: “和薛葩同行的十名女生,后来分别进入包括康奈尔大学、 密歇根大学、芝加哥大学、 韦尔斯利学院在内的多所美国知名学府求学。毕业后, 她们中的很多人回到国内,在医疗卫生、 教育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不乏像黄桂宝(Huang Kwe Pau)一样的佼佼者, 她曾先后担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中国YWCA会长、 世界YWCA副会长等职。”
毕竟时隔100年,追踪不易,现只查到其中7位女士的后续情况。 有3人回国后从事教育,毕生教书育人,教育救国;4人从事医疗卫 生和医学教育,毕生行医济世,治病救人,培养青年。据说在百多年 前,教育和医疗是最早向女性开放就业机会的两个领域。也有人回国 后比较长期在教会机构服务,因为相当一部分留学女生本就出身 于有教会背景的家庭,并自小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在婚姻方面,她们完成学业后都属大龄女青年了,但都遂了自己心愿嫁给心仪的人(不似有些男士般的扭曲和纠结)。 好几位留美女生的先生是同为公费留美的同学和同行,家庭生活幸福美满;按 新观念养育的子女,大都成才,且多有继承父母事业且更上层楼的。
3位从事教育的是:袁世庄、蔡秀珠和梁逸群。她们的先生, 分别是汪懋祖、张彭春、庄泽宣,这三位先生也全是公款留美学生, 也都从事教育事业,且后来都成为著名教育家。
从事医学和医学教育的4位女士是:方连珍、黄桂宝、陈翠贞 和邝翠娥。陈翠贞的先生汪克非也是庚款留学生,也是学医的, 后来成为著名外科医生。
未能查到后续情况的3人是:李清廉、刘华采和严惠卿。
袁世庄,1916年赴美后,先在预备学校学了一年,后进入马萨诸 塞州的Wellesley女子学院,学习历史。 1921年毕业后回国,与同年由江苏省考选公费赴美留学、 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硕士学位、 已于1920年率先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教书的未婚夫汪懋祖先生结 婚。婚后,袁世庄女士在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 后来随丈夫迁回南方,曾任教于金陵女大和苏州振华女校, 教授英语和历史。1927年迁回汪先生老家苏州后, 还协助汪懋祖先生创办苏州中学,汪先生任首任校长。抗战时期, 她和丈夫带着3个孩子一起转移到大后方,协助丈夫克服种种困难在 云南办学。后来汪先生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汪、 袁二位先生继承父辈著名教育家袁希涛先生的事业,实践“ 报国平生志 树人百岁心”的心愿,教书育人数十载, 是桃李满天下的著名教育家。”可惜,抗战胜利返回苏州后, 汪先生生病且病情愈趋严重,不幸于1949年初过早去世。
对于袁世庄和汪懋祖先生的教育事业、情操和高尚品格, 袁世庄先生的外甥女、本城博友小溪姐姐近期发表的连载文章“金陵 老宅三代 ”Wellesley“ 学人”中有比较详细介绍。
蔡秀珠(1898——1986),出国留学时18岁半, 10人中第二小。有文章说,她先入特拉华州立大学, 次年即转入纽约私立瓦萨女子大学攻读化学,品学兼优。 1920年春,中国教育界赴美教育考察团访问该校, 因了校长的介绍,认识随团翻译张彭春先生。张彭春(1892—— 1957)是张伯苓的胞弟(小16岁), 1910年庚款留美的第二批学生(就是胡适、赵元任、 竺可桢那批),1916年学成回国,在南开任教。 1919年再度赴美深造。 1921年蔡秀珠与张彭春在美国纽约结婚。1923年回国后, 张彭春任清华教授和教务长。1931年张彭春去芝加哥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张彭春奉命到英美等国宣传抗日。 于1940年调入外交部,出任驻外使节。1946年, 张彭春先生作为中国代表参加联合国大会, 1947年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国代表, 1948年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参加起草《世界人权宣言》 。之后,全家在纽约居住。
梁逸群 (1897——),键入姓名,出来的却是中国著名教育 家庄泽宣,说梁逸群是庄泽宣的夫人,她本人也是哥伦比亚大学硕士 生。庄泽宣先生是浙江嘉兴人,1917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18年庚款留美,先后获哥伦比亚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教育与心理学博士学位。1922年归国, 历任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岭南大学、 广西大学、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和教育系教授及主任等职。1948年夏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聘,赴巴黎主持战后文教损失调 查。1950年应聘去马来西亚创办韩江中学, 推进华侨子弟中文教育。1952年任新加坡联营出版公司总编辑, 编印华侨学校教科书,在东南亚各国影响甚大。 在侨居美国期间致力于沟通中美文化。
方连珍,1916年出国时,19岁的方连珍,原计划是进入“ 布拉佛”学院(是Bryn Mawr College吗?)学习文科的,没查到她在美国最后学校和学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她在美国大学本科毕业后, 不知在哪所学校研读了牙医学科,回国后在上海做了一名牙科医生。 应该算是相当早的一批中国牙科医生,特别是在开创中国儿童牙科诊 治实践和儿童牙科学教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据资料记载,方连珍医生是在上海从事儿童牙科诊治的先行者。并在 1932年法国教会创办的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设在广慈医院) 牙医学系任教,讲授儿童牙科学。震旦大学医学院牙医学系, 后来成为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医学系、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院。 1958年,《口腔医学文摘》杂志创刊,张涤非任总编辑,方连珍等12人任编委。
黄桂宝(葆), 看到过一个说法,说黄桂宝(葆)是著名宗教人士黄光彩的孙女,不知确否。“ 这才是“奇葩”本意,回望耕耘在中美教育一线的三位上海女性 ”一文中说, “ 其中不乏像黄桂宝(Huang Kwe Pau)一样的佼佼者, 她曾先后担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中国YWCA会长、 世界YWCA副会长等职。” 黄桂宝(葆)的的丈夫是银行家黄秀峰。
陈翠贞,北京人,1898年出生于基督教家庭。 1916年赴美留学时刚满18岁, 是10位女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她似乎没按原计划进入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 而去读了俄亥俄州卫斯里安大学。1920年,从卫斯里安大学毕业 后,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录取,192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获医学博士学位。
陈翠贞回国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做儿科医生,在协和医院工作时,于1927年和毕 业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西储大学医学院, 获得博士学位的外科医生沈克非结婚。后来随先生离开协和, 先后到安徽、南京工作,曾任职南京卫生局和南京中央大学。
抗战期间,1941年,他们也去了大后方。 陈翠贞到重庆国立上海医学院任儿科学教授兼附属医院儿科主任, 并积极参加救护工作。沈克非教授专长外科,在抗战期间曾任重庆国 民政府中央卫生署副署长,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医监。抗战胜利后 ,陈翠贞教授随学校返沪,任儿科学教授,兼任中山医院儿科主任。 陈翠贞教授和有外科泰斗之称的沈克非教授同被评为1956年上海 医学院首批一级教授。
他们育有二子一女,女儿继承了父母的事业。
2016年,上海医学院成立90周年, 在校园为16位首批一级教授塑像。
2018年,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儿科医院举办了纪念陈翠贞院长1 20年诞辰的活动。
上海复旦大学对陈翠贞教授的官方介绍是:
陈翠贞
陈翠贞(1898—1958),女,北京人。教授,
邝翠娥(1897——1968) ,1926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在上海行医,在被称为“红房子医院” 的著名西门妇孺医院担任首任护士长。1948年底, 在美籍人员纷纷离开后, 邝翠娥教授担任上海女子医学院首任中国籍院长,王淑贞任副院长。 1956年,被评为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二级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官方介绍如下:
邝翠娥
邝翠娥(1897—1968),女,广东番禺人。消化内科专家,二级教授。1921年赴美学习(这句话肯定不准确吧?!——西北东南注),1926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医学院,并获医学博士学位。1927年回国后,在上海行医。1942-1952年任上海女子医学院内科教授、西门妇孺医院院长兼内科主任。1953年调上海第二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广慈医院内科副主任。邝翠娥教授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病人亲切和蔼、医德高尚,为青年医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发表《人工气胸治疗肺结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27例顽固性支气管哮喘》等论文,参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