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少年怒马
*电影《妖猫传》剧照
唐朝的消亡史,是一部人才凋零史。
01
那一年,大唐帝国刚刚成立,李世民站在城楼看着鱼贯而入的新科进士蜜汁自信:
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
(彀gòu:圈套,掌控的意思)
李世民名义上是皇二代,其实全程参与了创业。得人才者得天下,这道理他比谁都懂。
王者如此荣耀,英雄都来联盟。
创业元老杜如晦、房玄龄,战神秦琼、尉迟敬德,大神都是组团入伙的,后两位更是从朝堂飞入寻常百姓家,做了中国人的守门员。
还有一个叫李靖的,后来喜当爹,做了哪吒三太子的老父亲,人称:托塔李天王。
一代名相魏征,跟李世民互怼一辈子,死后照样被供在凌烟阁里,让后世子孙膜拜。
彼时,唐诗的盛世还没开始,朝廷的领导班子里,是一群书法玩家,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
文臣武将,各领风骚。贞观盛世,牛气冲天。
某个深秋夜里,一个叫颜师古的老干部拨亮灯芯,指着桌子上他刚注完的《汉书》:治国,靠这个。又摸摸祖传的《颜氏家训》:齐家,靠这个。
几年之后,颜师古随李世民征战辽东,死在路上。他一辈子主修经史,没在战场立功,也没在文坛扬名。
100年过去了,不知道李唐子孙有没有读他注解的《汉书》,但颜氏的子孙,把《颜氏家训》读得很好。
颜真卿,就是其中一位。
02
公元735年,用杜甫的话说叫“忆昔开元全盛日”,在大唐历史上,这原本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年份。
只是,风起于青萍之末,这年登上历史舞台的几个人,都在日后的大唐风起云涌。
这一年,唐玄宗移驾洛阳,不顾关中大旱,还有心情搞狩猎活动。
他有理由高兴——捷报刚刚传来,幽州军区司令张守珪大败契丹。
在战斗中,张守珪的一个干儿子作战凶猛,被提拔做了偏将,他的名字叫安禄山。
这一年,寿王李茂的婚礼上,老爹玄宗擦一下三尺长的哈喇子,发表了父爱满满的讲话,祝愿新人百年好合白头偕老,新娘是17岁的杨玉环。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也是这一年,诗人们酒入愁肠,忧伤满江。
为了给玄宗的狩猎活动拍马屁,李白献上《大猎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23岁的杜甫还在老家做模拟试卷,为乡试备考。高适一身风霜,刚从幽州前线回来。
第二年,他们两个将在洛阳相遇,一起喝酒,一起写诗,一起落榜。
这年落榜的不止是高适、杜甫,而是所有参加科举的人,因为他们遇上的主考官,是唐朝的大反派,叫李林甫。
李林甫是什么人?有个成语叫“口蜜腹剑”,就是说他的。他最善于玩阴招,先把张九龄挤下去,又在这年的科举中,一个都不录取。至于原因,他说是“野无遗贤。”
真的没有漏掉一个人才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玄宗是信了。
大唐世道变坏,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在一群失意文人里,颜真卿的这两年好像转发了锦鲤,在“野无遗贤”之前幸运考中进士,迎娶白富美,金榜题名洞房花烛都有了。
李白杜甫高适们还在四处求关注,颜真卿已经跨入大明宫,做了校书郎。
前面说了,颜真卿家训特别严。子孙们想跟学五陵少年一样骑宝马、逛夜店,会被动家法的。门第书香熏得,颜氏子孙个个一身正气。
颜真卿读书非常刻苦,痴迷书法,当时他已经是楷书大咖,但还想学行书,贺知章就给他引荐了一个灵魂导师,名叫张旭。
张旭有多厉害呢?杜甫是这样膜拜他的: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人狂,字也狂。据说哪个朋友缺钱了,就找张旭写一副字卖掉,不管哪根葱都秒变思聪。
有了大高手指点,颜真卿照样刻苦读书,多年以后他回忆青葱岁月,写了一首很鸡汤+鸡血的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应悔读书迟。
如果说张旭是书法界的李白,颜真卿就是书法界的杜甫。
现在西安碑林有一块《多宝塔碑》,后世很多大咖都临摹过,那是楷书的样板。文章的作者叫岑勋,就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的那位夫子。而碑文书法,就出自颜真卿之手。
这样一位正派靠谱的大唐干部,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事,他很可能继承《颜氏家训》,做做官、读读书、给孙子们辅导辅导作业,在岁月静好中过一辈子。
只是,岁月哪有那么容易静好!
03
就在颜真卿写《多宝塔碑》的那一年,李林甫领了盒饭,把他斗下去的是杨国忠。
杨国忠是杨玉环的堂兄,这时的杨玉环有了一个闪闪发光的称号,叫杨贵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三个姐姐很快晋封,杨国忠也不例外,像坐了火箭一样,窜升到宰相宝座。
小人一旦得势,很难把持住的。杨宰相不懂“相”,只懂“宰”——谁不服就宰谁?杜甫在《丽人行》里对他的描述是这样的: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人家炙手可热,有权有势,大家都离他远点。走在路上别挡领导的轿子,高铁上领导要霸座你得忍着。
当然,杜甫一枚小小公务员,还轮不到杨宰相来宰。颜真卿够资格。
颜真卿的正职是兵部员外郎,官不大,但性格很刚,杨宰相让他当小弟,颜真卿不鸟他。于是,接连被宰。
在杨国忠的“忠言”建议下,颜真卿被派往平原郡,做了市委书记。
当时的平原郡,在现在的山东德州附近,跟河北接壤。颜真卿是一名优秀的大唐干部,上任没多久,就把平原郡搞得有模有样。
请看高适发来的贺电:
《奉寄平原颜太守》
皇皇平原守,驷马出关东。
银印垂腰下,天书在箧中。
自承到官后,高枕扬清风。
豪富已低首,逋逃还力农。
然而,“扬清风”容易,“高枕”就难了。当时的大唐,全国有十大藩镇,其中三个最猛的叫河东、范阳、平卢,覆盖了现在山西、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北部。这三个藩镇都归一个人管,他就是安禄山。颜真卿治守的平原郡,也在安禄山辖区。
哦对了,此时的安禄山还有一个身份——杨玉环的干儿子。那年头,亲儿子都能手刃老爹,干儿子有啥不敢干的。
安史之乱终于来了。
04
短短两个月,安史叛军一路南下,攻占洛阳,打进长安,唐朝最血腥的故事一个接一个上演。
唐玄宗狼狈逃往成都,在马嵬坡迫于压力,杀了杨国忠和杨玉环。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不知道杜甫写这句诗的时候,悲伤中有没有愤怒。
反正唐玄宗是有的。
贵妃死了,京城都被占了,还是他最信任的干儿子干的。最要命的是,北方大部分地区,战斗力非常渣,安史叛军如镰刀割韭菜,很多地方甚至不战而降。
“北方二十四个郡,难道没有一个忠臣?” 唐玄宗哭得像被人抢了玩具的孩子。
当然有。
在北方敌占区,还有两个小城市没有降,一个是平原郡的颜真卿。另一个,是离平原郡不远的常山,太守叫颜杲卿[gǎo]。
没错,颜杲卿是颜真卿的堂兄。为了让颜杲卿跟他一起打朝廷,安禄山把他的儿子颜季明当作人质。黑社会都这么干。
然而在大义和亲情之间,颜杲卿选择了大义。他和颜真卿联手,开始了剿匪行动。只是他们地盘太小,士兵只有区区数千。老兄弟俩到处求联盟,很多原本打算投降的将领,也加入他们的救国军。
可惜那里毕竟是叛军的根据地,颜杲卿最终战败。叛军把他送到洛阳。
当时的洛阳,已经被安禄山拿下,他在那里自称大燕皇帝。
颜杲卿一身硬骨头,对着安禄山开始大骂,安禄山就割了他的舌头,满口血,还在骂,安禄山命人砍下他的脚,还是骂。最后,他被一刀刀肢解......
他那个做了人质的儿子颜季明,也被砍头。颜杲卿全家30多口,满门抄斩。
大名鼎鼎的国宝《祭侄文稿》,就是颜真卿找到颜季明的头颅后写成的。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我以一个不懂书法的人实话实说,从书法角度,没看出这幅字好在哪里。多处涂抹,布局也杂乱。
我觉得它的价值,恰在书法之外,字里行间,能看到一个“真卿”,能感受到他在看到亲人被残忍致死的尸骨后的悲伤和愤怒。
换句话说,这不是一副书法作品,而是一篇祭文。感情的流露,比书法的审美更重要。就像很多大文豪,写起来文章来构思巧妙,才华横溢,可是他们的家信,往往语言朴实,甚至笨拙,这才是他真实的一面。
就在侄子颜季明做人质不久,颜真卿为了说服另一个太守跟他一起保卫大唐,竟然也让自己10岁的儿子去做了人质。
兵荒马乱,这孩子后来去向不明,直到20年后才找到颜真卿。这可是他唯一的儿子,不知道这20年里,颜夫人有没有杀他的心。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颜真卿舍得。在他的忠烈大义下,北方17个郡都加入平乱大军,抄了安史叛军的后路,可谓居功至伟。
颜杲卿因为驻守常山,世人称之为颜常山。文天祥写过、林则徐抄过的《正气歌》里有一句,“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说的就是颜杲卿被割了舌头还不投降。
安史之乱结束后,55岁的颜真卿回到朝堂。按说立过这等大功,还是烈士家属,朝廷肯定没人给他穿小鞋了吧。
才不会。
弄权的人像蟑螂一样,生命力很强的。李林甫、杨国忠领了盒饭,首席大太监李辅国、元载又登场了。
这时的皇帝是唐玄宗的孙子,唐代宗李豫。他的上位跟他老爹唐肃宗一样,都是被李辅国操控的。大唐藩镇问题还没解决,又增加一个宦官干政。
这两大毒瘤一直把大唐榨干耗净,直到灭亡。后面的五代十国,本质上只是各个藩镇的延续。
这种政治环境,对颜真卿这样的正直人来说是很诡异的。很快,他就被元载诽谤,开始了下半辈子的贬谪生涯,什么峡州、抚州、湖州,调来调去。
唯一的静好岁月是在湖州,在那里,一个叫张志和的诗人跟他喝酒钓鱼谈书法,用“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温暖了颜真卿心和胃。
诗的后两句,叫“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他真能不归也好,可他必须得归了。
在长安,已经挖好一个大坑,等着他跳进去。
05
挖坑的这个人,叫卢杞。
卢杞是当时的宰相,资深大奸臣。对他的评价,用王安石的话说,“重用这样的人都没有亡国,唐朝真幸运。”欧阳修说他是“蛀虫”,苏洵说他“足以亡国”。这样一个人,偏偏被颜真卿遇到了。
彼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后遗症才刚刚开始,各个藩镇动不动就要搞独立上市,地区一把手轮不到朝廷任命,都是继承制,俨然一个个独立小王国。
淮南节度使李希烈,就是其中一位。
公元782年,李希烈联合幽州、淄青、魏博几个藩镇,宣布脱离中央,自称皇帝。这帮军阀都是安史叛军的亲信,对大唐没有一点向心力,并且很能打。
如果武力对抗,中央是没有能力的,只能祭出最后一招:招安。可是派谁去呢?卢杞选择了颜真卿。
要知道,当时李希烈已经公开称帝,明摆着没打算讲和,他们还特别不讲究战争礼仪,两军交战,先斩来使。
去,还是不去?这是一道送命题。
颜真卿又选择了去。这时,他已经是个75岁的老头了,很多人劝他,可以不去的,但他还是去了。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凛然正气的人,敌人也舍不得杀的,先要招降,比如曹操对关羽。
李希烈见到颜真卿,情况也差不多。先许他宰相之位,荣华等身,颜真卿不但不从,反而对李希烈破口大骂。
软的不行来硬的,李希烈架起火堆,威胁要烧死他,颜真卿径直往火里走,被拉了出来。又给他看被割下的将领的耳朵,颜真卿面无惧色。
最后又在他的牢房里挖坑:再不服,这就是埋你的地方。颜真卿还是一身硬骨头,宁死不从。
一通操作下来,李希烈没了耐心,将颜真卿绞死。这一年,他77岁,是从盛唐走来的那一批文人里最长寿的,也是死得最惨的。
复盘整个事件,与其说是李希烈杀了颜真卿,不如说是朝廷杀的,策划人卢杞,决策人唐德宗。
颜氏一族在安史之乱的表现,忠义功勋都是一等,说是对大唐有再造之恩也不为过。
北岛有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从玄宗后期的李林甫、杨国忠,再到肃宗、代宗时期的李辅国、元载,再到德宗时期的卢杞,卑鄙者总是畅行无阻、平步青云,高尚者往往是颜真卿的下场。
06
弄臣的上台与藩镇的骚乱、朝臣向心力的瓦解,都在同一个历史点上出现,这决非巧合。
安史之乱结束,大唐表面上依然延续了150年,但只是续命而已,那个统一的、独立的、真正的大唐,从这一刻就灭亡了。所谓大唐,只是N个表面统一的小王国。
安禄山只是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后面的中晚唐,只是它的连锁反应。
牛李党争、藩镇割据、宦官干政,这三碗砒霜,大唐一直喝到死。唐诗里的雄性荷尔蒙,从初唐、盛唐到中晚唐,是递减的,忠臣武将,在中晚唐也找不到几个。
公元907年,大唐寿终正寝。
江山崩塌前夜,亡国之君唐昭宗,面对气势汹汹的农民起义军和藩镇群起,发现身边竟没有一个可用之人。
他一声哀叹,写下一首蹩脚的《菩萨蛮》,其中两句是:
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
呵呵。
注:
最后一任皇帝唐哀帝,14岁即位,17岁被杀,只是一个傀儡皇帝,连亡国的资格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