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词的道(德)之意境差别

诗与词的道(德)之意境差别

 

姚顺网友的“诗与词的差别”一文以字节表达差异来看诗与词的差别,有 “术”上的新意。作为禅者,一直想从道与德(整体性)的角度去整理自己在阅读他人作品,及自己随心舒发的感受。因为,参禅时对意的圆融与圆润通常非常敏感。同时,美感的核心是整体性;相对于绚丽词字的堆积有云泥之别。受网友启发,这里给自己的感受做个总结。

古人言:诗言志,词言情;这可以说是一种恰当的整体性分类。但总感觉有点不尽意;好像还有些东西没说。因为,有志无情不是诗,有情无志不为词。真正的情志,又如何能分开呢?在“将意若觉” 一文里,作者曾经说过“意之力兮方谓志,意之柔兮方谓情”。刚柔的确有差别,但现实生活中的好作品,不都是刚柔相济吗。特别是自苏东坡以来,诗的风格已经渗透到词中。那么诗与词难道还是只能以韵词或者韵文来区别吗?“逻辑”在这里是乎“山穷水尽”,但“感觉”在这里是否可“柳暗花明”?也许可以从感觉角度,人们能发现诗与词在整体意向上的某些差别。作者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诗给我的感觉就是眼前的一幅画,圆融而整一;当含有哲理启迪时,它表达了道。而词给我的感觉就是心中一流清溪,圆润而流畅。常常有情感的奔放。当将情与志完全结合时,它表达了德。在这个基础上,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还有李白的“蜀道难”对我来说都更像词而不像诗。而范仲淹的“渔家傲”,用的是词牌,却更像诗。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那萧瑟苍凉的大漠风光尤在眼前,随即心中升起悲怆的家国情怀。最容易区分诗与词的当属绝句,尤其是五绝。因为字数的局限,要在二十个字中表现出哲理性的画面而使人心动,绝非易事。我常常这样想,只有能写得出好绝句的人,才能被称为诗人。

 

真正好的五绝就那么几首。让我们来感受一下。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当情与志完整地圆融与圆润时,就出现道德。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种境情志的和谐交融。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作者相信,这些流芳百世的绝句可能是诗人瞬间对人生的感悟;而非朝暮思量的产物。自己也对那些不期而遇突然出现在心头的词句更为珍惜。因为那是心的豁然开朗,而不是脑的情志纠结。在韩国总统朴槿惠被弹劾的当天,因恻隐心而在心中涌现如下词句。前两句是对她的评价,后两句是对她的希望。总觉得她是韩国为数不多的最后儒家弟子。这也可以说是表达情志的一个例子。

执平和为落槿兮,似雪飘楠;存秀内为惠中兮,以素若安。
淡坎坷为朝暮兮,悟在有难;视离去为歸来兮,以默若兰。

它不伦不类,既无诗的韵律,又无词的正牌。但它是我最有感的东西,也将成为我人生的终极情志。在这个“主义至上”的年代,德是一个受忌讳的字。对许多人,道德是封建统治的工具,对我,它只是“平常心”。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别再困惑于“什么是诗,什么是词”的苟且,我还有远方与鸡汤。

TJKCB 发表评论于
它不伦不类,既无诗的韵律,又无词的正牌。但它是我最有感的东西,也将成为我人生的终极情志。superb!
野性de思维 发表评论于
有深度的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