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纵横驰骋的中华大地上,只有两个古都,可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可以让中国其它城市“六宫粉黛无颜色”。在漫长的朝代更迭中,它们很多时候都是“鸳鸯双栖蝶双飞”,一个是首都,一个是陪都。它们像日光和月光,照耀着古老中国,使其呈现惹人心醉的满园春色;它们也像才子和佳人,共同写出华夏文明的灿烂诗篇,使其跌宕起伏,精彩绝伦。如果似月光,如佳人的古都是洛阳,那似日光,如才子的古都则是西安。
西安
西安
翻开中国统一王朝的书卷,鼎鼎大名的秦朝、西汉、隋朝和唐朝都在西安定都;打开毛泽东眼中伟大君王的花名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有三位来自西安;弹起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盛世之曲,西汉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和唐朝鼎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占据了盛世之曲中的五分之三。从这里走出的秦汉帝国曾跟古罗马帝国一起傲视天下,而大唐帝国也曾与阿拉伯帝国一起双雄并峙世界百余年。为什么西安会成为中国众多王朝定都的首选地?为什么这里可以孕育出杰出的君王和盛世呢?是传说中的风水宝地、无与伦比的攻守之势和肥沃富饶的关中平原。
从风水上说,西安跟洛阳和开封一样,都位于“中干龙”这个龙脉上。传说中雄壮沉稳和轻灵变化的中干龙从昆仑山发脉,沿途经终南山、华山、嵩山和泰山,所经地域都带动了中国文化的昌盛,而最灵验的结穴之地就是西安、洛阳和开封。
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
如果风水之说还不能让人信服为什么如此多的王朝在西安定都,那西安的山水之势则定会让人心服口服。它位于中国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线的秦岭以北,陕西母亲河的渭水以南。在山水相夹之间,是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而之所以用“关中”命名,是因为把它围在其中的四座雄关。东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西边是扼南北交通咽喉,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时经过的大散关,南边是杜牧作诗“一笑怀王迹自穷”的武关,北边是王维那首闻名天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中的萧关。这四道关隘,关关都是天险,把枣核状的关中平原像宝贝一样护在中间,使其不被践踏,成为中国最早“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富裕之地。
虽然这四道关隘都“护驾有功”,但最驰名遐迩的关隘莫过于函谷关。由秦孝公设置的函谷关之所以能扬名中国大地,不仅仅因为老子曾骑着神牛来到这里,并写出了道家学派的开山巨著《道德经》,也不仅仅因为这里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和经济交流的要点,更因为这里是古代连接西安和洛阳的通衢咽喉。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的函谷关只能容一车通行,故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秦朝就是凭函谷关这个战略要塞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场战役被西汉贾谊写进了他的政论名篇《过秦论》里。
函谷关
如此险要的函谷关为秦灭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它的背后却有一个“幕后英雄”,那就是三门峡。
常言道,“大河向东流”,可黄河的上游和中游很多时候都呈“几”字形南北流。不过,当黄河水从被称作“人门、神门和鬼门”的三门峡汹涌而过时,因受到黄土高原和崤山的双层“阻挠”,开始转向,浩浩荡荡向东流去,开启了哺育和祸害中下游的征程。
三门峡
三门峡
三门峡的凶险,造就了我们熟知的成语“中流砥柱”,也让中原各国妄图从水路逆流而上进攻西安的愿望化作泡影,当然,在唐玄宗以前想逆流而上漕运也是痴心妄想。在这令人恐惧的三门峡拐弯处,上帝让黄土高原出现了一个狭窄大裂缝,而大名鼎鼎的函谷关就被“架”在这个千古一“缝”上,绝对是易守难攻。在这条裂缝里,大量水系在此“挣扎”,孕育出了山西的母亲河汾河和陕西的母亲河渭河。是渭河和其它河流,让关中平原变成了盛产小麦和棉花的富饶之地。
这富饶之地的正中,刚好是西安。绝佳的地理位置为西周、秦汉和隋唐缔造永垂青史的传奇提供了土壤,而它们也让西安笑得“花枝摇”。这些王朝和以北周为代表的割据政权在富饶之地上或长袖善舞震天下,或缩头乌龟苟残喘,与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一起,推动着中国历史大船滚滚前行。
西安
第一个在关中平原上推动中国历史大船前行的是把中国带入礼仪之邦的西周。当在关中平原上闷声发大财的商朝行将灯枯油尽之时,周武王以摧枯拉朽之势结束了商纣王时代,之后西周在周公辅佐下,开启了中华文明熠熠生辉的新乐章。该时期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仅让西周存活了近300年,而且深刻影响着后世,直到现在。那么,如天神下凡般的周公用了哪些方式给中华文明定向了几千年的基调呢?
分邦建国的分封制,就像罗马教廷与中世纪欧洲各王国的关系,确立了统治上的主次关系,这让华夏文化开始与周边文化在和平中融合;宗法制,创立了国家内部结构的等级排列和整个家族的上下关系,让"国"与"家"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井田制,公私分明,既可以奖赏诸侯百官,也可以控制农业庶民。而周公最大的发明是让中国人有了信仰。他所著的《周礼》,让中国人的灵魂归依由神转向礼法和礼仪,华夏文明从此被打上了礼乐文明的烙印。整个社会在礼乐的统筹下,完整有序,充满了和谐之美,礼乐也成为儒家思想的源泉。
西安
可是,再美好的制度也约束不了人性的贪婪。当欲望之水冲破闸门时,中国人的信仰随即被扔进了洪流中。曾在关中“回眸一笑胜星华”的西周如残花败柳,迅速枯萎,中华大地进入了4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直到秦始皇用天生的三门峡和后天的函谷关为屏障,横扫六合,以雄赳赳气昂昂的大扫荡之势让分崩离析的中华文明再次“笑逐颜开”,西安也因为秦朝在此定都而“笑靥如花”。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摒弃了“文邹邹”的分封制,为中国量身定制了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与他开天辟地实行的书同文,车同轨制度一起,让中国大地之后即使再狼烟四起,中华文明也没断根过。秦始皇自己也给后代有雄心的君主树立了一个标杆,那就是统一中原,称霸天下。
西安
他的第一个好学生是刘邦。虽然刘邦自己不是雄才大略之人,但他善用足智多谋的英才。无数个深谋远虑的脑袋帮他在“进可以镇压全国,退可以凭借天险和关中资源而守”的西安建立了与古罗马帝国并列为世界二雄的西汉,西安又一次“莞尔一笑,嫣然无方”。
如果秦朝因为短命没来得及为中国人建立强大的信仰,那“长寿”的西汉则有足够的时间为华夏民族灌输影响千年的精神支撑。在百废待兴的汉初,刘邦用黄老的“无为而治”让天下休养生息,催生出了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虽然汉初黄老哲学占主导,但与刘邦争辩“马上得天下”还是“马上治天下”的儒学代表陆贾提出的“以仁为本、怀来万邦的民族观”却并未受压制,而大儒贾谊提出的汉朝天子是“首”,蛮夷戎狄是“足”的“华夷大一统”思想,直接在理论上为完整的中国定下了框架。之后在董仲舒的一手操办下,儒学一跃上升为官方哲学。他强调的"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成为中国历代君王统治的纲领,也让中国“大一统”的民族观为“五方之民”所拥护,被汉武帝和之后南征北战的君王们奉为思想准则。
西安
给中国人贴上“汉人”,给中华民族贴上“汉族”标签,并提出让今天的战狼们津津乐道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西汉,终究挡不住繁华逝去的东流水,曾经“俏丽若三春之桃”的西汉随着历史前行的流水暗飘零。虽然在随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大厮杀年代中,西安迎来的都是“虾兵蟹将”似的割据政权,但其中的北周,却值得一说。
由鲜卑人建立的北周差不多被中国历史遗忘在角落里,可是这个割据政权却出现了一位文治武功样样皆通的周武帝。骁勇善战的他在18年里,以德施政,富国强兵,南下秦岭搞定了四川盆地,还把在北方与之分庭抗礼的北齐送上了不归路,统一了北方,让西安再次“丹唇逐笑开”。可惜,周武帝跟他祖上的孝文帝一样年纪轻轻就归了西天,结果,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被他的“亲家”,大隋开国元勋杨坚摘了桃子。随即,跟周武帝一样,拥有鲜卑血统的隋唐大统一时代正式在西安拉开大幕。在这个时代,不但与雅典、罗马和开罗并列成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的西安“微笑尽妖娆”,而且整个中华大地都是“倾国倾城貌”。这“盛世美颜”,让万邦来朝,在花团锦簇中,鼓乐齐鸣颂大唐!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