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举人潘存,海南一代硕儒
铺前镇位于海南岛的最北部,三面环海,陆路距美兰机场42公里,从海上距海口市仅18海里,是文昌市的侨乡、鱼米之乡,地处琼州海峡出海口,内连琼北腹地,东南以珠溪河和各邻镇为界,是海南的“岛中之岛”。铺前镇地灵人杰,名流辈出,明、清三代均出进士,民国时期就出叶佩高等将军5名。
晚清文昌举人潘存(1818—1893)是海南一代硕儒,一生勤奋,严谨廉洁,深孚众望,其学术思想和书法造诣均颇有建树,在国内外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尤其是他提出海南建省的主张和方案,对后世的启示和推动不无价值。
2018年是潘存诞辰200周年,《海南周刊》特邀文史专家全面梳理潘存的人生际遇,以期读者能体会这位先贤爱国爱乡的胸襟和情怀。
光绪九年(1883年)秋天,也就是68岁的彭玉麟受命赴粤督办海防时,65岁的海南文昌举人、户部主事潘存,带着落寞的心情,离开京师南下归乡。
人称“潘夫子”的他,身后让今人忆起其学行事实,不仅是他在东瀛很有影响的书法著作《楷法溯源》,不只是他创办至今仍存的文昌铺前溪北书院,也不单是他所撰脍炙人口的五公祠名联,而更是他写给张之洞的《琼崖建省理由与建设方案》,开启了激荡海南百年的建省史。仅此,就足以让海南的乡民,世代感念这位“生平百不如人”却又怀抱炽热爱国爱乡热情的前清举人。
平淡仕途 一代硕儒
潘存的先世由闽渡潮,又由潮渡琼,原居文昌县北的铺前港头村,光绪九年,他自京师归里后,才迁居白沙园村,两地相距不出半里。
潘存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字仲模,别字存之,号孺初,因为是文昌人而被人呼为“潘文昌”,好比大明丘濬为琼山人而被称作“丘琼山”一样。
耕读传家,书香不绝。潘存在7岁时入私塾,聪颖过人,一目数行,年方十二三岁就能操笔为文,滔滔不绝,乡里都称其为“神童”。
据受业于潘存的堂侄孙潘为渊宣统二年(1910年)采录的《钦加四品衔宣付国史馆户部候补主事潘先生学行事实》、“私淑弟子”平远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辑撰的《清钦加四品衔户部候补主事潘先生学行事实》可知:潘存19岁时父亲去世,守丧期满参加童试,被录为生员;又过了近10年,在他28岁的时候,被录取为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至咸丰元年(1851年),潘存又应本省乡试,始中举人,时年已34岁(本文所述古人年龄均按虚岁)。
此后的事情,就是潘存北上,应礼部会试落第,后任户部福建司主事。潘为渊、平远笔下的潘存,皆为“户部候补主事”。
又据浙江人李兹铭《赠送孺初道友南归序》中有称“授六品之官,不禄而能活”,可知潘存官至六品,而清朝最低的官阶是九品。直到他晚年回乡,被两广总督张树声奏举办团练有功,才被加四品衔。
潘存在京官秩清闲,使他更加用心于经史百家及古文辞,终成一代硕儒。正如时人梁鼎芬《赠孺初潘先生三首》中所称誉:“孺初先生,当代硕儒。”
潘存的理学成就和个人风采,时人冯骥声《挽潘孺初先生联》有云:“理学传陆象山,经术师顾亭林,屈指数岭海贤豪,灵光岿然推此老;议论若陈同甫,气节似鲁仲连,何意遇龙蛇岁厄,康成殁后又斯人。”
潘存对儒家文化的研究,从今存他亲笔记录的《论学说十则》及《克己集》中可见一斑。譬如潘存在《克己集》中说:“君子以仁义为本,而文艺次之。”而且认为:“圣贤学问,争在方寸,不在富于言论。”“余读《语》《孟》文字,见其德之至,而忘其文之美也。”这是真正抓住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故能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并升堂入室,体验自不同一般。正如他言:“不登峻岭,不知天之高;不亲圣人,不知道之大。”
《论学说十则》中说:“天下事,求精不如务实。果能实,精亦好,粗亦好,由粗可以至精。不务实而言精,纸上空谈,弊有不可胜言矣。”表现出潘存学以致用的处世态度。
今人刘扬烈点校潘存遗著《潘孺初集》时说,潘存系海南一代宿儒,一生勤奋,严谨廉洁,深孚众望。他熟读经史子集,为古文词出口成章,声震四座。昔日在京,与朋友谈论时事,慷慨陈词,每有创见。诸多名士心倾推服,或为文请其教正,或拟疏与之商榷,足见其学识之渊博,交友之广泛。先生为人耿直,德才兼备,公卿慕其贤而推荐未果,雄才大略终被埋没,实可惜可叹。回归后,仍坚持办学,为故乡培育人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亦为世代风范。所以,许多后学弟子官员力荐国史馆为之立传,实乃众望所归。他遗留下来的诗文,已不算多,但自有其丰厚的内容与特色。
书法大家 名扬东瀛
在京师余暇,潘存研究经史,工诗词、文辞,其书法尤妙,说是能悬肘作蝇头细楷。他广搜魏晋南北朝碑版,及唐宋元明诸名家书法碑贴,朝夕临摹,废寝忘餐,故所作文字,名士不惜重金争购。光绪四年(1878年),门生杨守敬帮助编纂刊行《楷法溯源》之后,其书法创作更是扬名东瀛,享誉海内外,备受推祟。只可惜潘存所为文稿随手散弃,百不存一。惟所著《楷法溯源》一部,镜六书之渊源,订百氏之讹谬,而刊于武昌,梓行于世。此书被中日学术界视为奇珍,日本、高丽的名士为能得到他的墨迹而高兴。后来台湾出版的《中国书法史》中,被收入的南方人仅康有为和潘存二人,足见其书法艺术和造诣声誉之高。
闲官闲职反而成就了潘存被日本人“仰之如泰山北斗”的书法名家。潘为渊详记其事:“京曹簿宦,公余多暇,益研究经史,淹贯百家,工诗古文词,而为学务求实际。先生性好临池,用笔得古人秘钥,能悬臂作蝇头细楷,凡汉魏六朝碑版,以及唐晋宋明诸名家法帖,藏庋最富,朝夕摹写,至废寝食,故所作字,骎骎入古人之室,中外争宝贵之。日本高丽名士,每不惜重价购其片楮。杨惺吾孝廉随公使往日本,寄书旋云,东洋人见先生书,仰之如泰山北斗云。尝著《楷法溯源》一书,计七卷,镜六书之渊源,订百氏之讹谬。惺吾孝廉为集赀,刊于武昌,小学家展转购求,无不家置一部,视同鸿宝。”足见潘存及其《楷法溯源》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潘存原辑、杨守敬编的《楷法溯源》是一部清代重要书法理论著作,共十四卷,前置古碑、集帖目录一卷。于光绪四年(1878年)在湖北武昌刊行,书法家毕保厘为之作序。
杨守敬(1839—1915年)是一位集舆地、金石、书法、泉币、藏书以及碑版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学者,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藏书家。他一生著述达83种之多,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
《楷法溯源》收罗广博,采辑汉魏至五代碑刻六百四十六种、法帖八十二种,凡著名碑帖大抵俱在。书中所收约二万字,不计重复实收单字三千四百九十八。往往一字搜辑自数十种碑帖,但在版本的选择上唯真唯善,宁缺毋滥。该书的刊行,在清末书法界就有着广泛的影响。该书意在追溯楷法源流,显示书法的更替变化,既是一部书法艺术的名编,也是学习楷法、研究楷书很有实用价值的一部大型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