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新片《一秒钟》,一份对于露天电影和胶片的情怀

终于有一部电影让张艺谋把对于露天电影和胶片的情怀带给观众,如果说《一秒钟》是张艺谋给胶片电影的情书,看看预告片还真有动情的感觉。

片中劳改犯张九声的戏份张力十足,张九声的执拗,暴躁,愤怒,哀嚎都被张译演活了,他冒着被渴死、热死、被风吹跑、被人打晕、回去还会被惩罚致死的危险,翻越沙丘千里跋涉去看一场电影,为啥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跟着张九声找电影胶带和22号新闻片。终于在范电影的放映室里解开了谜底,原来张九声要看的不是电影,而是新闻短片中的一个小片段,大概不过是一秒钟的画面,张九声14岁的女儿笑盈盈地扛起粮食经过镜头,画面只有一秒钟。扣题!

有观众问,张九声想看女儿就去找女儿本尊呗,何必跑去看电影里女儿?这个就要触碰到《一秒钟》的痛处了。原版中张九声的女儿死了,但现版将女儿的死因删去,所以故事好像少了点什么。明明什么都有了,可还是让观众时不时的出戏,因为大家搞不明白这铁铮铮的汉子为什么疯狂?源头不见了,情感自然变成了无水之渠。在张九声要看一百遍女儿出镜的画面的时候,我们大概也能猜出女儿或许出了什么事,这就好像是个骄傲的父亲在女儿病故后去她的工作和学校缅怀她的日常一样可以理解。 但原版中女儿是在背粮食的时候被卡车撞死的,这么想来,张九声看女儿背粮食的场面就有些惊悚了。因为很有可能在画面之外就是女儿的死亡现场,试想哪家的父母有这样的胆气能够坐在屏幕前反反复复地看着死去的亲人,而心里却非常清楚在这永远过不完的一秒钟之后,将是痛彻心扉的失去。

容我稍微谈谈张九声的女儿,未删节的版本里张九声14岁的女儿在粮店抢着多干活做先进才发生了意外。而她之所以要这么逞能,范电影说了理由:这样做,才能消除爸爸是‘坏分子’对她的影响。经历过文革的人对于那个时代人人自危,亲人反目是记忆犹新的。在奥威尔的《1984》里,奥威尔也描绘了子女家人为了意识形态的不同而铁血反目的情节。一部英国作家在1949年创作的作品中的种种细节,却令人惊讶地与二十年后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文革悲剧不谋而合,不得不说这是人性的共通。在这种情况下,人性的扭曲,亲情的丧失,孩子举报父母在《1984》中也如出一辙。革命小将一样的女儿毫不留情地检举揭发父亲,甚至不惜歪曲事实邀功领赏。人性如此,历史如此,本不必涂抹掩盖,更不必删除的。


如果说《一秒钟》是张艺谋写给电影的情书,那么作为电影放映员的范电影实在应该成为故事的灵魂人物。一个热爱电影艺术的人,一个有技术有能力有判断力的人,在清楚张九声的来龙去脉后,却利用张九生看电影的时机跑去告密。前一秒钟还在推心置腹,后一秒钟已经带着保卫科来抓人,如果说孩子不懂事会为了获得表扬而出卖家人父母,那么一个饱经世事的中年人不应该对是非如此浅视。我在范电影身上看到的不是人性的恶,而是宫斗剧反转太多的后遗症。

试问范电影作为当地唯一的技术大拿有必要廉价地出卖自己的良心吗?当我们看到这个在大饥荒年代还胖乎乎圆滚滚的大好人瞬间翻黑,竟然很快就适应了他的自私和无情,并将他的行为合理化了,他是为了保住放映员的位子呀。这样的人有错吗?当然没错,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但我们的故事里已经没有了侠义之士,所有的人都是用权衡利弊的思维方式行走在人间。说的难听一点这种人如何该担当一个灵魂人物的重任?他的狡黠和变通直接把他的品格拉下了几级台阶。倒不是说我希望把范电影塑造的多么高大上,而是我更愿意相信中国老百姓天性中的善良,对于一个想看女儿的劳改犯父亲,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看完走人就是,何苦举报呢?也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好处,没有必要的。在那个非黑即白的时代,如果范电影真的怕事,便绝不可能把胶片剪下来偷偷塞进了张九声的口袋。也许范电影就是为了曲折的剧情必须变坏的,煽情的桥段矛盾而刻意。

刘闺女的扮演者刘浩存挺好看的,就算脏兮兮的样子也非常好看。最后扎上两个小辫儿就是典型的谋女郎那种清纯中带着倔强的野丫头形象。刘闺女的性格彪悍,跟张九声对打对骂,由敌人到朋友,最后情同父女,无论是台词还是表演都很有看点。

对于露天电影的热闹场面的描绘会唤起很多人的回忆,台下的人们早已将电影看了很多遍,那是他们唯一的精神粮食,每一首歌都是台上台下一起唱,那可谓是人民的海洋。这是张艺谋记忆中的年代,包括范电影摆弄胶片的细节一丝不苟,也许剧情如何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放电影的场面情景,从而也就撑住了《一秒钟》想要表达的电影情怀。

故事原版的结尾,就戛然而止在张九声被带走,刘闺女只捡起来包着胶片的报纸,而张九声女儿的胶片,就丢弃在荒地中,被历史的风沙掩盖,成为没有人记得的存在。这是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结局,因为它展现了一种虚无和荒诞,原来我们苦苦追寻地一切是如此易碎,那么张九声的挣扎和愤怒到最后全无用处,让人唏嘘。

现在的版本,结尾的“两年后”是新加上去的。加了一些正能量的希望,比如张九声被平反,刘闺女考上大学,他们再次重逢....

其实文艺嘛,还是要适当留白的好,描得太重就透着浓浓的戏腔,终不如一骑绝尘来得余音绕梁。

 

 

星如雨8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sjr' 的评论 : “浮云落日诉平生,一帧帧光阴..."是这样的,说的真好。

片中的场景和道具都很有时代特色,用胶片做的灯罩就是很特别的艺术品。
lsjr 发表评论于
昨晚碰巧在网上看到个枪版,很喜欢。好像《归来》一样,需要从故事中去寻找戏中戏。“浮云落日诉平生,一帧帧光阴..."
星如雨8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芙蓉镇》那会儿大家还有真情有希望,现在呢,话都不能说多了,是挺没劲的。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我看了一会儿,看不下去了,有点没劲。过去说伤痕文学太多了,大家看烦了。电影也一样,都是反应文革,但就看有没有意思了。《芙蓉镇》就挺好,导演好、演员好,看起来就有意思。
星如雨8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对啊,改来改去就变了味道...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影片光明的尾巴是不得已的正能量释放吧?据说删改了很多。中国电影人不容易。。。
星如雨8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菲儿周末愉快:)演员都演得不错,值得看看。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也听说了,一直想好好看看呢,多谢好介绍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