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的扬州冬天(故乡之一)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的老家是扬州,在那儿生活了二十多年;苏州则是第二故乡,有时也要写一写。现在,恰逢中国新年将至,就从扬州几十年前的春节写起。

 

那时的苏北平原,冬天气温比现在低得多,春节前后很冷。古城窄窄街道两边,分布有长长短短的小巷,排着高高低低的旧瓦房。年前如下过几天雪,就会有冰铃铛在小巷中的家家屋檐下挂着。到了腊月,年味越来越浓,母亲在为我们准备新的棉袄罩衣,奶奶在准备年菜,家家都忙着蒸包子,地摊上在卖红艳艳的门联与窗花,店里则摆出了各式炮竹。

 

春节在孩子们的盼望中终于到了,我们在街巷中欢快地跑着跳着,总爱寻找那最长的冰铃铛,设法将它敲下来,相互比试。偶尔会好奇地用舌头舔一下,再拿在手中充作兵器,对同伴舞上一阵。最终因为冰铃铛太冻手而将其扔掉,于是地上就有断成数截的冰晶在发亮。

 

春节恰逢寒假、我们最爱到城北的平山堂一带玩。出城后,先要经过北郊成百上千亩的蔬菜地,就是如今的瘦西湖大园林中的万花园景区。地里一年四季总种有各种蔬菜,印象最深的是大白菜,我们当地叫做黄芽菜。蔬菜地一直向北铺到天际,与矮矮的山峦相连,那一带的矮山叫蜀岗。

 

城北的空气中,有时会弥漫着淡淡的腐熟了的粪臭味,臭味来自远近分布的露天粪坑,这也使我们好奇:粪坑呈正圆形,其直径有三、四米,里面的肥料经过长时间日晒雨淋,表面的颜色已与土壤颜色差不多,还长出了野草,经常见菜农从这几个硕大的粪坑中取出肥汁,再兑上水后浇灌菜地。

 

菜农所特制的运粪车也称一绝。就是在至今在北方农村仍然常见的板车上面,装上一只差不多大的卧倒的长方形木箱,木箱前上方有一扇开合板,便于倾倒城里各家人家的马桶。车尾最下面开有一个直径约十公分的圆孔,用木塞塞牢。运粪车满装从城中搜集来的粪便,拉到粪坑前将车一倾,长方形木箱前面的木塞一拔,粪便就倾泻到粪坑中,腐熟以后就是很好的肥料。那时,很少看到农民施化肥,种的都是如今推崇的“绿色无公害”蔬菜。

 

向北走过这十来里蔬菜地,就到了蜀岗。这儿是太行山的余脉,都是二三十米高的土丘,谈不上山石嶙峋,但高低起伏而延绵不断。土山上有观音山和平山堂等历史遗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观音山上楼阁很多,还留有据说是当年隋炀帝杨广下扬州时所住的谜楼。当然,隋炀帝那一年,也丧命于此地的乱军中,至今城北犹有“炀帝陵”。

 

平山堂与观音山相邻,唐代李白、宋代欧阳修等都曾在此居住,为之增色不少。“天下第五泉”、“淮东第一观”等等,至今刻石在那儿。有首唐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说的就是那一带。欧阳祠、西花园和当时正在建造的鉴真纪念堂等地方,可供我们经常去玩玩看看。但最爱去的,是平山堂外东侧的土坡,那儿长有很多古柏树,老干虬枝。林中有各种鸟儿,少有人烟,一派“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我们会拿出自制的弹弓,用的是一种黄泥搓成泥丸后、再放在煤炉上烧硬的陶球,充当弹弓的子弹、射击树上的鸟儿。至今,也记不起曾否打下鸟来,只记得小陶球撞碎在柏树干上的清脆声响,及随之而来的林中回声。仰头寻找树上的鸟儿时,林间透出来蓝天白云,身边是清冷而新鲜的空气,间有飘来的柏树所特有的清香。

 

扬州在唐代是有名的大都市、在清代又有过短暂的兴盛,但岁月长河洗尽了她的贵妇铅华,象平山堂这样的历史古迹多已不存,加上到了当代经济又不怎么发达,有点名不符实。大概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余秋雨去过以后,在他的散文中感叹他所见到的扬州城池、是到了与古代不同的另一个扬州。作为家乡人,我完全同意。纵然现在的扬州今非昔比、声名日隆,也还不是唐代“扬一益二”的大都市格局。

 

几十年前的春节记忆中,有好吃的东西、好玩的事情,年深日久、印象已有些杂乱。要说难以忘怀的是什么?是儿时那似乎能拧出水来的蓝天。那时的天真蓝呵、在阳光下透亮透亮;夜时的天空,也有轮廓清楚的一道道乌云,移到国画中,就是那一抹抹浓淡相宜的墨色。

 

我有一位要好的小学同学杨小扬,在上小学时毛笔字就写得好,后来又得到林散之等大师指点传授,几十年下来已成大家,曾为扬州书法家协会主席。不仅字写得好,诗也做得好,我感觉有乡贤郑板桥之诗风,读来朗朗上口、深入浅出而意境幽远。其夫人又是一位国画师。他们二人办书画联展当然珠联璧合、可称极一时之盛。前几年那次书画展的一副书与画,对我来说,就是来自远方家乡的问候。请诸君先欣赏这幅照片中的国画和书法。

国画中那月色下的小巷,曾留下我无数足迹:走到小巷尽头,或许又是一个小巷;向前一拐,或许是清代某户盐商的旧宅。小扬同学诗曰:“小巷弯弯月下伸,昏昏老眼难认真,知情唯有儿时月  一掬清辉万里人”。看到画中儿时的明月和弯弯小巷,读到老同学的诗作,勾起我对扬州春节的回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