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跃君:茫然地寻找人生之路——赏析旅德女画家蓝镜绘画

畅言欧洲时事,兼论历史文化,点评社会人物,囊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文学、艺术……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旅德女画家蓝镜油画系列“寻”

人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综合。

生理上,人就如动物,是自然界几万年发展的产物。达尔文揭示了动物世界的渐变过程,可惜汉语将Evolution(渐变)译成“进化”,而达尔文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考证的实例恰恰都证明生物在“退化”。

人又是群居动物,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所以心理上人又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性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变。是进化还是退化?说不清,但肯定病入膏盲。19世纪哲学家称之为“异化”(Entfremdung),即越来越偏离人的自然性:费尔巴赫揭示了人在上千年宗教束缚下的异化现象,马克思揭示了人在工业社会、即大机器生产下的异化现象——人的异化现象成为现代艺术的主题。

人们将后期印象派之后的艺术称为“现代艺术”,又是取反了名字,因为表现主义、达达派、野兽派、立体派等所反映的艺术主题恰恰都是“反现代”。


图一、毕加索“蓝色时代”的作品最反映马克思的社会分析

只是,马克思所经历的还是工人毫无保障、天天苦力16小时的原始资本主义,到二次大战后的60年代,人们逐步过上小康生活,马克思所分析的现象在逐步消解。

在小康社会人们还缺少什么?生活上有了保障,精神上却进入了新的迷茫。人们从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思欧洲传统与现实社会,这就爆发了六八学运,六八学运成为传统欧洲与现代欧洲的分水岭——今天所看到的欧洲是六八学运后的欧洲,蓝镜所反映的艺术主题,自然是六八学运后的欧洲社会。

• 人生寻觅 •

蓝镜在北莱茵州的莫伊朗美术馆——博伊斯文献和收藏馆——工作了一段时间,目睹这位世界级艺术家的许多真品。六八学运有三个主流:反对商品市场与金元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潮,提倡大众文化、街头文化的社会文化思潮,反抗民主制度下的国家专制。

博伊斯(Joseph Beuys, 1921- 1986)作为六八学运时期国际上最活跃、最前卫的艺术家之一,不仅实验行为艺术,搞得自己形同街头艺人,同时又是社会运动的积极参与者,率领学生游行抗议甚至占领校方……。

蓝镜围绕博伊斯艺术展创作了一个系列油画作品,作品场景是不同的人、怀着不同的心境在观赏博伊斯艺术作品——在她的作品中,看不到博伊斯作品本身,而是面对博伊斯作品的观赏者。

与传统艺术观念不同的是,现代艺术不仅是创作者的作品,而是创作者与观赏者共同创造的作品。就如博伊斯艺术宣言“人人都是艺术家”所言,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即“生活就是美”,超越了19世纪车尔尼雪夫提出的“美就是生活”。他希望拓宽艺术概念的界限,形成“社会艺术”。

博伊斯并没有通过他的作品给出一个他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断言”——当然寄托了他实现自由艺术与人性社会的愿望——而只是通过他的作品给观赏者一段“引言”,一个思考空间。要真正完成这部作品,还需要观赏者的自我创造。

现代艺术的根本不在于艺术手法的现代,而在于人文思想及艺术观念的现代。蓝镜把这组画取名“寻”,这本身就带有现代意识。

欧洲古代三大文明中的古希腊哲学、古罗马学说和基督教神学,都以探索宇宙和社会真谛为己任,都坚信自己找到了永恒真理,出现了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德——他们自命为权威;

欧洲近代哲学从怀疑论为起点,相信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笛卡尔)和科学实践(培根),可以突破甚至超越古代哲人和圣人的断论,于是诞生了哥白尼、伽里略,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他们被人奉为权威。

而到了现代社会,人们连这点自信都丧失了。或按照六八学运时期人们的观念,如果将某位古代先哲或现代伟人的学说视作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本身就是文化专制,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基础。社会是多元的,人的生活以及人的观念也是多元的,怎么可能在多元中产生出一元的思想?

面对一个纷纭的多元世界,人们都在“寻找”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解释,“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精神归宿。所以,面对同一位艺术家,甚至面对同一个作品,不同的观赏者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不存在哪位观赏者是权威。

蓝镜通过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博伊斯的作品——所要刻画的是观赏者的内心世界,而博伊斯的作品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但这正是体现了博伊斯的艺术精神。

现代艺术往往给人带来荒诞或颓废的印象,其实这是错觉。达达派表面上够荒诞了,但如果了解这是一次世界大战后艺术家们看到战争的残酷与毁灭所产生的艺术流派,就能想象这些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绝望心境。博伊斯经历二次大战的毁灭,自己被人从死神那里拖回,亲眼看着自己的战友一个个阵亡……经历如此生与死的艺术家,只可能在血与火中疯狂,而不可能无病呻吟地荒诞。博伊斯非常严肃地对待自己的作品,从来不把艺术当作游戏。


图二、博伊斯作品:闪电打在鹿群上

继续博伊斯的这一创作态度,也很难看到蓝镜作品中的游戏成分。无论是画面结构、用笔和用色,还是人的形态及整个气氛烘托——尽管援用了许多非传统手法——都能看到画家的匠心独运。她的绘画既不是完全感性的如梵高,也不是完全理性的如蒙德里安,而是感性与理性的交织,有点像康丁斯基的路。

传统绘画主要通过刻划人体来抒发艺术家情感,现代绘画更多采用线条与色彩来抒发情感,蓝镜就是运用色彩来诠释她“寻”的主题。

其实,自古以来色彩都是艺术品中的要素,只是远古绘画中的色彩是取其宗教性的象征意义(如脸上涂红涂黑),中世纪绘画的色彩是为了装饰效果(如教堂建筑和壁画),文艺复兴绘画的色彩要再现所画物体的真实(如达芬奇、拉菲尔绘画),巴罗克时代注重画面的明暗对比以加强戏剧效果(如伦勃朗),浪漫主义绘画注意到冷热对比,印象派绘画注重色彩在自然界中的变化……

直到后期印象派或表现主义、即现代艺术开始,人们才注重颜色的心理因素,艺术家要再现的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心理颜色,而不是所画对象的物理颜色。到野兽派时代,颜色可以替换形体而独立成为整个作品的主题……所以,蓝镜笔下的颜色是她内心世界的独白,而不是所绘人物或场景的真实,至少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真实。

• 色彩内涵 •

色相、色调和彩度是绘画色彩的三个方面。


图三、蓝镜“寻”系列之一

上图的背景是大片黄色,是黄、蓝、红三大原色之一。

从色相(Hue)而言,黄色的特征就是亮,就像太阳,像光,所以梵高的“向日葵”就是采用一片黄色。黄色是圣人的象征,如中国的皇袍和基督头上的光环。黄色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放射性,进攻性,旁若无人,也不容许有别人在身边。

歌德将色相的力度(Farbkraft/Force of Hue)依次排列为黄、橙、红、绿、蓝、紫——黄居其首,两倍大面积的紫色才能与黄色平衡。

图四、歌德的色相图

如果你面对一张同样面积的黄、红、蓝三色画布,就会感觉只有黄色冲破自己的界限而侵入别人画面,红色、蓝色就显得委屈或谦卑。但人在竞争社会怎么能谦卑?黄色成为金元世界的象征,20世纪初成为欧洲的时尚颜色,相当一段时期甚至作为“现代化”的象征。它醒目、进取、显富,就像一位百万富翁(黄色)鹤立于城市贫民(蓝色)之间。

直到六八学运后的“后现代”时期,黄色才让位于谦卑一点的绿色:黄色加蓝色。蓝镜将探索人生的绘画主题取黄色背景——阳光下的罪恶——让我惊奇,或许她正是想以此来点示人们在金元世界对人生的探索。

但这样的金元世界不可能长久,就像人们面对刺眼的黄色,时间一长眼就会累,社会就会病;金元世界也不可能和谐,一个社会以金钱作为人际交往的纽带,如何实现社会公正与社会保障——这正是六八学运的社会主义追求之一。

如何在画面上体现这样的不和谐?蓝镜画面的背景并不是纯一的黄色,人物头上和两侧有云雾般的橙色和绿色,产生了色彩上、即艺术上的不和谐。根据歌德色彩理论(色相图:黄,橙,红,紫,蓝,绿,黄),黄色只有与相隔的红色或蓝色放在一起才能和谐,而最忌讳、最不和谐的恰恰就是黄色与之紧相邻的橙色或绿色放在一起。


图五、蓝镜“寻”系列之二

在上图中,背景黄色略有偏绿,但依旧保留弥漫在整个空间的不和谐的橙色云雾。

就色调(colour-tone/Farbton)而言,黄色本身是中性的,只是轻浮而不稳定。如加入一点红或蓝,或经历风吹日晒,纯黄色就会偏橙色或绿色。只有纯黄色表意上帝的神圣,掺入橙色或绿色,就演变成“生命的黄色”或“死亡的黄色”。

而黄色中最忌讳的,就是蓝镜所采用的偏绿,那是所谓的“毒黄”(Giftgelb)——一个被毒化的人生与社会。


图六、蓝镜“寻”系列之三

上图中,背景基调几乎白色,白色与上方的纯黄色和前方的纯绿色相对比较和谐(白色可以与任何颜色和谐)。前方的绿色不是黄色偏绿的毒黄,而是翠绿,但绿色也是充满争议的颜色。

绿色是黄色与蓝色混合而成,所以绿色的性质也介于两者之间。人们通俗地说:黄色主动,蓝色被动,绿色中性;黄色干(dry/trocken),蓝色湿(nass/wet),绿色潮(feucht/moist)。
于是,绿色使动荡的色彩进入安静,是和平的象征;绿色又是暗与亮、冷与暖的过渡,有不稳定感,是不成熟的象征。

春天的原野是绿色的,寓意着生命的开始;但现代社会又将之转义,西文的“绿”字(gruen/green)源于古德语gruoni(增长)。在金元世界人人都想发财,没人关心大地的植物是否生长,只希望自己袋里的钱能“增长”。1914年美元纸币因此改成绿色而沿用迄今,绿色成为发财和幸运的标志……

蓝镜画中的绿色到底该怎样解读?是人类的希望?是尚未找到归宿的动荡不安?还是对发财的祈愿或诅咒?没有答案,因为答案在每一位观赏者心里,就如画面上一位观者面对展览的画,但她看到的不是博伊斯的作品,而是镜面上她自己的映像。

仅仅欣赏蓝镜三幅同名画的背景色彩,就可以看到,不同的观众面对同一幅博伊斯艺术品,就会产生多少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感受,而这正是博伊斯及蓝镜所希望达到的艺术效果,因为人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想象去感受艺术,感受中与艺术家共同完成了一幅新的艺术作品。

所以,如果听到哪位艺术理论权威告诉你某幅作品是表示什么意思的话,你就知道,这位艺术权威其实自己都还没有跨入现代艺术的门槛。

歌德最早提出色彩有冷暖之别(色相图左暖右冷)。综观蓝境的这组画,总体偏暖,甚至都不用互补色——色相图相对的颜色,如黄与紫、蓝与橙、红与绿——来减弱一点暖意。看来,蓝镜对这个世界还是抱有希望,颇有博伊斯参与创建德国绿党、坚信艺术能感染社会和影响社会的天真。

• 宗教情怀 •

再来看这三幅画的人物形象:有正面,有侧面;似乎在思考,又似乎在对话;似乎自以为是,又似乎茫然无从。无论远看还是近看,人物脸部都含糊不清(或许还能分辨男女),所有可能的举止和面部感情,其实都只是我的端测,不敢定论。

但这三幅画的人物有一个共同的、也是最醒目的特征,就是所有人物都穿着黑色衣服,或通过背光处理而成为焦炭般的黑影。可见,这批作品并不是如传统绘画那样,仅仅靠人物形象来传递艺术情感,而还是通过人物的色彩和色块。


图七、蓝镜“寻”系列之四

看到黑色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围绕生与死的宗教情感,因为教堂中的神职人员都穿着黑衣,修女还戴着黑头巾。蓝镜是基督徒,但她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回避宗教主题。其实,无论你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这只是宗教的形式,只要是人,就有先天的宗教情感。

在人类的初萌时代,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判断是依据人的感觉,由感觉而宗教。人们不了解大自然,所以恐惧大自然;不了解生命,所以恐惧死亡……于是,只能通过祈祷来获得心灵解脱,并以宗教而产生了诗歌、绘画和音乐。

人类进入文明后,人的理性依旧无法替代人的感情。在感情的驱使下,人可以作出许多非理性的行为。儒家文化可谓典型的理性文化,还有意回避生与死的探讨,所谓“未知生,焉知死”。但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的精神,却是超理性的,这种超理性精神的背后,就是一种人类潜意识的宗教情感。

到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了,对大自然或人的生命似乎了解更多了,但并没有解脱人类对灾难与死亡的恐惧,没有放弃人们对极终的关怀。“寻”是在寻找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是在寻找自己今日的人生意义——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现代艺术,这就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为什么要寻找?就因为未来尽管可以根据种种现代技术和理论来预测,但毕竟是不可知的。而这种不可知,与人类初始时期对大自然的不可知,心理上是相通的。我们的担心和祝愿,就是某种形式的恐惧与祈祷,无论你信奉哪一类宗教,或形式上根本不信宗教。

在人类的经验世界,白天是生命的象征,黑夜是死亡的象征——天黑了人们睡觉,在古希腊神话中,睡觉是死亡的小弟,死亡是永久的睡觉(长眠)。只是在更古老的古巴比伦与古埃及文化中,黑色寓意着地球之神和母亲之神。基督教会的神父或牧师们作为基督教的守护者,穿上黑色大褂,让人们看到他们就联想到人类的起源和大地母亲。甚至在许多地区,将圣母玛丽娅的雕像都做成黑色,《旧约•雅歌》中唱道:“我黑,但漂亮。”于是,黑色成为基督教会的传统象征。

只是,任何东西一旦成为传统,人们也就忘记了它的本源(胡塞尔)。经历上千年的宗教异化,人们看到黑色,很少会联想到大地母亲,而更多联想到的是宗教、灵魂、痛苦、上帝……它的象征意义远超过其本身颜色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的许多感情或对社会的诠释,就是通过具有象征性的物体来传达的。或许蓝镜想通过黑色来暗示,在金元世界中,存在着人性与神性的分裂,物质与精神的冲突。自以为理性的现代人,或许还得回归到宗教世界去寻求人生的意义。牛顿的晚年也回归到宗教,就以牛顿的知识和智商都无法用科学、即纯理性的方法去梳理这个混沌世界,更何况我等芸芸众生。

光与色是不可分割的,但在上述蓝镜的四幅图中,很难找到明确的光源。或者说,有许多来历不明的光源分布在画面上和画面外。

火可以带来光明,也同时带来黑暗(阴影),这种光的扑簌迷离,给观赏者平添了一分宗教神秘——这就是深藏在人生与社会背后的神秘。你都不知道,你所寻找的人生之路(光源),是在画面之内,还是在画面之外。尽管如此,人人都在按照自己的信仰和理念,不断地寻觅,终身地寻觅。

人类总想在光明的引导下生活,但又不知道光明在哪里,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光明。于是,从昨天寻找到今天,从今天寻找到未来,这就是我对博伊斯、也是对蓝镜艺术作品“寻”的理解。


图八、蓝镜另一系列的作品之一:背向阳光

我崇尚古典美,蓝镜追求现代美,让孔乙己来画评毕家索,简直不可思议。

好在古典美中也蕴含着现代精神,达•芬奇“自画像”所刻画的理性精神,不就是蒙德里安“构图”中所体现的精神?

现代美中也包含传统情结,现代社会人们惶惶不可终日,这种对社会的恐惧与原始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恐惧一脉相承,未来派绘画中的恍惚感,就充满了原始岩画中的恐惧感。

蓝镜绘画的主要艺术手法是色彩运用,而笔者所掌握的色彩基础还停留在18世纪末诗人歌德为否定物理巨匠牛顿色彩理论而写的《色彩学》。20世纪初包浩斯艺术学院的克利、康丁斯基,就是在歌德基础上发展出现代绘画的色彩理论……这些理论算古典还是现代?

所以,从人性而言,古典与现代其实没有太大区分,作为文学艺术主体的人,毕竟还是人,古人的七情六欲依旧是今人的七情六欲,只是引起人心理症状的原因变了。

其实,艺术刻画的不是人,而是人对社会的感受。社会在变迁,人在不同的社会被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异化,现代艺术就是人性异化、反思异化和抵御异化的产物——这就是我对现代艺术的诠释。

图九、2018年狗年春节,蓝镜赠送给钱跃君的油画“天狗”(55x55cm),钱跃君生于狗年。

  

图十、钱跃君为蓝镜刻制的图章“蓝镜”“LAN”(3x3cm)

water_color 发表评论于
欣赏学习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