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高校的薪酬有过一段非常混乱的时期。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高校的薪酬有过一段非常混乱的时期。

基本工资自然是很低的,有统一的标准,但是那个太低了是活不了的,需要发别的钱。我说的这个别的钱不是离湖那样自己开班自己挣,而是有单位筹集按一定办法发。这个又分成校办经营所得,系办经营所得,甚至教研室经营所得。大大小小的单位都是个体户开生意挣钱,这个季度多挣多发,下个季度少挣少发。何其乱也。

这里面有开班的,编教材的,当然有技术最好,开工厂卖东西,都是集体所得大家分。

本人九十年代中到北大探风头,当时物理系的头甘子钊扳着手指头数他旗下的生意,说打保票一个人每月可以发四百。

后来到了清华,这个教研室经营得不好,做副教授每个月拿到手的不到四百。有一次过年,人家经营得好的发钱,我们没得可发,好歹也的给点啥,每人发两大瓶可乐。。。

其实我不在乎那点钱,暑假课一完马上拔脚走人,到香港跟人合作两个月写两篇文章,那时候香港大学经费很大方,教师工资比美国高很多,我们这些给人打工的也跟着沾点光。每个月领两万港币,两个月下来相当于在清华十年。。。当然这个也是因为关系比较铁的,一般大陆去的只领一万多点不到一万五。

呆了几年,觉得这种日子太光怪陆离了,拍屁股走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