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孔不入的爱 ——《廊桥遗梦》读后感

用诗一样的激情去拥抱诗一样的生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沙漠因绿洲而可贵,世界因爱情而精彩。

无论男女老少,一生都会经历至少一次爱情。或短暂,或持久;或甜蜜,或苦涩;或青梅竹马,或一见钟情;或皆大欢喜,或不欢而散。总之它是尘世间不可或缺的存在,就像日出伴随的朝霞或日落伴随的晚霞一样。

1995年美国最畅销小说《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美]罗伯特·詹姆斯·沃勒)是一部实至名归,风靡一时的经典之经典婚外爱情故事,引起了全球千百万读者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

1965年秋季里的8月16日,一位离过婚的52岁的《国家地理》杂志自由职业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德在其摄影途中打听廊桥(Roseman Bridge)的方向,偶遇了当地一位45岁的有夫之妇弗朗西丝卡。趁丈夫带儿子和女儿外出的四天里,弗朗西丝卡和这位摄影师演绎了一段无比销魂而疯狂的短暂而浪漫爱情。弗朗西丝卡给金凯德带路找到廊桥后,鬼使神差地约金凯德到她家烛光晚餐 ,之后在曼妙的音乐中紧紧相拥缓缓起舞... ...和金凯德在一起,她的性压抑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就像自由飞翔在天堂的怀抱里。

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一见钟情。四天里他们如胶似漆,形影不离。不间断的阵阵激情之后回到现实中,弗朗西丝卡不得不顾及家庭的完整及责任和金凯德忍痛分手,留下了往后余生17年的彼此之间挥之不去的刻骨记忆和“亲情”挂念。

弗朗西丝卡无可救药地时时想起金凯德结实的肌肉,强有力的像豹子、像猎鹰一样的身躯和无懈可击的音容笑貌而陷入一次又一次的甜蜜回忆中不能自拔。

直到17年后的1979年丈夫理查德去逝后,弗朗西丝卡按照金凯德留下的联系方式想方设法去寻找他 ,然而再也没能找到。

其实,金凯德在1975年被编辑部解雇后离开了原来的地址。他虽然深深地牵挂着对方,但却不忍去打扰弗朗西丝卡的家庭生活。独自生活在一个孤岛上和他的狗“大路”相依为命。他喜欢音乐又是懂摄影的艺术家,总是光顾附近的歌厅去点一首歌曲《秋风》,旁边摆放着弗朗西丝卡的照片以寄托对她的如潮水般的思念,以至于后来那位歌手被彻底感动而为金凯德专门谱了一曲《弗朗西斯卡》。直到1982年的一天他忽然在岛上孤苦伶仃地死去后被人发现。

根据金凯德遗嘱,他生前爱如至宝的照相机等遗物全部被寄送给了弗朗西丝卡。

弗朗西丝卡1989年69岁去世后,她没有按照当时传统惯例土葬埋在丈夫里查德的旁边而选择了不寻常的火化,骨灰也根据遗嘱被撒在他和金凯德相遇相爱的廊桥(Roseman Bridge)周围,尽管这座桥对于住在附近的理查德一家再寻常不过。

后来在她的儿子迈克尔和女儿卡罗琳整理遗物时发现了弗朗西丝卡临终前留给他们的亲笔信,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才浮出水面。那封信也算是弗朗西丝卡最后的无声告白。

这是一个关于草根阶层的婚外情故事,这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然而像这个“昙花一现”的快闪爱情故事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

世上的许多事可遇而不可求,正像男主罗伯特.金凯德说给弗朗西丝卡的:在一个充满混沌不清的宇宙中,这样明确的事只能出现一次,不论你活几生几世,以后永不会再现。人生充满诱惑包括爱情,在诱惑面前有多少人甘愿错过?

不同的社会,总有其遵循的道德及其底线。艳遇也好,出轨也罢,貌似永远是众多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风景,有时会让人欲爱不能,欲罢不忍。《红与黑》里男主于连和市长德.雷纳尔的夫人的一夜情;《终结的恋情》里的男主莫里和政府官员亨利的太太萨拉明目张胆地同居;《呼啸山庄》里的男主谢刺克里夫强取豪夺式的第三者插足等无不折射出无孔不入的爱情在道德范畴内神出鬼没,从不间断。

就《廊桥遗梦》这个浪漫而现实的爱情故事来说,假设弗朗西丝卡不考虑背后的家庭,断然跟金凯德“私奔”,那么他们真正在一起过日子的时候, 未必就一定会维持当初的那种幸福感,毕竟爱情和婚姻不能轻易地划等号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段“四日之爱”激情燃烧后的《廊桥遗梦》倒有点像断臂的维纳斯之美。你不觉得吗?

当代作家鲁敏在其散文《以父之名》的 作品中写道:“对各种此起彼伏、大同小异的出轨情状,我有着不太确定的心态,像是根本无所谓,有时也会来点道德洁癖,更多时候 觉得那根本就是落在人生之上的灰。生而为人,完全的不落灰,或许也是不真实的吧。”
不知道这个观点是否会遭到道德制高点的批斗和审判!

感情中最刻骨铭心的是爱情,爱情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生活在现实中,人们应该如何评判司空见惯的婚外情呢?


(2/12/2021  Oakville)

北美原野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乐宁' 的评论 : 谢谢乐宁兄雅赏鼓励!
乐宁 发表评论于
写的很真挚,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