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近年隐隐约约觉得红楼梦的创作是受到基督教以及西方文学小说影响。

我近年隐隐约约觉得红楼梦的创作是受到基督教以及西方古典文学影响。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部书充满了一种很神奇的风格。超然,带有神话色彩。在写实方面非常杰出。在人物刻画上非常细致,具体,而且任务形象立体。和以往的小说不一样。

作者一开始就带有一种对自身以及社会的忏悔。带有一种儒家文化的规范。但更鲜明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忏悔。仿佛这本回忆录写的是自己对世间经历的一个总结。

成书年代是清代乾隆年。而作者上几代人刚好是清朝入关不久的刚刚崛起的几代。康熙和曹雪芹祖父是比较近的关系。在这一阶段有不少的西洋传教士有很多的往来。而作为曹家,有内务府和江宁织造的公职,和外洋是有贸易上的交流的。自然也有基督教的传入。

在清朝基督教是很多皇帝接触并且了解的。在清朝上层,很多人和西洋文化有一定接触。包括皇家和这些服务阶层。康熙对西方的文化,科学,宗教也是有相当一定成都的了解的。他学过国外的数学,几何,天文,哲学,宗教。其实甚至到光绪皇帝,都读过很多西方的著作,光绪是一个积极吸收西方思想并且要改良的积极改革派。可惜他的计划因为政治斗争早就流产。不然的话,他会学习英国和日本变成君主立宪制度,中国后来的命运不会是那么的动乱的。

康熙那个时候,一直到雍正,乾隆。有大量西洋传教士来华,作宗教教育,科学普及,以及慈善事业,也是开始让中国打开国门的开始。光绪慈禧也开始了一些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

曾经有人研究过,文献记载,曹雪芹在十二岁左右的时候了解过莎世比亚的文学,曾经他喜欢一些作品,但是被家人制止。

他一定是读过圣经的。至少在很小的时候接触了西方宗教传播。基督教里面有一些观点也是他的红楼梦里面呈现的价值观。
其中包括了:


一夫一妻的爱情观
十戒
思考同性恋的问题。这个话题始终有争议。他至少写了三次。
阶级平等
施舍的意义
怜悯并且同情
慈善行为的重要性
回报以及博爱
庶嫡关系的讨论,旧约圣经也有类似话题
兄弟之争,
父子关系,继承权问题
婚姻多女性问题,伊斯兰国家以及犹太信仰也是多妻,汉文化里的一些婚姻制度也有相似的地方。家庭的和睦是一个必要面对的话题。

女性的女权问题。这是他最为精彩的一笔。他的男女平等观念绝对是前锋的。那还不是工业社会,他已经意识到男女权利和能力平等的重要性。这比近代中国五四文革的改变更超前的。当然,也有人说他受到关外文化女人有权利地位的影响,清朝是很有可能的。

呼吁腐朽社会回归道德底线。基督教和儒家文化的交融在明清是当时西方传教落脚中国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将基督教在中国本土化。红楼有这种呈现,注重原始儒家文化的社会意义。


对于独裁官僚体系的批评,对科举制度的一些疑问。一定是接触了一些民主思想,作者曹雪琴才有这些强烈的批判的表现,并不是空穴来风,凭空产生。

当他接受西方教育,他就会对中国封建制度提出疑问,对僵硬的社会产生思考。肯定是有一些外界的东西给了他一种新的角度。他给人的感觉就算防灾当今都是有超前思维的。

为什么红楼最后会消失?这是个迷。很多学者已经研究出全稿已经完成,高续是刻意写出,而且和作者本意是有些截然不同的方向。而后面结尾为什么消失,应该有一定和政治历史的关系。很多人推测是文字狱,来自皇帝的压力。其实我们想想,作者已经明确说了,这是大旨谈情的作品,不会涉及政治。曹家其实是皇帝的服务者,肯定不会造反。那么,在当年乾隆年间,还有一个最有争议的话题我们不要忘了,那个时候某些信仰因为政治不被接受,很有可能是一切有关系的东西都要禁。所以如果他的未发表的小说篇章的内容有一些问题,可能会被结束。高鹗的书要扭转作者原旨意的痕迹十分明显的。很多人只看文学的文笔,而忽略了其思想根本的一些核心的差异。可能是一些有争议的思想被禁止了传播。不一定是宗教本身,而有可能是跟随西方人进来的一些民主思想和对社会的重塑。这挑战了当年的权利阶级以及权威,让人们去反叛而改变。不一定是反当时朝廷,而有可能是要影响一些文人形成某种学派。知识分子是有力量的。

 

这件话题我已经想了将近十年。但是我一直犹豫,没有公开自己的大胆推想。

红楼梦和基督教,看似牛马不相及的两件事,好像隐隐约约有一些关联。红楼梦里已经上演的宗教有儒,释,道都有大量的描写。在此之外,似乎还具备另外一个模糊的宗教,基督教的若隐若现。
然而对于西来文化,红楼主要是写了物质文明,一些西洋的物品。这些外来的东西给了它一种奇光异彩。它们是在映射当年的一个社会,大航海时代带来的时代革命。除了物质的,一定会有一些思想文明的影响。而这种新的思维好像散发在红楼的内容里,带来一种有冲击力,一种文化反思的变化,穿越于整体。它不是一个封建社会世俗的追求,而是超越了以往的套数,要写一个真实的社会,一个揭开社会深度矛盾的一种描述。而这种突破需要勇气,面对现实的勇气。仿佛是一种重生,挑战时间不公平的揭示。其实在当年那些时候,欧洲经历了启蒙时代,也经历了一些动荡。在清代中后期,欧洲国家实现了民主制度,美国成为了独立的国家。

我们可以仔细考虑一些。为什么在当年比较开化的国际社会里,独裁者却要反潮流要关闭国门。难道害怕西方的技术?好东西谁都想要。而且清朝也都很愿意了解国外技术。其实更多是外来思潮对于传统集权造成的威胁。当时没有能力应付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的国家,所以拒绝西方的工业发展。在晚清朝是因为不得以,不能够不去改变。宗教和新思想对中国有一些冲击。有罗马教会的问题,这是一个世俗权利的问题,宗教组织的势力。另外启蒙运动的个体觉醒的思维也会让君主产生恐惧。统治者有自身的考虑。而在中国,这些上层社会背景的人应该是接触了一些外来的文化,对自己也有一定思考。好像传教士带来的不仅仅是基督教,而且还有国外的知识,包括不同的政治,不同的哲学思考,不同的政府的制度。清朝这些官员应该对国外的技术和体系,一定有一些的认识。如果全体要求改变,那无疑对封建体制是个威胁。

我认为红楼梦的作者应该是看过外国著作。但是消化了。然后他用大家可以懂的语言写出了从一种更新的社会透视框架里的文学作品。文学创作的外来影响不代表是作者模仿文字,而可能是有一些思想上的影响,影响了他创作的作品的价值观以及思想。红楼梦肯定还是中国的本土文学,但是有一些“现代化”,就类似五四运动的一些影响。反封建不是五四才有,可能很早就有了,当然肯定只是一个设想。你想象,日本在甲午战争已经非常发达了。这个工业发达是几代人建立的基础。但是当年乾隆清朝没有开放反而封闭。后来的结局的是他家族的后人来承担这个列强分裂的动荡和瓦解。这是一个大的趋势,不是一个朝代本身的问题,是一个全球的变更。

虽然红楼梦只是文学作品,还达不到任何政治高度影响。但是很有可能他的一些思维,对社会有影响。不然这样的作品,突然后面没有了,而且加上了那么一个续书。作为讲故事以及战线故事的完整性,高续是有一些价值的。但是思想上是维护封建社会的。这个弥补的痕迹非常明显,应该是有意而为,原因是曹雪芹的成书有可能已经有了一定在当时的深层影响。官府为了消灭这种影响,要用续书本取而代之。曹雪芹对于科举考试的叛逆可能不仅仅是因为他不爱读书,而应该是因为他对它的价值产生怀疑。也对传统官僚集团读书做官的价值有些不赞同。他之所以应该不是因为他懒惰,而是因为他可能看到了更先进的文明的实用性质。

花房姑娘 发表评论于
红楼梦的写作,曹雪芹也是有选择的截取历史背景。基督教文化当时对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早有影响。曹活跃的时代距离推崇以基督教信仰匡救时弊、挽回世道人心的徐光启,已逾百年。圣座在华设立宗坐代牧区也已经百年,但曹写作时代,可能正逢乾隆禁教,所以这方面大约是不便提及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