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前打了第一剂辉瑞疫苗,除了左臂针口周围捏上去有点酸疼,没有其他不良反应,说明身体对疫苗 “吸收” 良好,先天性免疫系统这位清道夫工作努力,把产生的垃圾和边角废料处理得完全和及时,不给热原反应以机会。同时,想必mRNA在动员第一轮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已经尽职尽责,疫苗引发的特异免疫反应似乎恰到好处,整个过程相当于一次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四周前mRNA疫苗吹响的第一声冲锋号动员了全身的 “老百姓” ,虽然大家士气高昂,但武器装备可能仍然不足,需要四周后再一次吹响冲锋号,把钢枪擦亮,背包打好,整装待发,到时候新冠胆敢来犯,就会 “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之中” 。但还是要强调,一定要继续小心防疫,过去的措施一样也不能少。
上面是玩笑话,但话糙理不糙,一切尽在诙谐中。 昨天是约好打第二针辉瑞疫苗的日子,按时来到同一个大学医院门诊部大楼前排队。这次的人明显比前一次增加了许多,排了约20分钟后扭头一看,有点儿前不见排头后不见队尾的味道,好在是又排了20多分钟就坐在打针护士面前了。大厅入口处牌子上 “丑话在前” ,第一条就是 “No Photos” ,原来想用手机拍一下第二针留个纪念的计划落空了。
在前台登记时,工作人员像上次一样接过驾照,验明正身。突然她惊讶地说 “你怎么已经登记过了?” 显然,她是第一次被派到这里,不知道大学医院的注册病人是可以通过手机下载的该医院App提前一天在网上登记。问题还不只此,她接着扭头问旁边电脑前的帅哥 “I cannot check him in “。估计这个App的最后一步是在迈入大楼(手机被识别)的那一刻再点击一下上面的什么键,完成登记,此时另外的终端上,这个帐户是不能操作的。旁边的那位很有经验,回答说,你先要取消,然后再Check him in 就可以了。果不其然,她低下头后三下五除二完成了登记步骤,在我递过去的疫苗接种卡上写好当天的日期,疫苗批号,和门诊代码,然后把驾照一并还给了我,并示意我随着对面地板上印好的蓝色脚印前往疫苗注射大厅。
这里是一个天花板有两层楼高,三面全是玻璃墙的大厅,估计是原来的候诊区改装的,三分之一摆满了护士工作台,另外三分之二整齐地摆放着间距很大的白色靠背椅,这些椅子是给打好疫苗的人"术后观察"用的,对面的玻璃墙上有两个出口。
在大厅进口处还没站稳,就听到里面有人高喊"下一位!"我应声望去,只见一位着深色衣服戴口罩的女士在使劲地招手。我移步到她的台前,上面放着一盒医用手套,整齐摆放的创可贴,消毒片,和好几个已经准备好的针筒,里面的液体被一个小小的装置限度在正好是一个人的疫苗剂量上,看来她是准备好了要进行流水作业的。在她台前的椅子上坐好,我拿出手机上准备好的二维码,她用手持装置扫描了一下,病人的信息全显示在她面前的屏幕上,包括那些我已经事先在App上回答好的冗长问题。一切就绪,我对她说,今天这第二针我要打在右臂上。"Yes, Sir! You are the boss!"她微笑着轻声说到,然后用消毒纱片在我的右臂上环动着擦了几次,用手当作扇子挥动几下就拿起了针筒,"Ready?"她在说的同时一针扎了下去。等我反应过来,针头已经拔出,在往针口贴创可贴的同时,她说"You know the drill?","Yes" 我应声答到,于是打开手机定时器,把倒计时定在15分钟,并点击"开始",绿色的秒数开始跳跃。之后来到"术后观察"区靠出口的地方找了把椅子坐了下来。
四周前的第一针打在左臂上,昨天的第二针扎进了右臂中,这才有了这篇博文的题目"辉瑞疫苗,第一针向左,第二针朝右",灵感出自于写上一篇时的心血来潮。那篇文章中写了这样一句话"从免疫学的角度看把疫苗打在上臂有一定道理,除了方便之外,那里离腋下的淋巴结群很近。" 于是,就想当然地合计着这次让右边的淋巴结群也"动员"岂不更好,也许还能减少不良反应呢!内行人对这种想法说不定会嗤之以鼻,但外行人想试一下也无伤大雅。接下来,你一定会好奇,24小时过后你是否有什么不良反应?回答是没有,如果真算有的话,是右臂针口周围手捏上去有酸涨感。当然没有副反应不一定是"第一针向左,第二针朝右"的功劳,说不定两针全打在左臂上也是这个效果,但对于那些想尽了各种办法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人,一个胳膊打一针完成新冠疫苗(J&J的除外)注射也算是一个不是方法的方法,况且,这样做完全"合法",如果仍然出现这样和那样的副反应,也只好说,"Well, I have tried!" 另外,相当一部分人打了第二剂辉瑞疫苗后,无论是哪一边的胳膊,都完全没有不良反应,而本人不过是那群幸运者之一罢了。
"第一针向左,第二针朝右"是一个即兴的想法,这里分享一下,万一真的有用避免了不良反应,岂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同时也要提醒一下,那些成天用右手干活或操作电脑鼠标的人可能要三思,避免打右臂,否则肿涨等会暂时影响右胳膊的功能,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