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战争小说《另一种历史》第87期

 

416)     棋逢对手

这很正常。中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利益,不也该如此么?恰恰这一点中国人做得不够好。对此,要补课。

但是我们……真的要同比例出兵么?和蒋介石比兵力?我们本钱还远远不够。如今虽已不是“乞丐同龙王比宝”的工农红军时代,却也还是至少1:3的双方力量差距。

恩来在开罗会议上,就把风放出去了:我军可以参战欧洲。这个话我说过不假。但还没考虑成熟嘛。如何参加?怎样参加?…当然~恩来也没有说。

国际影响、舆论压力、党内盲目乐观情绪,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决定:派远征军,势在必行。

一个党,一个潜在的执政党,说话要算数。好吧,我们派!所谓寇能往,我亦能往!你有杂牌凑数,我有新军参演。虽不公平,我们自有办法。周旋嘛,共产党最弱小的时候都没有怕过,何况今日~三分天下有其一?

包瑞德准将,这位标准北平口音的军人外交官前日通报:美国将在10亿美元贷款中,规划出转给华北自治政府的份额:25%至30%。在大连港,装满小麦、肉类和食用油的船队在卸货……美国希望中国参加欧战~而非内战,看来这份诚意不假。尽管也露骨地显示了他们的利益需求,可毕竟也包含了我方的利益需求。

明白、简单,这就是美国风格。不挺好么?至于派兵的风险,当时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对谢伟思说了一句话:

“只要你们在沈阳,我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原话是“只要你们在延安,我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谢伟思也明白,主席的担心就是~内战。拥有兵力优势的国府那边,也常对此并不讳言。

毛当时又说:“美国士兵同中国人接触,会产生好的影响。为这个缘故,我们欢迎你们留在中国。国民党却要把你们隔离,不让知道事情的真相。究竟有多少美国观察员在前线?我们乐于让你们的人到处走走。国民党却担心大量美国人在中国的影响……”

谢伟思则说:“我们,可没有像贵党的‘政治部’那样一类教育军队和指导这类工作的机构。而且,如果把军队当作一支政治宣传队来使用?在美国是不允许的。”

“但如果美国人分布广泛,对国民党就会产生一种约束作用,国民党要制造麻烦就更加困难。昆明是个例子~那儿已变成自由主义思想和学生自由活动的中心~因为在这么多美国人的眼皮底下,国民党不敢逮捕学生并投入集中营。而西安美国人就很少,特务则横行无阻。”

※原话,史实同期,谢伟思记录

谢伟思及时详尽地,把这些谈话内容向本国当局做了报告。

……现在毛泽东碾灭烟蒂,在砚台上润润毛笔,拿起文件。远征军派出后,须密切注意老蒋动作。他嫡系部队大部留国内。80个整编美械师啊。我们呢,与之相应的编制是纵队,才27个还不满编……

天亮了,窗外鸟儿在啾啾鸣叫。

办公厅已送来拟好的《华北战区赴欧远征军指挥员候选名单》。

毛泽东重重地圈上了“刘伯承、邓小平”的名字。既然去欧洲嘛,这两位都喝过洋墨水。

是啊。老蒋那边派的是白崇禧。那“小诸葛”不是说~刘伯承是“中共第一员悍将”么?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此中深意,非蒋不能参透。

至于内战,无论国内还是欧洲,我们都有人奉陪。

 

417)     巨人对撞

白俄罗斯~拉脱维亚边境。

1944年6月末。两个奔跑的巨人~【巴格拉季昂】和【鲁登道夫】在这里的剧烈对撞,使得巨人背后的双方操控者都着实大吃一惊。奇怪啊,在信息和情报已相当敏感的此时,双方事先却都没估计到~对方会在这里发动夏季攻势。

德军大本营一直判断苏联人的选择,必定是乌克兰。那儿有太多理由支撑这个选择。而红军统帅部则基本忽视了德军再次发动大型攻势的可能性。他们在执行斯大林6月7日指示:

“要想办法对德寇作先发制人的打击。”

6月22日。3年前,这是个历史性的日子。如今在苏德前线~中段,分属两个阵营的数万门火炮,几乎同时发出怪吼。虽然两个进攻地域之间,南北相距250公里。

 白俄罗斯各方面军在朱可夫元帅统一指挥下,开始了代号为【巴格拉季昂】的大攻势。

红军迅猛渡过了湖泊和沼泽,绕开那些希特勒寄予厚望的坚固支撑点,毫不犹豫地,向着明斯克方向~挺进。

但担任攻势北段的波罗地海方面军,却遭遇意外。在“豹防线”偏北的谢列日,德军炮火准备比苏军行动提前了半小时,使刚进入出发阵地的苏军损失惨重。没等苏军调整好残缺的阵地,德军的进攻也开始了。

 

418)     狐狸挺进

俄白边境。道加瓦河北岸。隆美尔麾下的装甲军,在几个波罗地海方面军阵地上撕开了数个口子。就像与此同时朱可夫在南方250公里外~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所作所为一样。

技术已成熟的420辆黑豹A或G型坦克,以及600多辆4型坦克,在一轮炮火准备后,全面发起冲锋。

由于“西线仍无战事”而养精蓄锐的几支武装党卫军、和惯于狡诈用兵的“沙漠之狐”、以及里希特霍芬的轰炸机、再加上当面苏军的措手不及,多种因素合并,造成了令斯大林震怒的结果~道加瓦河战线,竟被德军突破了……这是德国在东方能够纠集起来的最后一次进攻。为此希特勒努力动员,又增加了60万人的预备兵源。其中30万要打些折扣~那是弗拉索夫挑选的战俘军队。

德国的战略主动,依赖于发达的交通网,和内线迅速机动。

……

俄罗斯西北,大卢基城郊。夏日尘土飞扬的道路上,埃尔温·隆美尔元帅乘坐的敞篷半履带战车,从滚滚向东开进的德军行列边,疾驰而过。途中平原上,是坦克和火炮的残骸。

路上遇到另一支庞大队伍,行进方向相反~那是一群四五十岁中年人组成的苏军战俘。面带愁容,衣衫褴褛地被押送西行。这是自哈尔科夫战役以来德军抓获俘虏最多的一次。隆美尔想起了元首最近强调:苏联的人力也行将枯竭。

他对此不以为然……但谁知道呢?元首自有其情报来源,又有一向自诩的天才直觉。这些被俘的中年俄国士兵,不是证明了元首正确么?

 

419)     顺时针螺旋

连同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人在内,苏联统帅部没人认为1944年的德国居然还会进攻。克里姆林宫的地图上,原本标记的是一个个指向西方的粗大红箭头。

北极熊本该用厚实的巨掌,狠狠地锤击面前这只疲惫的狼,却不留神被狼爪在软腹上猛抓了一把。“红色乐队”的覆灭切断了统帅部一个重要情报来源。而白俄罗斯游击队送来的德军运动迹象,被想当然地理解为德军在加强防线,而没有重视。与其说苏联人低估了对手,还不如说是还不理解战线对面指挥者异于常人的思维~无论希特勒还是隆美尔,都属于不按常理出牌的怪物。

数量有限的美英援助汽车,都被大本营派给南翼~那才是战役重点。缺少运输工具的北线只好用故障频频的国产汽车和畜力车运物资。甚至连一些雪橇都被装了木轮,在派用场。

苏德双方主攻轴线南北相差250公里。而双方统帅都没有立刻命令进攻部队改变前进方向。

于是战役最初阶段,以维切布斯克要塞为分割点,双方又形成了“对进”的奇怪战场态势~就像1942年的哈尔科夫,那次巨大的“逆时针”双螺旋。

但这次是“顺时针”。与那时不同~如今红军已久经沙场,指挥员也不再是冒失的铁木辛格。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