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战争小说《另一种历史》第94期

 

450)     CCCP压路机

基辅。乌克兰方面军司令部。同样渴望和隆美尔正面较量的科涅夫元帅,心有不甘:“就这么消失了?太便宜他了……这么说是空军兄弟抢在前头了……就算是替瓦图京报仇了吧!”

红军加强了南方攻势。

德国手中的克里米亚半岛最终在12月底丢失。虽然元首指令“塞瓦斯托波尔必须坚守”并禁止任何撤退。耶纳克上将第17集团军6万多德国和罗马尼亚士兵在塞瓦斯托波尔战斗到最后几百人。这场失败使罗马尼亚出现了明显的不稳定征兆。

一周后土耳其通知德国使馆,两国外交关系即日起中止。这就停止了德国稀缺的金属资源~铬的供应。

……到12月,“豹防线”南段不复存在。但防线北端的德军可谓顽强。那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人,在白俄罗斯表现虽不佳,可是战火烧到家门口却显出前所未有的倔犟。匆匆赶来北线的德军装甲兵,也用钢铁和血肉之躯阻挡着苏军IS-2和T-34的装甲洪流~双方在沼泽与湖泊间、平原和垄岗上继续搏杀。

由于后勤牵制,这场搏杀显得不那么有章法。遭遇战甚至大大多于有组织的攻防~其实同样场面,在后勤不畅的西线也比比皆是。

严冬属于红军。沉重的CCCP压路机,喘着粗气,摇摇晃晃,缓慢而又坚定地,向西开去。

 

451)     呼唤猛将

地拉那。盟军巴尔干战区司令部。

史迪威将军把腹部顶在桌子角上,忍受着胃癌的巨大痛楚。但使他忧虑不安的,还是战局进展。

他的战线不存在后勤牵制。除了中东囤积了数十万吨物资,中国人整体消耗量少,也是重要原因。

接近年底,整个战局大势和自身疾病的困扰,使他几番流露了焦躁。几名高级指挥官~中国远征军司令李宗仁、巴尔干第1兵团司令白崇禧、第2兵团司令刘伯承、装甲52军关麟征等,纷纷受到他的质询:“我们是不是打得过于循规蹈矩了一点?”

两个月前,他发出的《远征军扩军计划》,得到中国响应。组建正规空军、装甲兵的吸引力,以及士兵待遇的改善,使南京和沈阳又各自派出40万和20万军队。加上原有兵力,史迪威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百万大军统帅……百万貔貅!无论如何也算得上一支虎狼之师。漫说此外还有铁托的22万部队和8万希腊游击队。而面对的德军及其仆从军,加起来总数也不过70万人。

优势的力量对比,加上无可争议的标准美式装备和后勤,却仍然没拿下贝尔格莱德、雅典或索非亚之中一个标志性城市、推进到多瑙河边……这怎不让62岁的老将军起急?

战地采访史迪威的《时代》周刊,中文版刊登一篇评论文章,题目是《巴尔干呼唤猛将》。

 

452)     心系航空

在派出空军的问题上,南京国民政府不甚积极。

其空军主力,正在国内接受退役的陈纳德将军所组织的系统训练,计划时间是整整一年。对地中海战区南京只派出2个运输机中队、2个轰炸机中队,和1个机场勤务团,组成2500人的航空联队。究其原因,还是委座那句老话:陈纳德才是个“可以放心与之合作的人”。而对“乔老醋”,他怎能放心?

倒是力量弱小的“华北民主联军”肯下本钱。为锻炼自己的空中力量,司令员聂荣臻、参谋长刘亚楼亲自带队,组成13个中队的飞行人员和地勤、万余人来到欧洲。9月份就陆续混合编入了李梅少将第15航空队。美军航空兵也乐得有人替他们去执行危险的飞行任务。毕竟10%的战损率,使每次出勤都有人回不来。于是他们对中国空军联队从各方面给予供应保障和扶持~以及传授技术,希望能够越来越有效地,替代自己。

已在陆航高层任职的杜利特中将对这支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年轻空军刻意照料。短短几个月,他调配数百架各型飞机~从教练机到战斗机和相关器材。强化华北空军训练~使其空勤、地勤水平日益提高。

进入1945年,即使李梅第15航空队的轰炸机群里,那些副驾驶、机枪手和投弹手岗位也多数由中国士兵担任。机场后勤队伍中,充斥着东方面孔。黄皮肤、黑头发的驾驶员也逐日增多。被选派来的学员多数是北方各城市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青年,也有不少自愿从南方投入华北民主联军的学生兵。

杜利特前来盟军基地视察时,对史迪威谈到:

“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文化低偏的共产党人可是并不落伍。这点甚至远远好于国民党人。”

史迪威答:“那么吉米,我们的政策是:谁肯多派人来,我们就重点扶持谁。这才公平!”

几个被选拔开飞机的士官,曾在纳兰草原学会了开车。对比那时学习新技术的情景,他们表示:

“3年里,从汽车到飞机,虽说一个地下,一个天上,但都难不倒我们。别人能学会,我们也能学会!”

……新年之际,聂荣臻、刘亚楼兴奋地向来访的毛泽东汇报:

“主席哟,来欧洲100天,我们已经组建了自己的B-24解放者大队、B-25米切尔大队、A-26入侵者大队,和P-51野马大队!现在拥有298架各型作战飞机,还不算运输机。加上地勤、伞兵和防空炮兵,空军快4万人啦。”

毛泽东面有喜色,但并不激动。挥笔题了一幅字:

“人民空军,任重道远。”

欧战结束时,这支空军发展到7万人、作战飞机900架、运输机400架的规模。体系完整、管理正规。成为有独立番号的军级航空兵~盟军第33航空队。

 

453)     调虎离山

1944年11月大选,罗斯福总统赢得了第4任期。此刻他已无须担心战争走向和战后安排的琐碎细节。

年事渐高,精力有限,他想把目光集中于未来世界的宏大图景~留下一份可观的政治遗产。

按照日程表上的排序,处理了国内诸多问题后,他启动了【霍普金斯计划】。为了打造他对战后世界格局的理想体系,总统感到:有必要协调中国两党矛盾~因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对美国很重要。而现在是最恰当时机。更早和更晚,都会减低效果。

这计划就是~由新任、也是连任总统,向中国两党领袖发出邀请:欢迎前来美国,参加新总统就职典礼。这个邀请理由得体又充分,而且不显得刻意和功利。

霍普金斯引用了一句中国成语:这叫及时“调虎离山”。

总统认可霍普金斯的观点。但他不能那样赤裸裸地说出来,委婉是必要的。他在邀请信中强调:自己希望与他们亲自见面~以了解他们的意见分歧、研究美国用于支持中国战后恢复的贷款如何使用、怎样分期到位;研究未来中美关系、东方政治、联合国的组成、和世界格局理念;研究一个古老国家~如何恢复她往日的尊严,和这个可能复兴的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定位……

为促使两位客人赴约、打消他们因故不肯前来的潜在可能,他在邀请中特意加上这些词句:“1945年和我的下一任期中的一切事务,都将是如此地繁杂、史无前例和富于挑战,我不希望等我的健康恶化到使我无暇兼顾千头万绪的东方事务之时……”

 

454)     接受邀请

此时中国,民间上下涌动着“重建家园”的热潮。

百姓饱受离乱之苦,对内战有着本能的反感。

政治上对立的双方,确实萌发着对抗风险。然而谁都没有以武力彻底解决对手的切实把握,也深知对方潜力不可低估,而且己方军备尚不足,一时都无从下手。

两党领导人无法谢绝总统的邀请。于是纷纷安排手中事务,准备各自的、绕过地球的旅行。

国民党方面,由于曾寄予希望的美国共和党人~杜威未能当选而颇有失落感。对这次应邀赴美,也略感勉强。并且私下认为罗斯福总统的邀请不那么对等。但既然对手欣然受邀,那么,自己不去也不行~不礼貌、不识抬举、怠慢一位有潜力主宰本国命运的领袖、因而造成被动不说,起码,不能让政治对手专有这类机遇。

而共产党方面,早就对此怀有期待,甚至曾投石问路※。当然他们还不能设想自己“单独受邀”的场面,但对罗斯福的好感是早已顺理成章的。※史实:1944年10月毛泽东、朱德曾通过美军延安观察组赫伯特·希契海军中尉带信给金上将并转总统,表示希望访美,探讨联合作战意向~卡萝尔·卡特《延安使命》185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