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加拿大二十多年了,为了在加拿大更好地生存,我们学会做很多种各地不同的美食,现在回头看看,觉得挺不容易的,也为自己骄傲。
我老家的人,做菜非常简单。因为是热带地区,又靠近海边,以吃海鲜为主,蔬菜也基本是每天现买现吃,讲究的是新鲜。至于烹调技术就没有几大菜系那么讲究了。基本就是煎、炒、煮。新鲜的鱼,主要就是煎,绝对不会加太多各种酱料,吃的就是它的新鲜味。也可以煮汤,新鲜的鱼煮汤不加任何调料也是绝对的美味。至于蔬菜,就是简单的炒熟,顶多放点蒜末。生长在这样一个地方的我们,自然不可能掌握几大菜系中各种复杂的炒菜技术,因此刚到加拿大的时候,还被一位天津室友嘲笑了一番,他笑我们炒什么菜都一个样,基本就是开火、放油、放蒜头、放菜、放水、焖、放盐、起锅,不管炒的是青菜、茄子还是黄瓜,因此所有的菜差不多是一个味道,不过他说的是实话。
至于肉类,我们就更不会做复杂的了。基本上我们会的就是猪瘦肉切片炒,骨头煲汤,其它的就不会了。吃了几个月炒肉片和骨头煲汤,都吃腻了。吃习惯了海鱼,这边卖的淡水鱼我们也实在不喜欢,牛肉根本不会烧,所以能吃的东西就很少了。
直到有一天,一位老乡从Mississauga跑到Scarborough看望我们,带来了她做的牛腩,才让我们认识到原来还有牛腩这么好吃的东西。她过来的前一天晚上已经跟我们说要给我们带牛腩,让我们午饭不要准备太多菜,结果因事耽搁,她一直到下午四点多才到。我们从中午一直盼到下午,看到她拿出来牛腩时,我们的口水都快滴到地上了,用我们家乡的话来说,就是“口水都要把脚拇指打破了”。结果就是,我们当天把牛腩一扫而光,仍然意犹未尽。
这么好吃的东西,还想吃怎么办?总不能等着别人送吧,到餐馆吃又吃不起,那只能自己学着做了。说干就干,我们特地从老乡哪里讨来做法,然后就开始照着做。一开始味道稍差些,毕竟是第一次,但无论如何多了一样能吃的肉菜。后来经过多次练习,我们的牛腩已经烧得很有水平了,之后每次请朋友到家里吃饭,牛腩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后来我们又从别的朋友那里学来了酱牛肉,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周都要做酱牛肉,酱牛肉也成了我们请朋友吃饭时一道常备的菜。
有一位住在我们小区的上海老太太,做菜的水平非常高,她到外面的餐馆吃饭,每次吃到什么好吃的菜,她回来一琢磨就自己做出来了,味道不比餐馆的差。要说做菜真的需要天赋,她就属于天赋特别高的那种,不需要别人教,无师自通。我家LD和她关系特别好,我们因此有幸吃过她做的菜,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经常向她请教各种菜的做法,什么红烧带鱼、酱油鸭、红烧排骨、烤麸烧蘑菇等菜都是从她那学来的。有时候很久不做某个菜了,忘了怎么做,马上就打电话向她请教,简直就是拿她当活辞典了。有这样一位邻居好朋友真的是我们的幸运,从她那学到的菜让我们的生活增色不少。
作为南方人,我们以前是很少吃面食的,仅限于早餐时吃个包子馒头之类,也都是买现成的,从来不会做面食。移民之后,有幸在几个朋友家吃了他们做的包子饺子面条,觉得很好吃,就想着自己做。而且这边的面粉比米便宜,不吃面食有点亏了。
做包子我们是从一位北京朋友那里学来的。当时我们到加拿大还不到一年,住的apartment和她离得近,经常有来往,她请我们吃了她做得包子后,我们就下定决心一定要从她那把这手艺学到手。在她的指点下,我们经过两三次的尝试就成功地做出来了,从那以后,我们就经常做包子馒头,等到觉得自己已经出师了,还经常送点我们自己做的包子给住在一个楼的新移民华人朋友尝尝。
图1 包子
有另外一家北京移民和我们住同一层楼,我们和他们也经常有来往。他们家当时夫妻俩一个孩子,还有丈母娘和老丈人一家子住在一个两房一厅的套间。丈母娘非常能干,家务事都包揽了,做饭做菜洗衣服,人也特别热情,每次我们要是带孩子到她家窜门,离开时她肯定得抓出一把糖果饼干什么的硬塞给我们孩子,怎么推都推不掉。我们也请他们吃了几次我们做的包子,老太太每次都夸我们做的好吃。后来有一次,老太太到我们家窜门,说话间支支吾吾的问我们做包子的面是怎么发的,有点不好意思的样子。我们也没有多想,就告诉她怎么用酵母发面,整个过程给她仔细的说了一遍。两天后,她端着一盘包子过来感谢我们,然后告诉我们这是她来加拿大后第一次吃到自己发面做成功的包子。她说她做了一辈子面食,来这边后竟然连包子花卷都不会做了,她按照国内的方法用这边的面粉发面,根本发不起来,每次做出来的都是面疙瘩,硬邦邦的,老伴不爱吃,女儿女婿也不吃,只有她一个人吃。她又不好意思问别人,怕人家笑话这一把年纪了连发面都不会,如果不是和我们关系好她都问不出口。我们听完都乐了,至今只要想起这事就忍不住笑。
粽子是我们爱吃的中国传统美食之一,以前在国内时,通常是端午节时父母做的,或者农村的亲戚给的,我们自己从来没做过,也没想过学着做。来加拿大后,发现粽子还卖得挺贵的,好几块钱一个。那时候刚过来不久,还习惯于买东西时把加币的价格换算成人民币,这样一算,一个粽子得十多块钱人民币,就更舍不得买了。但是又想吃啊,怎么办?学呗,自己包呗,学会了做包子和几个新菜之后,我们对自己的信心暴涨,觉得就没有学不会的。
刚好LD认识了一位广东老太太,她送给我们几个肉粽子,肉加咸蛋黄还有腊肠做的馅,非常好吃,包的也很漂亮。LD当即向她请教,买来材料,请老太太上门,手把手给教会了,谢师礼是几个自己做的粽子。从那以后,我们每年都要做几次粽子,而LD的手艺也越来越好,包的粽子比店里面卖的不差,我们的朋友有幸吃过的都赞不绝口,说是很象嘉兴粽子。这也成了我们的保留项目,好多次参加potluck聚会,我们带的粽子都被一扫而光。
图2 粽子
说到粽子我想起一件好笑的事。我们家乡的习惯吃粽子都蘸白糖吃,我们也一直都是这种吃法,北方的朋友可能对此无法理解,肉粽子怎么能蘸糖吃呢?但如果你试过,应该会喜欢这样的吃法。有一次,一位广东朋友送给我们几个肉粽子,我们和平常一样,在碟子里倒了一点白糖,然后用调羹挖一口粽子蘸着糖吃。结果粽子一进口中,LD就一口吐出来了,“怎么这么咸?”我尝了一口,也一下子吐出来了。我们都很奇怪,我说“怎么回事,会不会是阿萍馅里放的盐太多了?” LD说“不可能。” 后来我们一想,问题出在那糖上面了,原来是我错把盐当糖了。这件事LD嘲笑了我很长时间,每次吃粽子的时候都会调侃我一番。
中式的包子馒头吃多了之后,我们又想学着做西点,首先从面包入手。我们到网上找来recipe,按照recipe里的配方,和好面,发酵,二次发酵,再一烤,竟然就成了。第一次做,当然是最单的,但确确实实是面包,长得也挺象店里卖的面包,味道也不错。看来做面包也不是那么难嘛,第一次的成功让我们信心倍增。从那以后,我们就经常做面包,开始时做最简单的,慢慢地也照着网上的教程做更多花样,如今已经是轻车路熟,能变出好几个花样了。
图3 面包
蛋糕则是从一个朋友那里学来的,记不清是哪位朋友了。记得第一次做蛋糕,刚出炉时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太香了!没想到我们自己也能做出蛋糕来,原来以为蛋糕是多么高级的食品,看来我们是被商店里卖的那些装饰得非常漂亮的蛋糕给骗了。其实蛋糕外面那些装饰的奶油什么的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最里面的蛋糕,自己做出来的才是最健康的,不会含有各种不健康的添加剂。自从自己会做蛋糕后,我们有一段时间经常做,每次参加potluck party或者请朋友到家里时都要做一个,最近几年会做的点心多了之后才很少做蛋糕了。
这几年来随着微信的流行,我们和朋友的网上交流就更多了,经常能看到朋友晒的各种美食,尤其是各种点心。看的多了我们自己也心痒痒,就到网上找来各种西点的recipe,或者是朋友介绍的recipe,照着做。我们做过的西点有cranberry cookie、skone、biscotti、葡式蛋挞、苹果派等,中式点心有生煎包、年糕、沙琪玛、各种酥饼、油条、油饺等。尤其我们最近学会了用内酯和黄豆做豆腐脑,配上自己炸的油条,吃起来那个香啊,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做一次,每次全家都吃得肚皮滚圆。不过我们吃豆腐脑都是广东吃法,甜豆腐脑,估计北方的朋友肯定会嫌弃了。豆腐脑的甜咸之争永远不会有结果,自己喜欢就行。记得我当年上大学第一次在学校食堂买豆腐脑,以为也象在家乡一样是甜的,结果等食堂师傅把卤汁勺进我饭碗时,我整个人都有点懵逼了,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图4 油条和豆腐脑
第一次吃到葡式蛋挞时真的惊为仙食,怎么就这么好吃呢!那是在我们部门的圣诞聚会上,一位葡萄牙裔的director带来的,他在随后的每一年圣诞聚会上都会带一箱子的蛋挞给我们,而每次我都觉得没吃够,一个蛋挞都不够塞牙缝,顶多能抢到两个,仍然是意犹未尽。尽管我确实是非常喜欢吃葡式蛋挞,但也没想着自己去做,总觉得制作肯定很麻烦。一直到去年因为疫情而宅家,有了更多的时间琢磨做吃的,才想到在网上找recipe学着做。我在youtube上找了一位葡萄牙糕点师教做葡式蛋挞的视频,认真看了几遍,基本上就心里有数怎么做了。说干就干,准备好所需的材料,照着视频上教的方法就做起来。整个过程还挺顺利,唯一遗憾的是烤的时候温度过高,烤得有点过了。第二次做的时候注意了温度和烤的时间,做出来就比较完美了,我自以为和我们director带给我们的没有太大区别,孩子们都说非常好吃,是他们吃过的最好吃的蛋挞。有这个评价,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图5 葡式蛋挞
经过这些年在加拿大的生活,我们已经习惯了自己在家里制作各种食品,很少到外面买熟食,一方面省钱,另一方面卫生健康。而学习制作各种美食的过程是一种对自己的提高,也是一种享受,更是培养一家人感情的好机会,孩子们跟着学习制作各种美食对他们是一种锻炼,而他们也很享受这个过程。我的愿望很简单,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技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希望他们长大后自己也会做这些美食,那样无论到哪里,他们都可以吃到自己喜欢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