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男性和女性是很不一样的两种动物。
和女性相比,男性的自我实现,追求目标的欲望更强,追求不到的沮丧和压力更大,更容易走极端。很难说这是先天还是后天,是不是社会的培养灌输,但是事实摆在眼前。现在大家举的例子,陈景润,张益唐,卢刚,以致非常让人痛心的姜文华,都是高智商,一门心思做学问的男人。起点都一样,都是对纯粹的学问的爱好,但终点完全不同,有人得到了认可和光环,有人走向了深渊。MIT华人博士和耶鲁华人学生案件里,为情所困,最终走向暴力犯罪,又是一类范畴,在这个范畴里的男性,也不止这一个人。
回到姜文华,有网友说--他“个性简单,善良,与世无争,不善人际交流,学术很强”。这个我完全同意,但是我也看到姜的个性中过于奇葩的一面,比如朝夕相处的室友都不愿交流,完全隐藏自己,等等。他有他的孤傲,也许也有孤傲的资本,但整个世界发展到今天,高学历,有才能的人非常多,要求别人完全无条件包容一个这样的人,也是不现实的。
从父母的角度,我认为父母应该更多关心这类有点特殊的男孩--假如遇到的话。如果这类孩子已经呈现了一些阿斯伯格症候的特征,那么父母应该更多地去理解他的那个世界--所以我说,与其要求党委书记理解一个人,不如他的父母去理解他。党委书记没有义务去理解和关怀一个阿斯伯格患者或者具有阿斯伯格潜质的“白痴天才”一类奇葩,但是父母有这个责任。
如果父母遇到这样的孩子,而又有一定的知识,应该了解到这样的孩子大概率会是——“个性简单,善良,与世无争,不善人际交流,学术很强”的。应该一边顺应他的才智加以引导,为他感到骄傲,一边也意识到这样的人在目前的世界上会遇到不少的麻烦。这些麻烦包括婚恋麻烦,包括自我表达的障碍,包括压抑和爆发之间的长期抑郁,包括得不到理解的孤独感。而且这种麻烦不分国籍,在中国有中国的麻烦,在美国有美国的问题,并不是说美国就包容你个华人阿斯伯格(这里涉及语言,种族等问题),美国人搞你的招数更多,如果他们愿意的话。
父母和亲人应该减少对这类人的精神压力,增加理解,而且是具备一定知识的理解,不是泛泛的瞎劝。比如,卢刚的家信中表现出过度的颓废和厌世,家人就应该看出一些端倪,尽可能地帮助疏解。姜文华在室友,师兄的眼里都已经呈现了明显的优点以外的反社会(没有贬义)特质,如果他的父母比较注意,也有相关知识,应该早就看出来了。问题是,他的父母可能完全忽略了这些特点,只是一味地觉得他优秀,学习好,等等。
并不是说父母要为此负全责,但是,在二十一世纪,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能鉴别这类孩子的一些心理特征,知道他可能会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会钻牛角尖(也好也不好),会过度自我封闭,会过度为情所困,并在成长过程中就给予疏解和引导,至少是关注,而目的无非是在保持个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同时,不要走向破坏性的极端。
这个世界并没有固定答案,你要说人间极度荒唐那也是极度荒唐的,不合理的事情很多。但问题是,你怎么调节自己,找出出路,找到寄托,找到适当的发泄。我主张对孩子的情绪要容忍,要发泄就发泄够,在家里,批评老师,批评同学都没有问题,说出来就好。和人相处不需要做出像春天般的温暖的完美形象,但是也不要走极端,要和人有适度的交流,也要看到别人的善意。不管你有多大才华,多高智商,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到别人头上还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