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道四(61)护犊情深,人之常情
由成语“舔犊情深”演绎成“护犊情深”,就把父母与子女之间血缘关系的那种深情,升华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爱之情,而且,“护犊情深”比“舔犊情深”更具人性,更有人情味。
还记得,1988年我们语文实验班的汪深同学,夺得20届化学国际奥赛第一名回国后,我们师生有一段对话:
师:“你们在北大集训,那么紧张,怎么还跟北大学生一起去天安门游行啊?”
生:“当时,我们四个人去芬兰参加比赛的日子快到了。但我们深受北大学生的情绪感染,商定参加游行。此前,我们分析了可能产生的后果:第一,四个人同时行动,法不责众嘛;第二,最严重的后果是换人,但是,换那早被淘汰了的几个同学也来不及了。如果不让我们四个人出国参赛,肯定拿不到金牌。拿金牌不仅是我们个人的骄傲,更是国家的荣誉。于是,我们四个人跟着北大的同学们,义无反顾地走向天安门广场。”
师:“当天晚上,北京就来长途电话,了解你的在校表现啊!校长再三说明,就是小孩子的好奇心驱使的结果,反复强调你在校政治表现非常好!”
是啊,你就是我们学校校长和老师们最好的孩子!面对这样人生难得的机遇,校长和老师就是要为你出征国际奥赛保驾护航!
其实,你们已经不是孩子了!是爱国的头脑清醒的热血青年!四人集体行动,如果被罚,都接受,如果出国,一个都不能少!你们不仅智商出类拔萃,情商也非同寻常!
八十年代初,十年动乱早已结束了,但是,极左的那一套还非常盛行。就说一个当时流行的词语“外调”吧,也许现在的年轻人难于理解,什么“外调”?
“外调”这个词,是前三十年使用频率最高的政治词语之一,现在已经淹没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词语之中,不为70后们所知了。
“外调”,顾名思义,就是去外面调查。
为什么要去外面调查,对被调查的人来说,一般有两种可能:好事即将来临,可能“组织上”要“发展”你入党或提拔你当官;坏事也可能马上就来了,“组织上”必须查证你曾经做过的、不为“组织上”所知的事,检验你是否对“组织上”忠诚。
俗话说,一人为私,二人为公。当时规定“外调”必须由“组织上”派两个人去外面调查。
1982年,有一天,来了两位外调人员,调查我曾经教过的69届一个学生的情况。我不知道当时那个学生的工作单位,“外调”的目的是什么,但是我明白他们需要我写什么。于是,我如实写下了该生读书时的表现,特别强调,他没有参加任何“造反”活动。
我写好之后,必须签名,然后还要我的“组织上”注明“材料属实”,并盖“党组织的公章”。
后来,还接待过几次外调人员来调查我教过的学生。
有一次,学生正在考试期间,两个外调人员通过学校的“组织上”,找我了解正在考试的一个学生的表现,并且一定要找学生面谈。
我问他们:“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了解我的学生?要找她谈什么?”
他们说:“我们是该生父亲所在单位来的。要找她了解她父亲的有关情况。”
我考虑片刻之后,对他们说:“你们是搞人事工作的,党的政策水平肯定比我高。学生是学生,她父亲是她父亲,即使她父亲有再大的问题,也与她没有多大关系吧。何况她正在成长过程之中,你们这样做会影响她的一生啊!而且现在她正在考试。我不同意你们的做法!更不允许你们直接去找她!”
还有一次,两位警察,来了解我教过的两个学生88年在校的表现。这两位外调人员,以其特殊的身份,傲视一切,既不说明来自哪里,也不说任何原因,开口就让我说某某学生88年在校干了些什么。我看了看两位年轻的警察,说:“你们两位那时也应该在读书吧?”
“是呀!现在请你说说你的学生的情况。”
“我还是想知道你们那时在干嘛?”
“希望李老师配合我们的调查。”
“我的学生当时学习非常刻苦,后来如愿考取了华工大呀!”
“他的政治表现怎么样?”
“请你们回去看他的档案,我给他写的毕业鉴定非常清楚!”
“能不能说具体一些呢?”
“你们说的‘具体’指什么呢?”
他们两位的“外调”在双方无语中结束。
我们从上述几个案例中,可以窥见当时“外调”之一斑。
我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我爱我的学生,出于本能要保护我的学生。因此,不惜得罪当年那些不可一世的“外调”人员。
我不知道自己一生被“组织上”调查过多少次,更不知道那些接受“外调”的负责人是怎么回答的。
退休后,非常偶然看到自己的档案中有一份1965年高考“政审”材料是这样写的:
高考委员会人事组:
我校考生李培永的家庭成分问题,本人填的是中农,有时又填工人,外调材料又说是小土地出租。汉口考区对此提出过疑问。我们又到中南路派出所去进行过了解,据派出所同志谈,他家“至少是小土地出租,也可能是漏划的地主”但因没搞社教,成分无法肯定。究竟属什么成分,请你们根据档案中的材料予以确定,不过,根据这一情况,我们认为录取绝密专业是不适宜的。
“外调”的结论是“成分无法肯定”,可是“确定了”“录取绝密专业是不适宜的”。而我自信成绩不错,报考的都是涉密专业。没有被录取是必然的了。
如此“外调”,在前三十年坑害了多少青年人啊!
时代在发展,如今几乎听不到“外调”这个词了。也难怪,几乎所有民营企业都没有党“组织”了。也许正因为如此,现在又有“组织上”要给民营企业派党代表,去建立党支部这一“重大改革措施”。也许不久的未来,“外调”人员又将出现在你面前,你将如何面对他们呢?
如果你是老师的话,是不是也能“护犊子”呢?
但愿不再有“外调”,那就不会有伤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