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道四(63)忽然想起了“假设”和“求证”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说三道四(63)忽然想起了“假设”和“求证” (2021-06-21 14:42:34)下一个

说三道四(143)忽然想起了“假设”和“求证”

    2019年12月27日《文学城》发了一篇博文《忽然想起了“外调”》,其中写道:

有一天,两位警察,来了解我教过的学生88年在校的表现。这两位外调人员,以其特殊的身份,傲视一切,既不说明来自哪里,也不说任何原因,开口就让我说学生某某88年在校干了些什么。我看了看两位年轻的警察,说:“你们两位那时也在读书吧?”

“是呀!现在请你说说你的学生的情况。”

“我还是想知道你们那时在干嘛?”

“希望李老师配合我们的调查。”

“我的学生当时学习非常刻苦,后来如愿考取了华中理工大学呀!”

“他的政治表现怎么样?”

“请你们回去看他的档案,我给他写的毕业鉴定非常清楚!”

“能不能说具体一些呢?”

“你们说的‘具体’指什么呢?”

他们两位的“外调”在双方无语中结束。

自2018年3月以来,不知不觉在《文学城》发了三百多篇博文了,有朋友建议我将博文分类保存,在整理《说三道四》时,再读第三十一篇,很想知道当时涉事的那两个学生被公安局调查的原因。于是,与当事人“过眼云烟”私聊。

“过眼云烟”告诉我:

具体时间记不太清楚,应该是89年初的一个下午,我正在乒乓球台旁排队准备打球,那时候人多球台少,打输了的就下,正排队的时候有个同学来找我,说辅导员叫我去系办公室一趟,不知道有什么事情要找我,我去了办公室。

当时除了辅导员应该还有系主任,还有另外两个不认识的人,辅导员介绍他们时,说他们是高工委的,准备来做我们班主任的,想找学生聊聊,了解一下情况。

随后就说有人反映,说我最近情绪不佳,是否家里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帮助的话可以提出来,学校可以帮忙解决。我说没有啊,一切蛮正常的呀!

然后,辅导员就说,今天有人看到你收到一封信后,情绪有点反常了,是不是信里面提到了什么事情了呢?

我说是收到了一封信,可是信还在抽屉里面,我还没拆呀!

老师就说那能否去把信拿来让大家看看,我虽然不开心,但也答应了,就去教室抽屉把信拿到办公室,当着老师的面拆开了信。

是Xmm写给我的,原文如下:“蚊子,密切注意cs动向,随时跟我保持单线联系,落款是‘阿拉伯人’。”

老师就让我解释这封信的意思,我就告诉他们,我在中学的外号叫“蚊子”,Xmm的外号叫“阿拉伯人”,cs是一个女生,叫张询,现在跟我在一个学校,Xmm在另一个学校。Xmm应该是暗恋cs,让我关注一下,就这么个事情。

半年后辅导员告诉我,那准备做我们班主任的是安全局的,如果有必要的话,真的会来做我们班主任的。Xmm当时是读的武大科学技术与信息专业,我是华工分院学机械的。当时的事情就是那封信引起的,应该是信的内容比较容易让人想多了吧。我当时不敢暴露cs的真实姓名,还编了个张询的假名,后来一想也太假了,拼音都对不上,幸好当时也没人多问,这个事情,后来一直都被大家当作茶余饭后的一个笑话。

两个同班同学的私人信件,居然引起了国安局的严重关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蚊子”刚收到信,国安局的人就来学校了,而且准备长期“作战”,当“班主任”,近距离接触这个学生,深入了解情况。

这封私信偶然撞到了一件涉及“国家安全”的大事了吗?我忽然想到了胡适的“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

当时辅导员和系主任为了配合国安局的工作,用难以自圆其说的假惺惺地关怀,诱导学生主动拿出那封还没有拆开的私信,当着他们的面拆开,给他们看,对他们解释。且不说这种对学生的态度之虚伪,方式之拙劣,只说当时“国家安全局”,恐怕不动用高科技手段,无论如何不会知道一封私信中的“严重问题”,而且,书信往来是那个时代人们互相联系的主要方式,每天通过邮局的信件有多少,而要从中发现可能危害“国家安全”问题的一封信,即使是高科技手段,其工作量之大无法想象;为了查证这句只有两个学生才能明白的“私密话语”,还派员追溯到中学去外调,其做法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而这一切,只能是“大胆假设”的结果。

诚然,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作为研究科学的一种方法论是有其合理性的。如果像国安局某些人这样推而广之,以此来对付朝气勃勃、襟怀坦诚的年轻大学生,岂止是不合理!

“过眼云烟”还告诉我,有一次高中同学聚会,听班长说,有人去学校找您调查过,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而我们辅导员和系领导那个时候是吓坏了的,半年后才告诉我一切误会已经消除。

那两个警察要了解我的“政治表现”,您说:“请你们回去看他的档案,我给他写的毕业鉴定非常清楚!”

后来在95年,受单位委派去德国出差,让我有机会看到了自己的档案,的确蛮干净的!

您当时的做法让我们感觉蛮温暖的,能感受到母校和老师的关爱。

这件几十年前的事,看起来是“小事”,不就是学生自己写的那句话有“问题”,而被调查吗?但是,纵观事件全过程,深思后极恐,难怪辅导员和系领导当时被吓坏了。幸亏国安们在“大胆假设”之后,确确实实做到了“小心求证”!

否则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