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虾:【后疫情时代硅谷的创造力可能下降】

WFH是Work from home的缩写,意思是在家办公。经过一年多的疫情,这个词现在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了。记得几年前,有同事还不知道这个词的正确用法,偶而在家办公居然在电邮里堂而皇之地说成是work at home,而且还发给许多人。那意思就拧了,不是在家办公,而是在家做家务,干一些洗衣打扫之类的私活。当时好为人师的我差点忍不住要纠正一下了。现在天天满耳朵灌,估计对方也知道正确用法了,只是不知道有没有明白两者的区别。

疫情一年多,斗转星移。硅谷诸公司在被迫实施远程办公后,发现好象没那么糟。现在疫情不再严重,这些公司打算继续实行灵活模式,采用混合制工作或运程办公,甚至可能卖掉或退租办公室,在便宜的地方雇人。这将大大降低运营成本。

有宣布六成员工可以自主选择每周几天去公司(谷歌);也有表示未来5-10年半数以上员工居家办公(Facebook);还有干脆退租办公楼推行永久居家办公(Twitter)。这已似乎成为一种趋势。

工业革命初期有很多在家工作的作坊,随着大规模工业化机器化对协调的需求,人们才开始不得不在一起工作。几年前如果有人要搬家到外地就得离职quit job,而现在,异地办公 成为culturally acceptable(在文化上可以接受了)。

然而,本虾断言,用不了多久,这种做法的后遗症就会显现出来,硅谷的创造力很可能明显下降,原因就在于:催化创造力的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根据著名的梅赫拉米恩(Albert Mehrabian)法则,在人际沟通中,真正产生影响力的,语言和语调所占的比例分别只有7%和38%,而剩下的55%来自于面部的表情和形体动作。

我不认为通过zoom进行的交流是面对面的交流,因为它局限了上述最重要的部分,而且它也不适合于集体的脑力激荡和互动,不能同时生动地看到多人的表情。传统的那种白板式的交流(whiteboard discussion ),众人可以流畅地在白板上你一言我一语地划划写写的方式,在远程情况下很难做到或者很别扭。什么也代替不了a group of people brain storming/white boarding together in a room。

更何况,屏幕的阻隔降低了人们随机说话的意愿。在办公室,人们总是可以很方便地见缝插针地讨论问题,即使是简单的chitchat,也有助于改善工作情绪,而且说不定擦出思想火花来,许多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就是这么来的。而在家办公,除非很有必要,人们会下意识地不去打扰别人,人们之间的互动会大大减少。由于长期缺少人际互动,许多人还会产生抑郁的心理问题。

即使混合式的办公模式,也使得一些人刚好错开了见面的机会。比如有的公司规定员工每周办公室工作三天、在家工作两天,根据抽屉原则,同组的员工有可能每周只有一天见面的时间。这是很不利的。

在家办公的模式十几年前在硅谷的雅虎、惠普等几家公司就试行过,效果并不好。太阳微公司甚至还鼓励员工在家办公,但后果怎样?由于合作效率低下(或者至少是原因之一),太阳微现在都不存在了。当年雅虎的CEO女强人Marissa Mayer上任后的一个主要举措就是不鼓励在家办公,她认为人们在一起时更易合作和创新( People are more collaborative and innovative when they are together)。

最近苹果员工曾写信给执行长库克,希望他重新评估混合工作模式,但苹果零售与人资副总裁欧布莱恩(Deirdre O'Brien)却透过一段内部影片表示,面对面的合作很重要,公司不会让步。

虽然互联网和现代科技提供了虚拟和远程合作的有力工具,使得各行业尤其是硅谷的高种技公司能够在疫情期间无缝切换成在家办公的模式,历史的经验证明了还是物理上的近距离对工作最有效。

因发明晶体管而获诺奖的Walter Brittain和John Bardeen在贝尔实验室(Bell Labs)工作时就是肩并肩共享一个工作台,因而得以日日厮守,耳鬓厮磨,及时沟通和反馈,工作进展在不断互动中快速向前推动。按理在贝尔是以职能划分办公区域的,而两个人前者是实验物理学家,后者是理论物理学家,办公地点应该一个楼上一个楼下。阴错阳差之下,两个人被安排在了一起,而且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如果不是这个巧合的话,不知道晶体管会不会被发明,诺奖能不能得到。

创新大师乔布斯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想方设法增加员工之间不期而遇的接触。他主导皮克斯(Pixar)动画公司时,痴迷于建筑结构的设计,有意将厕所设在一个边缘的角落,而非为了员工方便在两侧各设一个,目的就是迫使人们不得不穿行过一个公共的大空间,创造偶遇的机率。皮克斯的员工回忆道:若非这种设计,有的人可能一年也撞不到一次。这种偶遇时的闲聊,激发出许多创意,使得皮克斯能够产生一流的产品。

这种高价值的偶遇在英文里有一个词叫 serendipity,中文勉强可以翻译成机缘巧合的意外收获。乔布斯把这种理念发挥到了极致,他的最后一件得意作品就是举世闻名的成为硅谷地标的苹果总部新建筑,那个看起来像UFO的环形建筑,中间环绕了一个很大的公共空间。他希望这个建筑能够使得苹果这个庞大公司的员工有高密度的频繁的偶遇和交流。

试想,没有了面对面的办公模式,如何才能有机缘巧合的意外收获?如何才能促进思维激荡?如果会产生突破性的创造?硅谷如何能保持创造力上的世界领先地位而长盛不衰?

当人们逐渐地习惯于这种远程办公的形式,他们不会觉得失去了很多重要的东西:信息交流的机会、露脸的机会(Visibility)、升迁的机会,公司会越来越把员工当做一个个体的合同工(Individual contractor),也不会把员工的职业发展作为核心考量。那时能到办公室办公成为一项福利( privilege),变成一种小圈子的精英们的自由,阶层会进一步固化,行业内部缺乏活力。这会深刻地危害创新力的。

其实我宁愿人们不知道在家办公的正确英文用法。

2021.7.21

 

有话直说818 发表评论于
非常赞同!在家工作时间久了一定会觉得乏味和累的。在办公室里工作还有这个效应:“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tintin9999 发表评论于
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美国持续在经济上领先世界各国。加州在经济上持续领先美国其它各州。硅谷的会创造力仍然可以持续领先其它地方。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资金可以帮助聚集人才。
mikecwu 发表评论于
非常有道理。在家工作,便于干那些死的,按部就班的任务,比如会计,编程序,等等。如果是要创造前人没有做出来的新技术,就需要人们多多见面交谈。除非以后Virtual reality技术很发达,进去后身临其境,可以和其他人在虚拟世界里面对面的交流,大家在同一个白板上写画,那么在家上班才能接近到公司上班的效果。

一个人在家,周围没有同事,也是思想开小差,偷懒的诱惑。你可以一边Zoom交流,一边在旁边打开文学城看新闻。
回首前尘 发表评论于
WFH这事也不见得就损害创造力。不少有特殊才能的人,他们在家静静独处时,头脑更有创造力。比如小公司的创新能力常常比大公司强,这是因为大公司会议太多,人浮于事,而小公司埋头苦干,会议少,反而效率高。
Californian 发表评论于
错也错也。 上班使工作地域化,对思想交流局限于硅谷,对外州工作地的人拿项目和提升都有限制,在全球化下格局显得不够大。
voiceofme 发表评论于
WFH 将不会长远。 PANDEMIC后马上会变过来。
大号蚂蚁 发表评论于
非也非也。现在人生活和工作和地球那边的人比邻居更紧密。大一点的项目都是钱/人堆出来的。几个精英领导世界是工业化初期的典型。现在越来越不可能了。就小规模合作,面对面效率高是事实。但是大规模合作,本来就不可能都面对面。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各个领域都是几家大公司的垄断半垄断状态。石油工业当初还可以几个人攒一个打井队发财呢,现在你试试。电子业也差不多了。
ahniu 发表评论于
good words. thanks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