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外教当神父
一人一故事,一梦一人生
全部原创,转载敬请注明来源
1980年,我在上海一所大学任教,那年夏天,外语系欢腾,因为请到了一位美国专家。虽然中美1979年1月1日正式复交了,来中国教书的美国人并不多,即使有人想来,也不一定来得了,聘请外籍公民手续繁缛,标准苛刻,我们学校的外教是通过了层层审查筛选,才被教育部选中,最终分配到上海来的。
那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女老师,叫玛格丽特,她的背景在我的旧文《诞生在美国驻华使馆的英文老师》里做了交代。
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封闭,来了个美国老师,稀奇而郑重。学校为她配备了专用轿车、专用司机和翻译,还为她在锦江饭店长租了套间,校领导对她,也十分尊重。
玛格丽特工作繁忙,负责教师进修班的教学,每天上午授课三小时,下午改作业,还拨出了辅导时间。与此同时,她常被邀请去给外语系师生做讲座、为教材录音、审查英文教材和试题。跟多数教职员工一样,早出晚归。
八十年代初,一涉及外国人,条条框框多如牛毛。领导再三敲木鱼:“外事无小事”。开始的时候,规定要跟外教接触,必须有两个中国人在场。渐渐地,领导发现玛格丽特出生在中国,对中国非常友好,而且上上下下相处得十分融洽,这需要两人在场的规定就不了了之了。
玛格丽特的办公室变得门庭若市。不少人是去学英文、练口语的,还有的,是后来我才从玛格丽特那儿得知,是去寻求心理咨询的。
说到心理咨询,必得说说七八十年代的性压抑带给人们的苦恼和焦虑。那时候与桃色绯闻有染的,官方词汇是“生活问题”、“生活作风问题”、“生活错误”;民间称阿飞、流氓、下流胚等。
学校里有绯闻的人不少,男女都有,“油腻大叔”为主,有的是给暗恋的同事写情书,有的跟异性搞暧昧,有的未婚先孕,有的婚外恋,有的在公共汽车上,把手放在不该放的地方,有的黑灯瞎火,跟异性跳贴面舞,还有的,听上去非常严重,应该算是犯罪了。
已婚的油腻大叔,实打实的油腻,不少人的衣服上油迹斑斑,甚至带着浓油赤酱的气味,因为这些男人基本都“上得课堂,下得厨房”。那个年代,普遍的低工资,中年教师活得相当辛苦,几乎每辆自行车上有装菜的筐子和幼儿可坐的童座。家里普遍住房紧逼,幸运的小家庭有一间单独的住房,有的人家,一间屋子中间拉个帘子,或者搭个阁楼,三四代人挤在一屋。
住房如此短缺,“婚房”决定了许多上海人的终身大事,只要有地方摆得下一张婚床,赶紧“敲定”,结婚生子。婚后,家里众多人口挤着压着,丝毫没有独立空间。柴米油盐,鸡零狗碎,吵吵闹闹,甚至发展到水火不容。
婚姻的不幸,由此带来的性缺乏,女人可以找闺蜜诉说一下,男人之间不便倾诉,难怪油腻大叔急需女听众了,有些大叔有幸觅得了红颜知己、亲密的女学生、谈得来的老同学、放得开的女伴。遗憾的是,不像今天,咖啡馆小饭店酒吧林立,那个年代的恋人只能在公园电影院大街上互吐衷肠,有的在街上被熟人撞见,有的被多管闲事的工人纠察队捉拿,有的是女学生家长或自家老婆吵到学校来了…… 后果很严重,臭烘烘的“生活问题”让他们更加神情疲惫,不修边幅了。
有一位不然,眉清目朗,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山清水秀,自然赢得了女学生的仰慕,个别的从仰慕老师的才华发展到单相思。有个女生,神经兮兮,竟然天天跑到教师办公室,注视着这位男老师的一举一动,含情脉脉。一时间,男老师跟花痴女生的谣言满天飞。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只要女生来了,男老师办公室的门总是笔直开着,他几乎不跟女生说话,可是遇到了魔怔的缠绕者,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啊。
这位老师,还有那些有生活问题嫌疑的,在别人异样的眼光里,小心谨慎,一肚子苦水无处释放,日积月累的,酿成浓浓的苦酒了。玛格丽特的出现,带来了一缕温暖的阳光,耐心和气开放的外国女老师,跟中国毫不搭界,不可能嚼舌头,也不会给领导打小报告,岂不是最为理想的听众?开始是正大光明地练习英文,后来越谈越私密,把不能跟中国人谈的性压抑性饥渴一股脑儿倒了出来。
八十年代中期,在加州遇到玛格丽特,她回忆说,恍惚中她似乎成了心理咨询师,如果办公室里有一张沙发供诉说者躺着,跟心理咨询诊所不相上下了。
玛格丽特眼里的中国,封闭、隐晦、神秘,在上海,她的活动范围极为局限,学校宾馆友谊商店。突然间,竟有人主动找上门来,向她吐露“门面”下的汹涌暗潮,她的同情心和想象力顿时被激活了。美国的知识女性,谁不知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性欲是与生俱来的,有了性欲,才能实现自我和超我。这套理论随便套套,诉说者得到了极大的精神安慰,他们的行为是正常合理的,而且是有理论根据的。
有一次,我去玛格丽特家小住,在夕阳中,重温上海往事。她说:1980年,到了上海很吃惊,那个三四十年代繁华、摩登、邪恶的大都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朴素、破旧、过时、简单的上海。上海在三十年中不只是停滞不前,而且在许多方面衰退了。1980年,上海人意识到自己落后了,蠢蠢欲动,拼命想补回失去的时光。非常幸运,我见证了朴素的上海走过简短的梦醒时分。她感到欣慰的是,她不带成见的聆听成了某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宽慰了不少陷入感情危机的中青年教师。他们毫无保留的诉说,让她更深地了解了中国,深度源自于人们心灵深处的纠结和希望。
(1980年前后的上海,照片来自网络)
除了心理咨询,玛格丽特不知不觉,还成了“神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外语系的阅览室多了一名男管理员,白白净净的,进出昂着头,目空一切,时而听到走廊里有人说英语,脸上便露出一丝不屑。不堪的是,午休他穿着鞋子成大字型仰天睡在阅览室的大桌子上,显得放肆而缺乏教养。有一天,他在走廊里遇到了玛格丽特,高声地用英语跟她交谈,让大家见识到了他流利的口语,也勾起了人们的好奇。既然英文不错,学校又缺师资,为什么不安排他去教书呢?领导说,他是从另外一个外事机构调过来的,不适合涉外。不久,他的轶事在全校传得沸沸扬扬,据说他跟一名外国女郎一夜情,捉奸人冲进宾馆房间,发现他一丝不挂躲在客房门背后。在封闭的1980年,实属重磅新闻,老婆气得跟他离了婚。
图书管理员,死猪不怕开水烫,之后又跟几个学生卷入了一场性丑闻,亏得他经过了一丝不挂的大场面,虽然被女方招供出来,却死活不认账,形成双方各持一词的局面,尽管全校上下视他道德败坏,他却成功地化险为夷。
有一段时候,大家发现图书管理员频频去找玛格丽特,亢奋地侃侃而谈。这位老吃老做,目标明确,无需心理治疗,无非是把玛格丽特当神父,去那里“忏悔”一通,随后可以心安理得,沿着老路继续循环了。
阿迪2000 发表评论于
80年代中后期,我那落后的陕南家乡高中,有一天来了一名附近大学的外教,给高中生上几节英语课,结果一堂课还没上完,公安局就来人了,说本县没有对外开放,外国人不能进来,强行把外教带走了。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gaobeibei' 的评论 : 没有吧。练英文口语,是领导鼓励的。再说,我们系领导驻英多年,很开明的。
gaobeibei 发表评论于
这位外教的活动,没有监视,没人去汇报吗?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吾道悠悠' 的评论 : 跟我们学校的这位差不多,那时候,物以稀为贵。
吾道悠悠 发表评论于
以前外教的待遇很好,当年我单位有一西德外教住锦江饭店,每天专车接送,有专用办公室和专用厕所,午饭有专用厨师。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这是一篇纪实文的一部分,还是草稿,挂上来听听意见。不过你的建议很好,有很多细节可以编。谢谢。
觉晓 发表评论于
短篇小说的雏形。如果写成短篇小说,一定被《收获》斩获。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云淡风更轻' 的评论 : 谢谢云淡。那个年代压得人很郁闷,年轻一代一定无法想象。
云淡风更轻 发表评论于
海风姐笔下的每一位都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嗯,当时的中国,拉一下手搂搂抱抱都不得了了,那种油腻大叔被揭发了的话估计都会被送进监牢的。居住环境还有婆媳姑婆各种人际关系,中国人的感情生活的确很压抑。谢谢好文分享!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GoBucks!' 的评论 : 谢谢鼓励。
GoBucks! 发表评论于
写得好生动,一手材料。:)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二郎说得太对了,有一对夫妻(去世多年了)都是传教士的子女,写了一本书 They Call Us White Chinese。他们的第一语言是中文,在中国长大成年,就是白皮肤的中国人,血液里骨子里都是中国,玛格丽特也是这样的人。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梅华书香' 的评论 : 梅华好,那时的大学校园,人比较单纯,生活比较清寒,相对干净的环境。现在可真不敢说了。谢谢鼓励!
diaoerlang 发表评论于
她应该属于司徒雷登那类有传教士情怀的中国人民老朋友,不同于那些半路出家的政客类中国人民老朋友:)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弄弄好!我们一样,开始挺拘谨的,这外教在中国长大,知道师道尊严,逼着我们开口,后来就好了。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东村山人' 的评论 : 谢谢东村来家做客。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我生活着' 的评论 : 所言甚是,那时的外教被许多人仰视。平视说明中国进步了。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黑贝王妃' 的评论 : 王妃好,那个年代,全民从懵懂中觉醒过来,对外国人来说,十分震撼。现在么,物质生活接轨,精神上比较慵懒了。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雅佳园' 的评论 : 园园好,物以稀为贵,那时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成贵族了。
梅华书香 发表评论于
佩服,佩服,真是写得太好了,一篇博客,写尽了八十年代大学和那个时代的林林总总,让我仿佛回到了读大学和教大学生的年华,谢谢好博文分享了,我是一边哭,一边笑着看的哦!再次感谢了!祝快乐,健康,吉祥!!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我们也有英国外教,他们可能觉得我们特傻,啥都不说,那时候还是挺拘谨的,是够啥的:)要是不知道怎么说,还不如不说:)
东村山人 发表评论于
海风的文很有感染力啊!各色人物跃然纸上。
我生活着 发表评论于
那是个封闭贫穷的时代,人民向往外面的文明,很自然地把外教老师也当作了救世主。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那个年代在中国的老外真的开眼,他们看到的中国和国人于今日完全不同啊!
雅佳园 发表评论于
那个年代, 外教如同外交官, 待遇非同一般, 海风的故事太有时代感了.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格利' 的评论 : 格利好,转眼是四十年前的故事了,中国进步了。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心中之城' 的评论 : 城城好,都说中国女人不容易,男人也不容易。Long live family man!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Tigerlily66' 的评论 : 问好百合,那个封闭的年代,看西方是雾里看花,有朦胧美,有想象的余地,现在一切明朗,福兮祸兮?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歲月沈香' 的评论 : 沉香好,最初来中国的一批外教带来了许多我们以前不了解的信息,另一个视觉,另一种价值观,冲击了我们僵固的愚昧和偏见。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xiaxi' 的评论 : 谢谢西西鼓励。
格利 发表评论于
历史故旧,娓娓道来,应该没事吧。
心中之城 发表评论于
“已婚的油腻大叔,实打实的油腻,不少人的衣服上油迹斑斑,甚至带着浓油赤酱的气味 ” 哈哈!海风的这段描述太有趣了!中年油腻男,下得厨房,进得菜场,也能走入讲堂!顾家好男人,家庭事业两不误!:)
Tigerlily66 发表评论于
哈哈原来那时的外教身兼数职啊,那个时代中国和西方国家差别巨大,通讯又不发达,肯定有很多天方夜谭的故事。现在这个年代,天下已经没有啥稀奇事了。海风的回忆那我们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谢谢精彩分享!
歲月沈香 发表评论于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外教真的是时代的宠儿,他们也给当时的中国高校到来了新鲜血液!赞海风好文!新周愉快!
xiaxi 发表评论于
海风笔下的人物活龙活现,看到了那时外语系的众生相,有趣!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酷夏好!这最后一位,可能在良心发现的时候,找个人“忏悔”一下自己的恶行,之后轻装前进啦。:)封闭年代的外教是身兼多职,现在开放了,外教能教好书就可以了。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真把外教当万能的"神父",这都是关闭太久,崇洋造成的。我在国内也是老师,九十年代我也在广州当老师,我们有专门的外教楼,外教大多很不错,也有个别不是那么认真负责的。问候海风新周快乐!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麦姐' 的评论 : 麦子好,封闭年代,一个外教代表了另一种文化。现在全球化了,有没有外教,关系也不大了。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波城冬日' 的评论 : 波波好!下集太正经,我需要看菜吃饭,找个严肃点的公众号去放放,不能放在城里,城里人喜爱轻松愉快:)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天真' 的评论 : 谢谢来访。是啊,有些地方是来者不拒,外教质量良秀不齐啊。
老天真 发表评论于
80年代聘请外教,审查比进入国防工业还难。现在又是另一个极端,很多学校连基本的教师资格和素质都不管了。黑皮白皮的烂货,都能混进去当“老师”。
麦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波城冬日' 的评论 : 等下集+1,外国老师当时还是稀有,所以身兼数职呀,谢谢海风姐好文!
波城冬日 发表评论于
涨姿势了!等下集。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aopika' 的评论 : 问好老皮卡。好在玛格丽特还算拎得清,她也有男友,不过是在上海的美国人:)。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问好领导,现在外教不稀奇了,可能小地方还当回事,一线城市的,学生都懒得多看一眼。:)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古树羽音' 的评论 : 古树好,上海的变化是日新月异,我这个老上海也赶不上趟了:)。
laopika 发表评论于
那个年代的外教都被称为外国专家,非常令人膜拜的。那个玛格丽特的故事也许还没那么简单:)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对,记得学院来外教的早期,外教特吃香,现在不知道咋样了。
古树羽音 发表评论于
此文的结尾太有意思了! 记得80年代初期去上海出差,有时住在文汇报招待所,9月底了还很热,就回去外滩散步,看到了许多情景,赶快逃回了闷热的住所。2000年为公司在上海创建办事处主宰浦东的大饭店,我哥哥带我们去一个顶楼可以旋转的餐厅,见到了不少教育界的人士,都很文明,很国际化了。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南山松' 的评论 : 松松好,以前是精英制,现在有些学校是平民制了。
南山松 发表评论于
原来的外教要层层审查筛选,应该是各方面都非常好的。现在的外教就难说了。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nightrider' 的评论 : 谢谢关注鼓励。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京妞好!谢谢问候。为那个封闭的年代留下一点文字痕迹。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有几天美看到海风更新, 再见佳文真好。 写得生动有趣。 玛格丽特如果现在再去中国, 一定会发现巨大的变化, 不仅是物质上, 更是人的精神层面。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问好二郎,是啊,是深入到表层下面的中国通了,她一口流利的京片子,阅读不行。
nightrider 发表评论于
Great essay!
diaoerlang 发表评论于
这位外教应该是够得上中国人民老朋友了:)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菲儿好啊!炮制较长的文章,其中一节。不敢写得太细致了,老同事会对号入座。:)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沙发,哇,记得原来学校的外教,非常吃香的。海风笔下的外教和神父,参杂了时代的背景,娓娓道来的故事,真是让人感慨,感觉好像文没还有完?